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題材電視劇相比,法制劇的創作更加艱難。除了要面對各級審查部門的“關注”外,還得在真實性和藝術性上拿捏好尺度,在保留緊張感和懸念感的同時,不能過多展示暴力的一面。
實際上,法制題材電視劇曾經歷過從繁盛到低落的歷程。早年的熒屏上,曾出現過《永不瞑目》《紅色康乃馨》《英雄無悔》《重案六組》《西部警察》《紅蜘蛛》等優秀作品。后來一大批以血腥、暴力、色情、恐怖等為賣點的劇在熒屏上泛濫成災,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最終,這種畸形的結果召來一紙“禁令”—— 2004年4月19日,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自此,涉案劇沉寂十載。在國內電視劇沒有分級的情況下,過于血腥、暴力的劇會給未成年人造成錯誤的引導。當承載著弘揚社會主旋律主旨的劇不僅違背了初衷,反而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時候,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也是該題材被限制的背后原因。
如今,在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大政方針的指引下,作為法制生活電視生活化的體現——以法制為創作題材的電視劇迎來了新的希望,不少創作者也看準了這個新的契機,制作出一批優秀的法制劇,有的甚至登上一線衛視黃金檔,比如《于無聲處》《后海不是海》《湄公河大案》《我是特種兵》等。這些優秀劇目都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和口碑,為業內有志做法制劇的同行帶來了希望。
然而,法制題材劇因為題材的獨特性,也有自己的困境。法制題材的發展和繁榮背后,需要一個特定的生態環境。包括國家電視劇主管部門的政策導向和行政調控的力度、國家公檢法司等機關對題材的引領、媒體和公眾輿論對作品的褒貶的尺度,以及觀眾對該題材缺陷的容忍度等。這些因素共同交織成法制題材劇的生態環境。法制劇想要“破冰”,注定要走一條荊棘滿布的長征之路。
新形勢下,不管是審查機構還是播出機構,都對法制劇制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實,廣電總局對法制劇的限制從來都不是“一刀切”式的粗暴干涉,而是對作品質量有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在研討會上,廣電總局相關領導強調,法制劇要更客觀,不能只展示反腐,不強調倡廉。在刻畫人物時,既要避免正面人物高大全,更要避免把貪腐人員塑造得假惡丑。
播出機構對法制劇的審核標準也同樣強調了作品的內涵和深度。除此之外,不過分展現刑偵手段,也成為他們的標準之一。《于無聲處》就是符合播出機構要求的范本,沒有過多渲染破案和作案的內容,而是將側重點放在挖掘情感和還原年代氛圍上。該劇播出之后收視率和口碑都非常好。
出演過很多法治題材劇的演員于和偉也深有體會,“我個人認為,法治題材劇的人物千萬不能太高大全。只有讓觀眾接受,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才能傳達到。在內容上不能丟掉真實,不真實就不會讓人相信,在真實之上可以加入其他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不管是什么社會,傳播正能量都不過時,都應該值得鼓勵。”
與其他題材電視劇相比,法制劇的創作更加艱難。除了要跨過各種政策法規門檻之外,還要在真實性和藝術性上拿捏好尺度,在保留緊張感和懸念感的同時,不過多地展示暴力與陰暗,熱情謳歌公平與正義,犧牲與奉獻的正能量,法制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必將迎來真正意義上的繁榮,將會創作出既有社會效益也有經濟效益的好作品。
相信在黨的十八大“全面依法治國”方針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引下,通過我國電視劇制作和播出機構以及廣大的電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法制題材電視劇即將迎來大發展和大繁榮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