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可重構基礎網絡體系研究與探索

2015-12-31 12:51:12蘭巨龍胡宇翔劉釋然程東年
電信科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能力研究

蘭巨龍,熊 鋼,胡宇翔,劉釋然,程東年

(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鄭州 450002)

1 引言

互聯網自誕生以來,從當初單一軍事科研通信,到現在復雜的商業化應用,再到全球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其廣泛的應用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然而,作為網絡基礎承載機制,TCP/IP體系簡單、開放、盡力而為的特征成就了互聯網,但也正是這些特征使得互聯網難以從根本上滿足目前業務發展提出的泛在、異構、多樣、質量、安全等迫切需求[1]。此外,已有的多數零散式、修補式改進措施也均以不改變TCP/IP結構為出發點,導致其未能與網絡核心功能有效融合,使得整個網絡系統越來越復雜。

針對互聯網出現的種種弊端,業界就試圖重新設計互聯網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新型網絡體系研究計劃不斷啟動、實施和重組,研究工作也不斷深入。國際上,美國通過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分別于2005年和2006年啟動了全球網絡創新環境GENI計劃[2]和未來網絡設計FIND計劃[3]。2010年,NSF在FIND第一期研究的基礎上啟動了NSF-FIA (future internet architecture)[4]計劃以持續新一代互聯網體系結構研究,重點資助4個項目:NDN(named data networking,命名數據網絡 )[5]、MobilityFirst[6]、NEBULA[7]和 XIA(eXpressive Internet Architecture)[8]。2007 年,歐盟基于第七框架(FP7)計劃,一方面通過對Challenge One項目中子項目4WARD[9]和AUTOI(autonomic internet)[10]的支持展開新型網絡體系結構研究;另一方面啟動了FIRE (future internet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11]等長期原創性試驗床研究項目。此外,日本的AKARI計劃[12]、韓國未來網絡計劃[13]等研究工作也在不斷推進。

在國家“973”計劃和“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平臺的支持下,國內團隊也積極展開了新型互聯網體系結構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4]。北京交通大學研究團隊先后開展了“一體化可信網絡與普適服務體系基礎研究”項目[15,16]和“智慧協同網絡體系研究”項目[17]的研究;清華大學團隊開展了“新一代互聯網體系結構和協議基礎研究”項目[18];北京郵電大學團隊開展了“面向服務的未來互聯網體系結構與機制研究”項目[19]。此外,還有其他相關研究項目也陸續啟動,由此表明,新型網絡體系結構的基礎研究工作在國內正不斷興起。

在此背景下,針對當今信息網絡的剛性僵化結構和由此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國家科技部于2012年啟動了“973”計劃項目“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研究”,旨在利用網絡重構這一全新的結構性技術,全面提升網絡在業務適配、服務質量、安全性等方面的支持能力,進而建立新型可重構網絡體系架構[1,20]。該項目依托于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等國內10家知名科研機構,匯集了國內外該領域的30余名專家學者和上百人的研究隊伍。相信通過項目團隊的集體智慧與努力,本項目的創新性成果和突破性進展必將為提升我國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國際地位做出貢獻,對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現實意義。

2 科學問題

現有網絡體系結構面臨的根本問題是推動新型網絡體系結構研究的主要動力。下面對當前TCP/IP網絡體系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展開分析,從而明確可重構網絡研究的任務出發點。主要包括業務適應性、傳輸能力、資源利用、安全可控問題。

2.1 業務適應性不足

首席科學家

蘭巨龍

男,1962年生,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總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通信學報》、《電信科學》編委,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自1997年以來,一直從事IP網絡理論與技術研究、核心設備開發工作,先后參與了“中國高速信息示范網(CAINONET)”、“中國高性能寬帶信息網(3TNet)”等國家重大計劃工程的建設,先后主持了1項國家“973”計劃項目,3項國家“863”計劃重大課題和1項國家支撐計劃重大項目,于2005年主持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全部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IPv6路由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次,出版學術專著3本,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已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50余名。

