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金昌
“想來想去,我還是放棄了。”長年任教于桂東山區農村教學點的李進老師,與記者談起評職稱的事時,一邊嘆氣一邊搖頭地說道。李進在農村小學任教已有20多年,但至今職稱仍是“小一”。“我也申報過幾次了啊,但都沒得,不放棄還能怎樣?”他一臉無奈。
近日,本刊記者就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問題在區內多地進行采訪(部分為電話采訪),絕大多數一線教師向記者傾訴,“真是太難評了”“評不上,心理受打擊,教學受影響”“評審體系不合理”“名額這么少,我們爭不到”……
職稱評聘,這一與教師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情,似乎已經成為中小學老師心里“永遠的痛”。
“評個職稱就像一場斗爭”
“我從三四年前就開始準備了。”梧州市某中學的王明老師說,“因為早就聽說評職稱很難,又是論文,又是加分,又是各類證書,還得參與課題研究,這些東西都十分累人。”對照我區中小學教師系列中學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條件,王明逐項準備,去年順利評上了“中高”。
相比王明,同為該市初中教師的鐘紅就沒有這么幸運了。鐘紅在該市一所農村初中任教十多年,今年打算參評“中高”,但仔細對照評審條件后,她一下就緊張起來,因為評審條件中有一項是要求參與校級以上科研課題研究。“我們這里是農村學校,哪里有什么課題研究啊?”鐘紅說。后來她也申報上去了,但沒有評上。
許多老師反映,論文、外語、計算機、課題研究,這幾項是農村教師評職稱的“攔路虎”。上文提到的李進老師說:“這簡直是忽視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李進今年好不容易在省級刊物上發表了兩篇論文,但仍有“參與課題研究或論文至少獲得縣級以上二等獎”這一項未達要求,于是今年只好又放棄了。
事實上,評審條件不夠合理,還只是中小學教師職稱難評的其中一個原因。崗位名額少、行政操控太多、評審過程不夠公開透明,以及由此帶來的系列問題,才是中小學教師心里“永遠的痛”。
“崗位名額這么少,哪怕評上了也沒用。”區內某市一所初中的校長有些憤憤不平地告訴記者。他三四年前就已評上“中高”,但是按照“評聘分開”的原則,他所在的學校幾年都沒有分到高級崗位,工資待遇只能按原職稱來算,“真是打擊工作積極性”。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職稱都是按照崗位來設置,以名額指標聘用,容易造成“僧多粥少”的情況。區內一所普通高中校長向記者舉例:他管理的學校有近百名教師,按照當地的專業技術崗位等級結構比例控制標準,高級崗位兩年才能分到一兩個,中級崗位每年只能分到兩三個,但是全校符合條件的就有幾十人,“這叫我怎么辦?大家你爭我搶,真是不容易穩定人心啊”。
這位校長還告訴記者,除了職稱崗位的名額分配外,還涉及評優評先、參與課題等方面,這些都與職稱評定掛鉤,需要學校行政部門來處理,其間存在的問題就更多了。
“同事之間也明爭暗斗,耗費大量精力在這些事情上面,哪里還有心思搞好教學?”說到為爭奪各類課題、榮譽等問題,區內某中學教師韋德平略顯氣憤地說,“評個職稱就像一場斗爭。”
“未評上的”和“已經評上的”
“我身邊有些老師,干了一輩子都是初級,叫他如何有動力做好工作?”桂林市某中學教師劉光質疑說,“況且他們都是很優秀的老師,怎么就評不上?”
劉光已經臨近退休,十多年前就已評上“中高”。他告訴記者,過去評職稱,要求沒有現在這樣多,教齡夠了,教學成績還可以,一般都可以評上。現在不同了,人多,條件多,不容易評上,“尤其是那些有能力又評不上的,受到的打擊很大”。
桂北某中學教師李河源就是一個例子。李河源做了10多年中學教師,教學成績在學校里有目共睹。2003年,他評上了“中二”,5年后,他希望參評“中一”,但怎么評也評不上。“中一”評不上,“中高”就更無望了。
“你都不懂我有多灰心。”李河源對記者說,“我的家庭生活壓力大,但工資卻這么低。搞得我一度想過辭職去打工算了。”據了解,在當地,以每級職稱的最低檔來算,“中高”的工資大約要比“中二”的工資多1500元,也難怪李河源感到灰心。
“我覺得不單單是工資問題,更關系到身份和榮譽的問題,長期評不上,心里有抵觸情緒,工作肯定受影響。”李河源說。
評不上的憤憤不平,評上的又如何呢?
據記者調查,目前很多學校都存在這樣一個事實:已經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無論是工作干勁還是精神狀態,都比不上未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究其根源,是因為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感覺職稱已經到頭了,再怎樣努力,拿的工資都差不多,因此懈怠了下來。
面對這一問題,劉光坦言,自己目前的教學干勁明顯不足,就拿使用多媒體教學來說,他就一直不愿去學,覺的自己反正已經快退休了,職稱到頭了,不想動。
更有一些老師,評上高級后,干脆就脫離教學一線,到一些比較清閑的崗位待著。據記者了解,區內的某所普通高中,實驗室、圖書館、后勤辦等部門的崗位,共有10名“中高”職稱的老師,而該校的“中高”老師總共也就20多名。按理說,取得更高一級職稱的老師,教學水平都較高,應該堅守在教學一線才對,否則就是一種人才浪費。可是,事實恰恰相反。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教育專家朱永新認為,應該讓職稱與待遇脫鉤,改為由用人單位根據工作人員的業績和表現來確定。
劉光則表達了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讓職稱與待遇脫鉤要慎重,否則可能引發更多的怠工現象。他建議學校給一線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增加補貼,以吸引更多的高級職稱教師堅守一線。
期待一場深入的改革
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存在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的全國“兩會”上,許多代表、委員都就此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朱佳木呼吁:“職稱評價制度運行幾十年了,暴露了許多問題,最明顯的就是不從實際出發,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了!”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職稱評價體系,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對年輕人發展不利。受職稱評定制度影響,評職稱需要滿足發表論文、考職稱外語和計算機等附加條件,導致太多人為此耗費了太多精力,而沒有把精力放在主業上面。
可以說,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2009年1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同意,山東省濰坊市、吉林省松原市和陜西省寶雞市開展了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2011年9月,為進一步積累經驗,探索解決改革試點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選擇2—3個地級市,開展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擴大試點工作。
2012年9月,我區選擇欽州、防城港作為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市。試點改革主要包括四項內容:一是健全制度體系,將原來獨立的中學教師職務系列與小學教師職務系列統一并入新設置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職務)系列,并新設中小學教師正高級職稱(職務);二是完善評價標準,對原中小學教師水平評價的基本標準條件進行修訂,改變原職稱評價過分強調論文和學歷的傾向,把教書育人的工作實績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三是創新評價機制,注重社會和業內認可,完善評審委員會組織管理辦法;四是與事業單位崗位聘用制度相銜接,職稱評審要在核定的崗位結構比例內進行,不再進行與崗位聘用相脫離的資格評審,經批準同意可以進行跨校評聘。
如今,欽州、防城港兩市的此項改革已經進行了兩年多,成效究竟如何呢?自治區教育廳職改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試點改革的時間較短,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還需進一步觀察。今年年底,自治區教育廳或將聯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到這兩市進行調研,為在我區全面實施該項改革提供依據。
今年8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認為,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對于優化配置資源、加強基礎教育師資保障,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幾年的大面積試點,全面實施改革的時機已成熟。隨后,人社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在全國范圍全面推開。
對此,眾多受訪教師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充滿期待。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出現的教師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