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下的數學課堂應該是師生心靈對話、互動的舞臺,課堂應該是活的、是動的、是情景化的。論述了怎樣讓小學數學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營造和諧課堂教學氛圍;采用自主探究學習方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關鍵詞:數學課堂;生命活力;自主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107-01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時期,他們對待事物還沒有清晰的判斷能力,他們不會像成年人思考“我為什么要這么做”“我應該怎么做更好”這樣的問題。在小學生眼里,學習就像每天需要吃飯、喝水一樣,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因為學生的年齡段,他們有著愛玩的天性,所以如果教師讓學生呆板地坐在教室中死記硬背公式,這樣的教學模式所導致的教學成果自然不高。作為小學教師,我們要真正地讓數學“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一、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
(一)用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打開思維的閘門,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學“表示沒有的意義”時,我有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啟發學生參與,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以極高的熱情投入新知的探求過程。上課開始,用課件播放五顏六色的氣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來氣球和學生一起玩放飛氣球的游戲:每次放飛一個,每放一次問學生手里還有幾個氣球,把手中的最后一個也放飛了,手中沒有氣球了,還能用前面所學的(以內數來表示嗎?怎么辦?該用什么數字來表示呢?這樣,通過安排兒童非常熟悉,非常喜愛的放飛氣球的游戲,并在游戲過程中提出問題,從有與無的對比中,突出“一個也沒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將)表示沒有的意義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加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系,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二)用情境來接軌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的起點在哪里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關注。準確地把握教學的起點,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確保情境創設有效性的前提,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者在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中,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學千克的認識時,首先拿出一個蘋果(500克)和一塊石頭(1千克),說:“哪個重些?”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看一看,掂一掂后說:“這塊石頭重些。”接著加一個蘋果合起來近1千克后又問:“現在還是這塊石頭重嗎?”學生掂一掂后說:“差不多,但我們可以用秤來稱。”這樣的情境創設富有數學韻味和思考的價值,更利于促進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遷移,主動進行新知的建構。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先決條件,只有激發興趣,才會深入探索。興趣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內在動力,所以,教學中要盡最大努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乘法分配律”的時候,課堂導入部分教師可以以這樣一個事件導入:昨天在下班的路上碰到某位同學的奶奶,她有一個問題讓我們大家幫助她解決。昨天奶奶去菜場買蔥的時候,老板賣500克1元錢,但是由于奶奶要用蔥做不同的菜,想把蔥葉和蔥白分開買,蔥葉500克4角,蔥白500克6角,但是賣蔥的老板說奶奶這樣買他不能賣,要虧錢的。現在奶奶想請大家幫幫忙,是奶奶對,還是賣蔥的老板對?相信學生聽了這樣一件事,肯定都會興致勃勃地幫助老奶奶解決這道難題。
三、介紹概念的形成背景
書本中的每一個概念、每一個法則都有著豐富的知識背景,如果丟棄這些背景,而直接教給學生一系列的概念以及法則往往使學生感到困惑,最終因為不理解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在當代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把相關概念以及法則的形成過程講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概念的形成過程,進而掌握相關知識要點。例如在進行方程概念的教學中,傳統的做法是直接給出方程的定義,然后讓學生判斷所列出的若干個公式是不是方程。而新式的教學方法則是先給出若干個公式,然后讓學生觀察并把這些式子分類,讓他們概括出這些式子的共同點,進而告訴學生哪一類應稱作方程。
四、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新課改要求把現代化教學手段作為課堂教學的有力工具,因為多媒體集圖像、聲音、文字于一體,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豐富學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時,我常常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多媒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傳統教學只注重灌輸知識,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容易疲勞,容易厭倦,激不起學習的興趣。如果運用多媒體,則可以通過生動的形象、有聲的畫面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平移和旋轉”時,我用多媒體給學生了一些物體平移和旋轉的過程,孩子們在形象的演示中產生了學習興趣。
(二)多媒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研究表明,學習過程中運用的感官越多,學習效果越好,效率越高,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的口、耳、目、心等感官都得以激發,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認識物體”時,我用多媒體配上音樂給學生展示了“正方體、長方體、球、圓柱”等物體,孩子們邊聽邊看,很快認識了物體形狀。
五、課堂教學生活化,優化學生知識結構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了要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揭示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關系,就是要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從而構建數學觀念,優化知識結構。因此,教師也要從現實生活出發,提供一些真實、生動、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去解決,引導他們更好地掌握數學方法和數學思維。例如,在教學“圓”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汽車、摩托車等車輪的形狀,接著假設把車輪改為長方形、橢圓形或三角形等形狀,讓學生們進行想象。這樣,讓學生在熟悉而又輕松的氛圍中產生問題:“為什么其他形狀的輪子會導致一路顛簸,而圓形就不會呢?”“車輪”這一司空見慣的事物就會引發學生濃厚的討論興趣。他們從實際生活中產生問題,不但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數學教師所要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得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掌握知識,構建充滿活力的小學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