伴隨云計算、大型數據中心(如Google公司)、在線社交網絡(如Facebook公司)、電子商務(如阿里巴巴公司)等網絡應用的飛速發展,IP網絡業務形態不斷豐富,由此也導致了網絡業務對網絡服務能力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和多變。然而,現有互聯網由于受TCP/IP體系結構的限制,其服務能力是有限和確定的,這就直接導致了業務需求與網絡固有能力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最終將使得網絡難以甚至不能支持多樣化的業務。例如云計算、數據中心等新型應用產生的巨大網絡流量,遠遠超過現有以點到點通信模型為基礎的網絡路由器設備的承載能力;IP網絡依據端口號對應用服務進行區分的模式限制了新應用的部署;IP網絡的“細腰”結構難以實現網絡業務負載均衡、容錯、復制、多宿、移動性、安全信、定制應用等各種業務需求。因此面對未來大量的業務需求,網絡的基本屬性之一就是需要較強的業務適應性。解決這一根本問題需要探索網絡按照業務需求動態進行結構重組、功能重構的機理與方法,通過網絡結構的自組織、功能的自調節和業務的自適配來最大程度地彌合網絡能力與業務需求之間的時變鴻溝,使網絡能有效適配多變的業務需求。

2.2 傳輸能力薄弱

TCP/IP網絡的基本傳輸模式是基于IP地址的端到端單播通信,其難以支撐對新業務(如YouTube視頻分發)需要的多播或者任意播等通信模式。同時,現有互聯網分組轉發的“盡力而為”原則難以滿足網絡電話等新業務對網絡服務質量(QoS)的需求。此外,在IP網絡中,由流量工程、多宿主技術等導致的路由表急劇膨脹現狀,使得網絡路由查詢性能不斷降低,增加了網絡處理負擔。大量事實已經證明,互聯網所依賴的基礎互聯傳輸能力過于簡單且長期不變,而且對現有互聯網的各種修修補補都難以滿足泛在、互聯、質量、融合、異構、可信、可管、可擴等信息網絡的高等級需求。依據“結構決定功能”的物理法則,面對這些高等級需求,重新設計網絡體系結構、模型與協議,直接增強網絡基礎互聯傳輸能力便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關鍵切入點和突破口。

2.3 資源利用率低

TCP/IP網絡“核心簡單,邊緣智能”的特點導致網絡自身缺乏感知、管理、控制的能力,從而導致網絡資源利用率低下。例如,研究表明,當前互聯網骨干網鏈路的平均利用率僅為30%~40%[21];此外,由于休眠、自適應、按需定制等智能機制的缺失,目前網絡設備(如數據中心服務器)帶來巨大的能耗。據預測,如果維持當前低效能的現狀,2015年僅我國數據中心的能耗就將達到1 000億千瓦時左右,相當于三峽電站1年的發電量。當前作為支持信息網絡泛在互聯、融合異構及可信可管可擴等的新型網絡服務要素,可重構技術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和發展方向,并且為網絡資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撐。為此,項目將圍繞可重構網絡的基礎理論,重點研究網絡重構過程中的資源虛擬管理機制、節點能力組合機制、邏輯承載和控制管理之間的配合機制,構建完整的基礎網絡重構機理和結構,通過網絡層面的結構可重構、資源自配置、能力自調整,有效解決了網絡資源利用這一主要問題。

2.4 網絡安全性差

項目簡介

目前的互聯網已經成為國家乃至全球的信息基礎設施,但是隨著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新業務的不斷涌現,互聯網在可擴展性、可靠性、泛在服務、安全可控等方面遠遠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為此,科技部設立了“973”計劃項目“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研究”,意在探索一種新型基礎網絡體系結構,為未來網絡實現服務自適應、異構融合、安全可信可管以及可擴展提供一種綜合解決方案。該項目的核心思想是在構建一個功能可動態重構和擴展的基礎物理網絡的基礎上,為不同業務構建滿足其根本需求的邏輯承載網,關鍵突破思路是增強OSI 7層網絡參考模型中網絡層與傳輸層的功能,解決IP網絡中網絡層的功能瓶頸,并使之與日益增長的應用需求和豐富的光傳輸資源相匹配。

