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趙 蕊,范 偉
1,2河北政法職業學院;3河北經貿大學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中國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問題的探究
李志勇1,趙 蕊2,范 偉3
1,2河北政法職業學院;3河北經貿大學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戰略,本文在此基礎上探究如何加快我國農村建設,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研究方法,通過對調查數據進行深入地分析總結,得出要想快速發展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需要依靠人才做保障,解決好人才保障問題是推進發展的關鍵。本文就影響農村建設發展的因素,進一步提出了如何保障專業人才扎根基層建設農村的建議和對策,希望為成功實現新型城鎮化農村發展的目標做出微薄的貢獻。
新型城鎮化發展;農村建設;人才保障
本文為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研究課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中國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問題的探究》成果,課題編號:JRS-2014-3054
中共十八大明確我國要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成功實現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核心是促使農民工群體真正融入城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但在推進過程中也產生了如資源大量消耗、環境矛盾加劇、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經濟結構失衡、就業壓力巨大等一系列問題。為解決這些新型問題,實現“中國夢”,黨的十八大提出了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戰略。在這一背景下,課題組主要從“城市化與農村發展的關系問題”來深入展開分析中國農村建設與人才基礎性保障問題,認為中國的新型城市化必須靠城市和農村發展“兩條腿”走路,城市發展需要加強,農村發展同樣需要加強。如何加快我國農村建設,需要依靠人才做保障,面對目前農村普遍存在因缺少專業人才而使社區發展難以獲得突破的問題,我們迫切需要培養一支專業化的社區發展隊伍作為農村建設的基礎性保障,推進農村社區發展。
解決好人才保障問題是推進發展的關鍵。本課題通過對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高校的本科畢業生,專科畢業生的就業現狀,農村發展滯后的因素等進行問卷調查、個人訪談、個案研究、歸納分析、總結出探究對策,有助于引導社會學工作者認清事實、反思不足,對如何平衡人才的合理配置,完善農村結構的調整,推進城鎮化農村建設都將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鎮化建設,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本課題組主持人在開展基層建設年定點幫扶工作中到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郝莊鎮上圍寺村等周邊村莊進行走訪,通過一年的蹲點調研,對農村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建設人才保障問題的探究進行了深入地分析總結,其他課題組成員通過對河北省有代表性的三所高校河北經貿大學、河北政法職業學院和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2013年和2014年本科和??飘厴I生的就業現狀進行分析總結。據課題組的資料和數據統計顯示,當前滯后農村發展的因素有如下幾方面:
(一)農村人口基數大,勞動力整體素質低
人口狀況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反映,國際統計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11年末,全國人口總數為13.7億人,其中城鎮人口為6.65億,農村人口為6.74億,占總人口比重的50.32%。從表面上看,我國城鎮化已經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其中潛藏的問題依然很大,農村人口的比重龐大,這其中城鎮6.65億人口中還包含著1.6億農村外來務工的常住人口,這部分群體長期在城市居住,但沒有享受到城鎮人口的待遇,如果要提高人均貢獻率,就要大量投入資金和開發的費用,將提高社會的整體經濟發展,但后續的難度會很大。
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是勞動生產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我們課題組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河北省被調查的幾個村莊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僅占到了總人口的不足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5%。。通過各種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在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整體文化水平還是偏低的,受教育程度嚴重影響了對農業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想高速發展新型城鎮化農村,農村現代化和工業化協調發展,就離不開對人才的開發培訓。
(二)農村產業結構分布不均衡,人才結構不合理
農村產業結構指在農村經濟中,一、二、三產業的比例關系和結合形式。通常用各業的產值和各業占用的勞動力數在農村經濟總產值和農村總勞動力中所占的比重來反映。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農民利益自身的要求?!兜诙稳珖r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農村從業人員為4.8億人,占農村中勞動力總人口的90%以上,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比重為70.8%,從事第二產業的人口比重為15.6%,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口比重為13.6%,東西部產業結構分布不均衡,東部主要從事第三產業,西部集中在第一產業。因此,我國要走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以調整東西部產業結構,提高勞動力整體素質作為有力的支撐。
目前,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較單一,人才結構不合理,具體以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為例,課題組通過深入地調研后數據顯示,從事種植、養殖人才比重較大,中高級技能型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技術力量薄弱,專業技術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不能很好的適應目前農村發展的實際需要。而且這些專業技術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衛生、科技領域,在法律、環境保護、城建規劃等領域缺乏專業人才,這些局限性都會制約著農村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三)農村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農村的經濟發展落后于城鎮的經濟發展,因此農民的人均收入也遠遠低于城鎮人口的人均收入,收入低不僅影響到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也使農民的消費需求受到限制,再加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就業創業機制的不健全,這些都制約了人才能力的發揮。
