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息化的管理和經營模式,是現代市民融合服務平臺建立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保證其服務功能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大數據時代市民融合服務平臺的發展現狀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和整理,并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改善市民融合服務平臺的合理化建議,為大數據背景下更好地搭建市民融合服務平臺提供可靠的理論保障。
【關鍵詞】 大數據 市民融合 服務平臺
前言:近年來,信息技術在社會經濟的帶動下,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新時期,這也使得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新型的信息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中,使現代社會生活公共服務體系的服務方式和服務形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級地方政府都在積極地探索和研究適合現代城市發展以及能夠滿足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需求的公共服務體系。
一、市民融合服務體系的發展現狀
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數據時代市民融合服務體系的發展情況,本文以重慶市為例,對重慶市市民融合服務體系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和研究。通過調研,了解到現階段重慶市的市民融合服務體系以應用系統和服務平臺為主,總體數量接近一百套.重慶市民政局為市民提供的公共服務平臺數量最多,其次是市教委以及氣象局等部門,這也說明了重慶市在這些部門的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上給予了較高的重視,這對于提高這些部門在市民公共服務平臺中作用的發揮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條件,保證了市民公共服務平臺的進一步完善。重慶市是我國第一批建立公共服務體系的城市,在市民融合服務平臺的建設方面具有代表性。自一九九七年開始發展至今,重慶市已經擁有了由市政府主導建設的相關公共服務類平臺近萬個,涉及到了民政,計生,勞動以及養老等多個領域。
二、市民融合服務體系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大數據時代,我國城市的公共服務體系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從以往我國的公共服務實施可以看出,政策和法規是服務功能得以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同時,缺乏相應法律法規的保護,城市公共服務體系或平臺在數據獲取和傳輸過程中也就失去了安全性和規范性[1]。
第二,公共服務體系或平臺所提供的服務內容過于分散。目前,我國城市中的公共服務體系或平臺所提供的服務功能雖然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但從總體上來看,其服務內容過于分散,大部分以普適性的信息類服務為主。大數據背景下,對信息產品的應用能力較弱,大大降低了公共服務體系或平臺的服務效能。
第三,公共服務體系或平臺規范性操作較差。從我國第一批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以來,相應的配套機構和設施也在不斷的完善。不過從公共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的運作情況來分析,每一項基礎設施的服務功能和作用都不相同,具體的服務效能也很難達到統一的標準[2]。
三、大數據時代市民融合服務平臺建立的效益分析
3.1社會效益
國家和政府在市民融合服務平臺的建立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社會資源的分配以及相應法規政策的制定,都能夠為市民融合服務平臺的建立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市民融合服務平臺的建立也是我國建立新型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環節之一,充分體現了我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另外,市民融合服務平臺也是政府服務職能轉變的重要內容,大數據時代,我國政府的服務職能也要與時俱進,創新政府服務模式,創新社會管理機制,是市民融合服務平臺建立的根本目的[3]。
3.2經濟效益
市民融合服務平臺注重各個部門之間信息的共享和整合,這也是新型服務平臺功能和效率提升的重要指標。信息的共享和整合有助于政府部門服務功能以及效率的提升,使政府各個部門所提供的服務更具針對性,逐步實現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方式的轉變。市民融合服務平臺的建立是以政府作為投資主體,但從該平臺的長遠發展角度來看,政府不可能對其進行長期的監管,政府也不具備專業的經營運作能力,因此,市民融合服務平臺的運營最終將由各地的公共服務型企業來接管,這樣一來,為了能夠盈利,接管企業會對服務平臺進行進一步的完善,使服務功能更加貼近市民生活,在滿足市民公共性服務需求的同時,各地的公共服務型企業也可以獲得發展的機遇。
結論:通過借助大數據技術,聚合與市民工作、學習、生活、休閑和商務息息相關的全社會服務資源,建設以“市民自我”為中心,為市民量身打造的前端專屬虛擬服務窗口加后端共享融合服務平臺,形成市民與政府、社會的連接點,能讓市民在其中自我生活、自我展示、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創新及自我超越,使得市民可通過各種近在身邊的渠道隨時、隨地、隨需地輕松獲取與其期待完美吻合的后臺各類融合服務。
參 考 文 獻
[1]石西慶.基于數據融合技術的電子政務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模型[D].電子科技大學,2013.
[2]馬曉亭.基于可信大數據的圖書館個性化服務平臺構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01:85-88.
[3]胡蓮香.走向大數據知識服務: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4,02:17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