TCP/IP互聯網設計的初始目標主要是科研交流,其網絡規模限制在一個相對封閉、可信、可控的范圍內,因此網絡安全問題并不突出,從而也導致在互聯網設計之初并未考慮構建網絡內嵌的安全機制。然而,伴隨網絡應用與技術的發展,現有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開放、難以管控的復雜系統,面臨著各種安全威脅。網絡地址欺騙、數據泄露、拒絕服務攻擊、異常流量等頻發的網絡安全問題使得互聯網疲憊不堪??梢哉f,缺乏安全可控的服務性能是互聯網當前面臨的又一個根本性問題。網絡的安全可管可控直接受制于網絡內在功能和結構要素,通過建立內嵌的網絡安全與管控機制提升網絡安全服務性能,是本項目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出發點。

3 研究方案

針對當今信息網絡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本項目基于可重構技術的核心思想,將實現支持多樣化業務需求,增強基礎傳輸能力,滿足泛在互聯、融合異構、安全可管可控的研究目標,為設計新型信息通信網絡提供一種綜合解決途徑。

3.1 研究思路

針對現有網絡內在能力與結構對業務需求的適應性差,對融合、泛在、質量、安全、擴展、可管可控、移動等支持能力低下的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本項目提出解決上述問題的核心思想——“可重構網絡”。具體研究思路如下:

· 創立網絡元能力理論,建立可重構、可擴展的基礎網絡體系結構,使網絡的內在功能結構能夠針對業務的特征和要求進行自適應調整,實現對多樣業務的有效適配;

·提出“可重構多態網絡層”的概念、模型和結構,直接增強基礎網絡互聯傳輸能力;

· 研究多態尋址路由機制,使網絡呈現多樣的功能體制;

·基于元能力理論,研究網絡重構過程中資源虛擬、網絡能力組合、邏輯承載與控制等機制,構建完整的基礎網絡重構機理和結構,實現網絡層面結構、資源和能力的可重構、自配置與自調整;

· 研究可重構網絡的安全可信模型,建立具有多級強度的安全基片結構及安全管控機制,提出基于邏輯承載的業務與網絡的安全可管可控機理和結構。

3.2 研究目標

項目簡介

該項目從增強信息通信網絡基礎互聯傳輸能力入手,提出了控制平面、管理平面、數據平面分離的可重構網絡功能參考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包括網絡元能力理論、多態尋址路由機制、網絡重構機理和安全可管可控機理在內的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理論體系,進而構建起具有支持現有網絡兼容演進、滿足多種業務普適服務、易于規模擴展的可重構網絡結構體系。

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研究工作的開展,是滿足信息社會進步的迫切需要、弱化乃至擺脫對國外信息網絡理論及標準依賴的重要一步。這既是一份項目組面臨的迫切科學使命,又是我國立足于信息網絡高端領域的歷史機遇。項目的設立及其預期成果將對提升我國社會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技術領域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上述研究思路的指導下,項目總體目標是突破傳統IP承載的能力瓶頸,形成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創建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的體系結構,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國際標準,為提高我國信息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力。項目的具體目標如下。

(1)創建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理論體系,具體包括:創立網絡元能力理論,構建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結構模型,揭示可重構的自匹配機理;建立基于元能力和元服務的網絡資源多尺度、多層次描述體系,創建基于元能力理論的多業務普適網絡重構機理,形成元能力和元服務的建模規范;提出面向業務的精細化流量特征分析方法,提出業務自適應的承載重構認知機理及構建機制;建立面向多態的網絡尋址及路由體系結構模型,提出新型網絡體系結構下協議尋址和路由機理,構建支持宏電路的交換機制;提出可重構網絡的安全可管可控體系,提出具有多級強度的安全基片結構及相關的安全管控機制;研制原型系統,建立可重構網絡實驗平臺,進行實驗驗證。

