任瑞波,張春茹
山東建筑大學交通工程學院
橡塑改性瀝青的研究
任瑞波,張春茹
山東建筑大學交通工程學院
針對同一瀝青,不同改性劑的橡塑瀝青,采用理論和試驗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常規指標、SHRP動態剪切流變DSR試驗研究其性能。運用熒光顯微鏡和原子力顯微鏡分析微觀形態,研究改性劑對于橡塑瀝青的影響。
橡塑瀝青;動態剪切流變試驗;性能;微觀形態
近年來,由于廢舊塑料、廢舊輪胎堆積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將兩者合成一種新型的改性劑,既可以減少環境污染,也可以提高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針對橡塑瀝青,采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改性劑對橡塑瀝青的性能影響,通過熒光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研究橡塑瀝青的微觀形態,進而指導橡塑瀝青生產。
1.1 基質瀝青
實驗采用的基質瀝青為70#道路石油瀝青,其測試結果見表1。

表1.基質瀝青的性能指標
1.2 橡塑合金改性劑
本文采用三種不同比例的橡塑合金改性劑【2】,即橡膠、塑料的比例分別為5:5、6:4、7:3。這三種改性劑分別簡稱為A型改性劑、B型改性劑和C型改性劑,相應的改性瀝青統稱為A型橡塑改性瀝青、B型橡塑改性瀝青和C型橡塑改性瀝青。
1.3 實驗室制備
制備橡塑改性瀝青,首先用烘箱將瀝青加熱到130℃左右,再將瀝青放置到高速剪切機上,加熱到185℃-190℃之間,添加改性劑,剪切轉速為3500-4000R/min,剪切時間為60min。
2.1 橡塑瀝青性能研究
將三類改性劑添加到基質瀝青中制備改性瀝青,本文研究橡塑瀝青的常規指標:針入度、軟化點、延度和60℃粘度。
本文對三種不同比例的橡塑改性瀝青進行動態剪切流變試驗,測定其G*、G*/sin(δ)、δ、G*sinδ。試驗采用應變控制模式加載,其中控制應變值為12%,頻率為10rad/s,試驗溫度為64℃、70℃、76℃、82℃、88℃。其中,瀝青試樣在高溫下的G*、(G*/sinδ)、δ、G*sinδ與DSR試驗溫度的關系分析可知:
(1)從相位角分析成品試樣:δ值越大,表明材料的粘性成分越大,彈性成分越小。對于這三種材料,在高溫區域δ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說明材料隨著溫度的升高逐漸趨于粘性材料。
(2)從車轍因子分析試樣:G*/sinδ用來評價瀝青的高溫特性,其中G*/sinδ越大,瀝青在高溫時的耗能越小,即抗車轍能力越強。對于三種橡塑瀝青,抗車轍能力為A>B>C。A型和B型橡塑瀝青的低溫性能卻沒有C型橡塑瀝青好。
(3)從疲勞因子分析試樣:瀝青的疲勞性能指標采用G*sinδ評價,較小的G*sinδ數值代表較好的疲勞性能。SHRP規范規定,DSR試驗的G*sinδ應滿足不超過5000kPa的要求。
綜上可知C型橡塑改性瀝青抗疲勞性能較好。
橡塑改性劑溶脹到基質瀝青中,將改性劑的性能傳遞到基質瀝青中,提高瀝青的性能。通過觀察改性劑在瀝青中的分布、形態,可以有效地評價改性瀝青,是研究瀝青改性的有效手段。
3.1 熒光顯微鏡分析
對于制作好的試樣,用熒光顯微鏡觀察改性劑在瀝青中的分布。橡塑改性劑都是以微米級的顆粒分布在瀝青相中。改性劑溶脹在瀝青中呈現團狀或絮狀分布,與瀝青互穿形成穩定的網絡結構。相比較而言,C型改性劑的粒子最小、分布均勻、形態相似,能夠和瀝青形成較好的空間結構。因此C型橡塑改性瀝青的穩定性更好。
3.2 原子力顯微鏡分析
本文采用原子力顯微鏡研究改性后瀝青的微觀形態,分析橡塑改性瀝青的相容性。經對比,基質瀝青的二維圖片的外觀形態比較平整,三維圖像有較多均勻的齒狀凸起。可以看出,C型橡塑瀝青的改性劑分布比較均勻,改性劑的尺寸相對較小。即改性劑與基質瀝青的接觸面積大,與瀝青結合緊密,能形成較穩定的空間網絡結構。綜合分析,C型橡塑瀝青的相容性較好。
針對一種特定的基質瀝青,將由不同比例的橡膠和塑料合成的橡塑改性劑添加到基質瀝青中,其中C型橡塑瀝青的高溫性能和疲勞性能相對較好。通過對橡塑瀝青微觀形態的檢測可知7:3型橡塑合金改性劑在瀝青中呈團狀分布,且分布比較均勻。改性劑與瀝青形成了連續相與瀝青互穿,增加了兩者之間的作用力,使得改性瀝青性能更加穩定。從改性效果來看,C型改性劑在瀝青中的顆粒最小,分布均勻,瀝青改性效果和相容性最好。
[1]交通部重慶公路科學研究所.美國公路戰略研究計劃(SHRP)瀝青研究項目[R].重慶:交通部重慶公路科學研究所,1995.
[2]郭淑華.改性劑對改性瀝青性能影響的綜合評價[J].石油瀝青,2002.(4).
[3]康愛紅,張吳紅,孫立軍.改性瀝青熒光顯微觀測樣本制備方法[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12,44(2):154-158.
[4]熊萍,郝培文.SBS聚合物改性瀝青技術性能及其微觀形態[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7(6):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