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選取重慶市1985年-2013年農業經濟與農業化學化數據,首先分析重慶市農業化學化進程,其次通過分析經濟因子與農業化學化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探究重慶市農業化學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建立重慶市農業化學化與農業經濟發展計量模型,為評價重慶市農業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實證研究表明:自1985年以來重慶地區農業化學化的不斷加深是該市市農業經濟增長迅猛的主要原因之一。
關鍵詞:重慶;農業化學化;農業經濟發展;計量模型
一、引言
“農乃國之本,民以食為天”,人類社會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我們的社會之源,生存之本——農業。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部門,它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
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農業發展歷史,無論是古人的智慧還是現代科技的發展,都從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的革新,而這些技術革新又極大的推動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農業技術革新是指農業生產條件逐漸現代化,主要包括農業化學化、電氣化、機械化和水利化。本文選取其中的一個現代化的生產條件具體分析即農業化學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研究。
首先什么是農業化學化。農業化學化,就是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上,廣泛的采用化學產品或化學方法來實施農業的大豐收,或提高與農業相關部門的經濟效益,使農業經濟大發展的整個過程。
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糧食生產大國,農業經濟的興衰或直接關系到國家國民經濟的發展,或間接影響到世界糧食產量的增減。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緊密結合的生產過程,而現代人類農業生產活動中,農業化學化的進程如何?又有哪些反應農業生產條件化學化的工具對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顯著地作用?
本文以重慶市為例,選取1985年—2013年農業經濟數據和農業化學化數據,借助stata統計分析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相關、計量分析并運用計量經濟學知識建立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業生產條件化學化之間的雙對數計量模型,具體分析農業化學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重慶市農業化學化與農業增長的關系
1.農業化學化的發展情況
農業化學化主要是指在農業種植中增加化肥、農膜和農藥的投入。由以上數據圖表分析可得,自1985年起,重慶市化肥使用量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并于2009年突破90萬噸,之后又達到了2013年的96.64萬噸,如圖一系列1;農膜使用量也逐年提高,于2013年達到4.29萬噸,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如圖系列2;;而從圖系列3折線圖上可以看出農藥使用量自1997年后變化甚微,甚至從2009年開始呈下降趨勢,筆者認為,這與我國環境保護國策息息相關,以上分析都是重慶市農業生產條件化學化的具體體現。
其中,化肥施用量數據的單位為百萬噸,農膜與農藥使用量的數據單位為萬噸。
2.農業化學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
重慶是中國人口最多、面積最大、農業人口為主體的特殊直轄市,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幅員面積為8.2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數為3358.4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數為2014.37萬人占總人口數的60%。
1985年以來,國家的各種利農政策給重慶市的農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極大的活力。通過圖2(1)分析可得:1985年-2013年間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0.62%,從1985年-2008年農業經濟翻了10倍, 而從2007年起直到2013年重慶市農業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重慶市農業經濟發展必然與農業生產條件的變化密切相關,從農業經濟總體情況來說,重慶市農業經濟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通過選取重慶市1985年-2013年這29年間的農業總產值數據與上述農業化學化數據進行散點圖分析,發現化肥、農膜、農藥使用量與農業總產值大致呈現正相關關系[如圖2(2)(3)(4)],并經過多元統計相關分析得到相關矩陣(如圖3),我們可以看出反應農業化學化的3項指標與農業總產值之間的相關系數都比較大,所以初步認為以上選取的典型農業生產條件化學化的指標對農業總產值均是有影響的。
三、農業化學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分析
1.計量模型的構建