(2)創建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基礎結構和方法,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形成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的系列國內國際標準,具體包括: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結構的相關標準;元能力、元服務、多態尋址及路由交換的相關標準。

(3)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科研人才;發表一批該領域內的高水平學術論文;建立起可重構網絡的專利標準群,提交國際標準草案,形成國家或行業標準和國際標準。

該項目通過以上研究目標的實現,將泛在互聯、服務保證、融合異構、安全可信、可管可擴等功能內嵌到可重構網絡體系結構中,從而使得新網絡具有天然的“基因”去解決網絡發展面臨的相關問題。

3.3 功能模型

學術團隊

本課題由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牽頭,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原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上海寬帶技術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承擔。項目根據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和研究內容,設置6個研究課題。

課題一: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的理論與體系結構。其目標是創立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理論體系,構建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結構模型,解決網絡基礎能力和重構的理論支撐問題,由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負責承擔。

課題二:網絡重構的關鍵機制及結構。其目標是通過建立網絡資源多尺度多層次描述體系,創建基于元能力理論的多業務普適網絡重構機理,解決網絡重構的關鍵機制問題,由浙江工商大學、原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負責承擔。

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按照自頂向下設計方法,采用以網絡元能力為基礎、以可重構基礎網絡為核心、以滿足業務多樣要求為目標的新型模型,其功能參考模型如圖1所示。該網絡功能模型是一種新型的功能分層模型,主要表現在:數據平面中通過增強網際互聯傳輸層的能力形成可重構多態網絡層,管理平面中引入一個全新的認知承載功能,控制平面中提出了多態尋址、服務承載、安全基片等新型網絡重構控制機理。

可重構多態網絡層的直接目標是增強網絡的基礎互聯傳輸能力,其基本功能包括OSI 7層網絡參考模型中網絡層和傳輸層的功能,并增加了支持業務需求的新功能??芍貥嫸鄳B網絡層包括基態和多態兩個子層,基態子層實現基本尋址、路由、交換功能,能同時支持面向連接和無連接分組傳遞;多態子層針對業務要求,呈現性能特定、安全特定、多播特定等的多模態特性,即對于具有同類性能(或安全、多播等)要求的一組業務流,通過確保其性能要求的特定虛電路形態(亦稱為“宏電路”)予以承載,為此多態子層就包含各種模態的宏電路。

圖1 可重構網絡體系功能參考模型

功能參考模型中的認知功能主要是針對管理面中的業務承載管理需求,提供對業務和網絡的認知服務以及節點與網絡之間的協同服務。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功能,認知功能主要包含資源虛擬切面、網絡重構切面和服務承載切面。資源虛擬切面對網絡內節點資源和網絡資源的特征及動態行為進行感知,從而為網絡重構切面提供基礎重構組件;網絡重構切面對全網范圍內相互分離無關的抽象資源以及對位于數據面的基礎傳輸能力(分組和宏電路)進行認知聚合與組配,形成服務承載切面需要的基本重構承載能力;服務承載切面是為多樣化的網絡業務提供直接承載的網絡功能部分,它直接表現為各種具有特定能力的服務承載網,從而構成具體承載控制實體運行的直接物理基礎。控制平面的尋址、服務承載、安全管控等機制則融合于認知功能各切面的構建與重構之中。

4 研究內容

基于上述頂層思路,本項目主要研究內容為[20]:可重構網絡理論體系、網絡重構的關鍵機制及結構形態、業務自適應認知承載機理、多態尋址及路由交換、安全可管可控機理以及模擬仿真實驗平臺。下面從項目關鍵技術和創新性兩方面進行簡要介紹。

4.1 關鍵技術

為實現新型網絡能夠按照業務需求動態進行結構和功能重組,從而達到提供多樣化和全方位的網絡業務、滿足多樣性的業務要求、具備高質量通信效果的設計目的,該項目的技術核心是建立可重構網絡理論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元能力理論、認知與重構機理以及多態尋址路由機制,如圖2所示。