其次,在農村適齡青年考學到外地,畢業后回到農村,扎根建設農村,回鄉創業就業的很少,農村生源的高校畢業生回鄉就業數量不高。我們課題組就這一問題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個人訪談及借鑒了河北省三所高校的近兩年畢業生就業數據庫,4521名大學中有男生2815名和1706名女生,分別占到總人數的62.3%和37.7%。

表生源地大學畢業生就業價值取向
這些大學生中有43.1%的學生生源所在地是農村,上表調查數據顯示,就業的價值取向中,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對工資待遇的價值取向為12.26%比來自城鎮大學生高出1.58%,對工作環境的態度,兩者基本是持平;對工作地域問題農村畢業生要高于城鎮學生,說明他們更看重工作的地域問題;工作的發展空間和所學專業與就業具體工作是否一致,這兩個方面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畢業生的價值取向出現了不一致,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比來自城鎮的大學生,他們更在乎工作和所學專業的一致性。在被調查的學生中,絕大多數生源地在農村的大學畢業生真正想回到家鄉的很少,他們認為在城市更適合自己的事業發展,上升空間更廣闊。農村發展建設人才是關鍵,但是,農村缺乏完善的人才成長機制和制度,優秀人才“引不來,留不住,接不上”這一問題亟待解決,上述的各種因素致使農村人才的大量流失。
(四)農村人力與教育資源開發和投入不足
政府對農村人力與教育資源開發和投入不足,以教育為例,在教育資源配置中城鄉存在差距很大,教育資源分布不公平。為了人才培養的需要,我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建設重點院校,而農村教育經費長期由鄉政府承擔,可是鄉政府又無力承擔,這就成了農民自己的負擔,本來很低的教師工資就長期拖欠,農村校舍危房事故不斷,農村大量的低年齡人口過早進入到就業狀態,直接導致我國農村人力資源整體水平過低,我國基礎教育越來越薄弱。
據2010年統計,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張GDP的3.5%,有資料顯示,每年美國用于農民教育的經費投入約占到了600億美元,而英國每年農民培訓費用的70%由政府來承擔。我國政府對農村人力資源的投資和開發偏少,加之農村教育培訓實施主體不明確,未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運行機制,農民始終處于被動地位。
農村人才保障問題要從源頭抓起,遵循“立足當前,突出重點,統籌實施,著眼長遠”的原則,在保障人才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建設,保障專業人才扎根基層建設農村,成功實現新型城鎮化農村發展的目標。課題組經過對滯后農村發展原因的分析調查,總結出如下的幾點人才保障的對策與建議。
(一)強化農村基礎教育,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從人才教育源頭抓起,為農民子女建立好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保證絕大多數的孩子完成至少九年的義務教育,減少學生失學和輟學現象,配備良好的師資,堅決杜絕拖欠教師工資現象,提高教師的人均待遇,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和優秀的教師到教育落后的地方任教;其次,政府應該加大農村基礎教育設施的建設,改變落后現狀;再次,要更多關注農村的留守兒童受教育情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應集中管理和集中教育。
(二)政府加強對人才的引導
政府應積極發展農村的第二、第三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鼓勵農民自主創業,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各地要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引進人才,尤其是高校的大學畢業生,面對目前就業難,就業壓力大,人才閑置和浪費的現象,鼓勵他們扎根基層,建設農村,通過一些政策扶持,調動大學畢業生的工作熱情,為他們提供更大展示自我的舞臺。
課題組通過調研還認為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要主動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將一部分辦學重心下移到廣大農村中來,啟動“大學生村官”,選調生等培訓工程,為農村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可以和農村一線工礦企業聯合辦學。圍繞農村各項事業的特色和優勢開展培訓,增強農民主動接受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的意識,高等職業教育要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實行彈性學習制度,避開農民因時間有限不能接受教育和培訓的問題,這樣才能改善我國廣大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的狀況。職業院校應面向農村,服務農村,對自身辦學模式進行突破和改革,和相關職能部門協調有關合作事宜,不僅能夠降低辦學成本,節約農村經費,還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各項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培養農民骨干,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農民是農村人才的主體,骨干農民和核心農民是農村人才的集中代表。為建立較完善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以及面向新農村建設的科技創新、服務團隊,河北省從2009年開始啟動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工程,未來三年河北將培養1000名以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技術骨干,將科學技術應用到新農村建設中。。實行技能培訓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集中統一講座與帶班教師指導相結合的培養方式,使學員成為有一定專業技能和技術特長的農村科技骨干、致富能手和創業帶頭人。
數以千計的農民將通過系統的學習和辛勤的勞作逐漸成為各類作物、林果、畜牧養殖、園林花卉栽培的骨干,成為先導農民,農民中的核心中堅力量。他們有知識、有文化、有經驗,拓展新農業,將會成為先進技術,先進理念的信息傳播者和實踐者,帶領廣大農民推動農村經濟和農業的發展。
人才是推動農村農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人才保障是農村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關鍵要素,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因地制宜,強化農村實用人才的制度基礎,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人力資源保障中主導地位,不斷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基礎教育,人才資源開發的投資力度,高度重視人才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創造無盡的效益,實現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