典型農業化學化的指標選擇是構建農業生產條件化學化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計量模型的關鍵。本文選取了化肥、農膜、農藥這三個最能體現農業生產條件化學化的指標。
本文使用雙對數模型,構建如下農業化學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
其中,Yi表示農業經濟的農業總產值、β0表示常數項、β1表示化肥使用量系數、x1表示化肥使用量、β2表示農膜使用量系數、x2表示農膜使用量、β3表示農藥施用量系數、x3表示農藥使用量、μi表示隨機誤差項。
2.數據來源
本文所有數據均來源于1985年-2013年重慶統計年鑒,包括重慶市化肥使用量、農膜使用量、農藥使用量和重慶市農業總產值,并取以上數據對數進行計量模型分析,通過對上述各項指標的數據分析,得到如下圖:
3.模型估計
借助Excel和stata軟件系統,依據重慶市反應農業生產條件化學化指標數據,分別以上述3項指標為自變量,以農業總產值為因變量,采用一般最小二乘法對上述指標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圖5。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到該回歸方程可決系數較高R^2=0.9687,但是農藥的P值為0.197明顯大于0.1,所以在這里我們認為在綜合作用下變量農藥使用量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是不顯著的,在進行計量模型的構建時應對變量農藥使用量不作考慮。
前面的討論分析中,我們沒有考慮到隨機誤差項前后期是否相關聯,但在農業經濟系統中,自變量前后期之間很有可能有關聯,從而使計量誤差擴大,造成嚴重后果。這種總體回歸模型中的隨機誤差項之間存在的相關關系我們稱之為自相關。本文采取DW檢驗法【2】檢驗上文計量模型是否存在自相關問題。對樣本量為29、3個解釋變量的模型、5%的顯著水平,查DW統計表可知,
本文采用廣義差分法解決上述自相關問題。
4.結果分析
根據以上的回歸模型,可以看出重慶市化肥使用量和農膜使用量每增長1個百分點,分別會使農業總產值增加約1.56個百分點和0.69個百分點。
上述文中提到:農藥的使用量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是不顯著的。筆者認為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主要是:化學農藥在人類的農業文明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合理使用綠色農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殺死害蟲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但是農藥作為一把雙刃劍,過量的使用導致農藥殘留成為了農業方面的技術壁壘直接影響到了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何為適量?何為過量?科學界很難給出嚴格的界定,并且重慶市的農藥的施用量是否影響了該市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們是不能確定的,但是筆者認為,也不能否定農藥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作用。所以,這里我們不考慮農藥使用量對農業總產量的影響。
四、結論與建議
基于重慶市農業總產值、化肥、農膜和農藥數據,通過對其時間序列的分析,構建上述指標的計量模型,得到他們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因果關系,表示重慶市農業化學化相關影響因素能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因此通過合理加大農化學的政策投入支持重慶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具有可行性。
化肥是化學肥料的簡稱,是指用化學方法制造或開采礦石,經過一系列加工制成的肥料。農膜又叫塑料薄膜、農用地膜,它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作用是提高地溫、保持土壤濕度、促進種子發芽和快速生長。農藥是指在農業生產中,為保障、促進植物和農作物的成長,所施用的殺蟲、殺菌、殺滅有害動物(或雜草)的一類藥物統稱,特指在農業上用于防治病蟲以及調節植物生長、除草等藥劑。
任何化學試劑的使用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是越多越好,化肥、農膜和農藥都是化學物品,我們知道它們的制造和使用都是以犧牲環境為前提的,化肥的過量使用會造成土壤中重金屬和有毒物質的增加,微生物活性降低物質難以降解,造成土壤酸堿失衡影響農作物豐收。農膜的制造過程中會造成大氣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各種污染,在使用完農膜后,如果處理的不恰當還會造成二次污染:白色污染。農藥的過量使用會造成土壤板結,也會增強病菌、害蟲對農藥的抗藥性,嚴重的還會影響到人體的生命健康。所以農業生產工具化學化程度應該受到嚴格的控制。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建議:(1)農家肥與化肥混合使用,兩種肥料的結合不僅可以提高肥效、調節土壤酸堿性,改良土壤結構而且可以減少化肥使用量,保護環境。(2)農膜重復利用。國家大力推崇可持續發展戰略,而農膜的重復利用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產量,而且可以保證資源的重復利用。
參考文獻:
[1]李金華.化工論壇.化工之友,1999年第一期.
[2]龐浩.《計量經濟學》(第三版).科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張華(1994.11- ),女,漢族,河北省石家莊人,長江師范學院財經學院在讀本科,研究方向:農林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