項目簡介

課題三:業務自適應認知承載機理。其目標是提出業務自適應的承載重構認知機理及構建機制,解決可重構基礎網絡的業務適配問題,由浙江大學負責承擔。

課題四:可重構基礎網絡的尋址及路由交換。其目標是建立多態尋址路由機制,構建支持宏電路的路由交換機制,解決可重構基礎網絡中支持多種網絡體制并存的網絡尋址及路由交換問題,主要由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學負責承擔。

課題五:可重構基礎網絡的安全和管控機理與結構。其目標是提出具有多級強度的安全基片結構及相關的安全管控機制,解決可重構基礎網絡的安全可管可控問題,主要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負責承擔。

圖2 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理論體系

在圖2中,元能力理論主要是針對網絡業務需求多樣多變與網絡服務能力有限確定之間的差異性,研究基于業務特征需求與網絡承載服務二者抽象的“網絡業務—網絡元服務—網絡元能力”這一基礎理論模型及相關機制[20]。認知與重構機理則是從網絡管理角度出發,研究支撐可重構網絡構建與重構操作的全新網絡認知重構功能,該功能對底層資源進行認知,并基于認知結果構建針對不同業務類型的服務承載網和動態調整服務承載網結構。多態尋址路由機制是研究可滿足未來網絡多樣化通信主體需求的多態路由協議體系,該體系既可表示為通過基態協議特化的不同協議體系,也可以表示為某一種協議體系的多個運行態。

基于可重構網絡的研究方案和理論體系,項目設計了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的總體框架,如圖3所示。

如圖3所示的總體框架主要涉及管理面、控制面、數據面3部分內容。管理平面主要執行多維狀態感知和實時資源認知操作,以獲取應用傳送要求、網絡資源配置和網絡運行狀態信息,并依據可重構管理決策結果向控制平面下達網絡重構操作命令。管理面涉及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網絡重構的關鍵機制及結構形態、業務自適應認知承載機理。

控制平面主要負責從管理平面獲取網絡重構操作命令,將其轉換為相應的流程命令,并實施具體的網絡重構

圖3 可重構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總體架構

項目簡介

課題六:可重構基礎網絡的驗證平臺。其目標是建立可重構網絡實驗平臺,對可重構基礎網絡的體系結構、理論和機制等進行有效性驗證,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原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上海寬帶技術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負責承擔。

項目中6個課題中,課題一為其他課題提供體系支撐和理論基礎;課題二為課題三、課題四和課題五提供網絡重構支持;課題三為課題四和課題五建立承載網認知構建基礎;課題四為課題五提供多態尋址、路由和交換技術支撐;課題六全面驗證本項目理論、機制、結構和方法的合理性與有效性。項目的6個課題覆蓋基礎理論的建立、機制結構方法的形成和效果驗證問題,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操作,主要技術包括多態尋址與路由技術、服務承載網絡技術以及基于安全基片的網絡安全可管可控機理。

數據平面按照控制平面的具體操作構造數據傳送通道(宏電路和分組傳遞),保證數據的傳送,并完成節點資源和服務路徑的組合和重構。其中主要支撐技術是基于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理論體系而實現的宏電路技術、可重構路由器平臺以及網絡重構機制。

4.2 創新性

以創立由網絡服務需求驅動的可重構網絡的基礎理論與體系結構為核心目標,項目分別在網絡元能力理論、增強的網絡核心基礎傳輸能力、可重構網絡的安全可管可控機制以及可重構服務承載網構建理論4個方面取得了如下創新成果。

第一,提出了網絡元能力理論。為解決現有網絡的“剛性”結構難以支持不斷涌現的新型業務問題,本項目從業務、元服務、元能力3個功能層面對網絡功能和資源進行了抽象和劃分,提出了支撐元能力理論的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結構模型。項目通過組織國際學術會議“西湖國際學術論壇”,參加全球ONS峰會、國內CONS峰會等平臺宣傳和展示了的網絡元能力理論的研究成果,并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西北大學等著名高校的知名學者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與合作。

第二,提出了宏電路機制。為了增強網絡核心基礎傳輸能力,項目提出了可適配業務需求的自適應基礎傳輸通道——宏電路,建立了與宏電路相匹配的多態尋址與路由交換機制。宏電路機制為克服當前網絡基礎傳送能力薄弱問題和網絡內在能力與結構對業務需求適應性差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項目研究團隊先后參加IETF國際會議、國際電信聯盟 (ITU)未來網絡工作組(SG13)會議,與國外研究機構的研究者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研究交流和合作關系,推動了該方向關鍵技術與整體架構的標準研制工作。

第三,提出了基于安全基片的網絡安全理論模型。為了解決當前互聯網安全功能簡單疊加不能滿足系統復雜安全要求的問題,實現安全可管可控的網絡傳輸,項目創立了基于安全基片的網絡安全理論模型,構建了面向業務應用的、內嵌的和基于安全基片的安全管控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得到了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等眾多院校的知名密碼學家的肯定。

第四,提出了基于“時—空”資源分配的服務承載網構建理論。為了解決當前服務承載網構建未考慮其動態的時間屬性等問題,項目提出了基于“時—空”資源分配的服務承載網構建理論,有效地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和服務承載網構建的成功率,實現了可重構網絡資源的精細化管理與動態調配,為不同的業務提供了確保服務質量的服務承載網。項目組多次受邀到國際重要會議、論壇上發表該方向上的主題報告或演示,積極推廣服務承載網構建理論等可重構網絡的研究成果,擴大了項目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5 研究進展

自2012年啟動以來,項目按照課題組的形式在各自領域和任務范圍展開深入研究,目前圓滿完成了前一階段的預期目標,并成功召開了多次項目階段性總結會和項目中期檢查評審會。項目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的具體情況如下。

·建立了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結構的標準體系。項目組積極參與IETF標準化組織工作,主導完成IETF標準2項,完成并提交IETF草案3項;啟動和主導國際電信聯盟關于可重構網絡的標準研制工作,在ITU-T SG13完成了標準制定1項(ITU-T Y.2622),完成標準立項1項;啟動和主導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開展了可重構網絡的標準研制工作,完成國內行業標準立項10項。

·建立了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結構的專利群。項目以建立可重構網絡體系結構的專利群為目標,分別圍繞可重構網絡總體結構、網絡元能力理論、增強基礎傳送能力(宏電路)、認知與重構機制、多態尋址路由與交換、安全管控體系和試驗驗證設備共7個方面開展了專利申請工作。目前,項目組已累計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70余項,建立了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結構的專利群。

·發表了一批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項目組已發表論文170余篇,其中SCI檢索論文40余篇,國際頂級會議8篇,EI檢索論文120余篇,國內一類學報百余篇;組織出版專著7部;組織國際學術會議3次;組織舉辦《通信學報》“可重構網絡柔性網絡技術”???次,積極擴大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結構的影響。

·建立了基于可重構網絡的多樣化實驗驗證環境。項目組緊緊圍繞研究任務,分別開發建立了可重構網絡專用模擬仿真平臺、虛實結合的可重構網絡仿真驗證平臺以及可重構柔性駐地試驗網,為項目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仿真試驗驗證提供了堅實基礎。

6 結束語

針對現有IP網絡結構僵化和由此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國家“973”計劃“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研究”項目提出立足可重構技術實現新型網絡體系結構,支持新型業務快速部署,具有靈活的可擴展性和安全服務能力,并且隨著項目研究的不斷深入,可重構網絡體系將會越來越完善并標準化。本文結合項目開展情況,從項目的研究背景、解決問題、研究方案、研究內容與進展幾方面對相關研究工作進行了概述。實踐證明,該項目的實施對我國新型網絡體系架構的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必將提高我國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1 蘭巨龍,邢池強,胡宇翔等.可重構技術與未來網絡體系結構.電信科學,2013,29(8):16~23

Lan J L,Xing C Q,Hu Y X,et al.Reconfiguration technology and future network architecture.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2013,29(8):16~23

2 GENI.Global environment for network innovations.http://www.geni.net,2005

3 FIND.Future internet network design.http://find.isi.edu,2006

4 NSF.Future internet architecture project.http://www.nets-fia.net,2010

5 Zhang L X,Estrin D,Burke J.Named Data Networking(NDN)Project.Research Proposal,2010

6 MobilityFirst,a robust and trustworthy architecture for the future internet.http://mobilityfirst.winlab.rutgers.edu/Index.html,2010

7 NEBULA project.http://nebula.cis.upenn.edu/index.html,2010

8 Anand A,Dogar F,Han D,et al.XIA:an architecture for an evolvable and trustworthy internet.Proceedings of the 10th ACM Workshop on Hot Topics in Networks,Cambridge,MA,UK,2011

9 TheEuropean Community’sSeventh Programme.TheFP7 4WARD project,http://www.4ward-project.eu/,2007

10 TheEuropean Community’sSeventh Programme.TheFP7 autonomic internet project,http://ist-autoi.eu/autoi/,2007

11 FIRE:future internet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http://cordis.europa.eu/fp7/ict/fire/,2007

12 AKARI architecture conceptual design.http://akariproject.nict.go.jp

13 Future internet forum.http://fif.kr/home.php,2012

14 黃韜,劉江,霍如等.未來網絡體系架構研究綜述.通信學報,2014,35(8):184~197

Huang T,Liu J,Huo R,et al.Survey of research on future network architecture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2014,35(8):184~197

15 張宏科,蘇偉.新網絡體系基礎研究——一體化網絡與普適服務.電子學報,2007,35(4):593~598

Zhang H K,Su W.Fundamental research on the architecture of new network-universal network and pervasive services.Acta Electronica Sinica,2007,35(4):593~598

16 Luo H B,Qin Y J,Zhang H K.A DHT-based identifier-t-locator mapping approach for a scalable internet.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2009,20(12):1790~1802

17 張宏科,羅洪斌.智慧協同網絡體系基礎研究.電子學報,2013,41(7):1249~1255

Zhang H K,Luo Y B.Fundamental research on theories of smart and cooperative networks.Acta Electronica Sinica,2013,41(7):1249~1255

18 吳建平,林嵩,徐恪等.可演進的新一代互聯網體系結構研究進展.計算機學報,2012,35(6):1094~1108

Wu J P,Lin S,Xu K,et al.Advances in evolvable new generation internet architecture.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2012,35(6):1094~1108

19 Xie G,Sun Y,Zhang Y,et al.Service oriented future Internet architecture.Proceedings of INFOCOM,Shanghai,China,2011

20 蘭巨龍,程東年,胡宇翔.可重構信息通信基礎網絡體系研究.通信學報,2014,35(1):64~76

Lan J L,Cheng D N,Hu Y X.Research on reconfigurabl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asal network architecture.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2014,35(1):64~76

21 Jain S,Kumar A,Mandal S,et al.B4:experience with a globally-deployed software defined WAN.Proceedings of ACM SIGCOMM,Hong Kong,China,2013

猜你喜歡
能力研究
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幽默是一種能力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大興學習之風 提升履職能力
人大建設(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努力拓展無人機飛行能力
無人機(2017年10期)2017-07-06 03:04: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色综合天天操|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a级毛片在线免费| 国产在线小视频|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 午夜福利网址| a国产精品|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国产一级小视频| 99视频全部免费|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97视频免费看|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91娇喘视频|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永久毛片在线播|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色播五月婷婷| 欧美日韩专区|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欧美在线国产| 国产精品第5页|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欧美亚洲激情| 五月天福利视频|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99手机在线视频|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第一区|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日韩高清欧美|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日韩在线1| 91色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a| 欧美区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