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個面向是鄧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鄧小平關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三個面向作為新世紀全面開放的教育發展觀,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深入探討研究其現實意義,對于準確把握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全面實行科學發展觀以及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都有著不可磨滅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鄧小平;三個面向;思想內涵;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113-01
1983年10月1日,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30年來的教育實踐證明,“三個面向”的教育思想,是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的,它不僅揭示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體,體現了鄧小平對教育的深思熟慮和高瞻遠矚,也成為了一個關乎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方針。
一、“三個面向”的思想內涵
(一)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是“三個面向”教育新思想的核心和基礎,是我們教育事業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所謂面向現代化即是指面向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調教育與社會的發展關系。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教育要為國家現代化全局服務,另外一層即是指教育要面向教育自身的現代化發展,適應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質量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這就要求我國的教育要在向學生傳授現代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注重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適應當今社會科技知識的快速更新,避免高分低能的現象。在鄧小平的指導下,中共中央于1985年頒布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要求教育要進一步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改革與現代化建設不相適應的教育體制。
(二)教育要面向世界。所謂教育要面向世界即是指教育的不斷改革發展,不僅要著眼于國內,更要放手于國外。一方面要求我國在教育工作方面要實行對外開放,另一方面要求我國教育事業為確保跟上甚至超過世界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的水平,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吸收國外優秀的教育經驗,實現自身教育的發展。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為各國各民族的廣泛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平臺。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既是挑戰更是機遇,所以關門搞現代化建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對此鄧小平曾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根據中國的經驗,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要得到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我們要繼續開放,更加開放”。落后就要挨打,早在中國古代就已經證明了,閉關鎖國只會給國家帶來災難與改革。面對信息全球化,我們要好好的把握機會,將其運用到教育事業上,我們要立足中國的實際國情,博采眾國之所長,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
(三)教育要面向未來。所謂教育要面未來即是指現代教育與未來教育的關系,面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們要抱有一種超前意識,中國的教育事業要著眼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未來,因為現代化建設的水平取決于未來的教育水平。
鄧小平曾指出“我們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須預見到遠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據生產建設發展的要求,而且必須充分估計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今天,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工藝的變革,都非常迅速。許多產品,往往不要幾年的時間就有新一代的產品來代替。勞動者只有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豐富的生產經驗,先進的勞動技能,才能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就要求教育必須為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為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培養人才。
二、“三個面向”的現實意義
(一)沖破了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三個面向”的教育思想把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同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和奮斗目標聯系起來,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聯系起來,極大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理論。在新世紀,繼續堅持“三個面向”的教育思想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黨的十六大在確立了“ 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的同時,又進一步明確了“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這充分體現和反映了鄧小平“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 的思想。
(二)為我國的教育工作指明方向。我國的教育要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適應未來國際競爭的需要,就必須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三個面向”是具有超前意識的戰略方針,因此我們必須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教育問題。一方面,要為增強綜合國力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研究和把握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和規律,按照未來社會的發展要求來規劃我們的發展,掌握應對未來世界發展變化的主動權。這正是以綜合國力為核心的國際競爭背景下,對教育如何面向未來的現實要求。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這從戰略高度為進一步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小結
面對當前新的國內國際形勢,我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要不斷同我國的實際國情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教育作為人類社會永恒的事業,特別在當前激烈競爭的國際環境中,教育改革已成為全球范圍內人們的共識,鄧小平同志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以其政治家的敏銳和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從戰略高度對教育做出一系列精辟論述,“三個面向”教育思想是鄧小平同志將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同中國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當今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教育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中之重,要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就必須以“三個面向”作為指導思想,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升全民族的教育文化水平,把我國教育事業不斷向前推進,這樣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及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提供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3]周希賢,三個面向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 30(6)
[4]遲愛萍,鄧小平三個面向教育思想的戰略意義 [J]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5]申國昌 張萬紅 史降云,鄧小平三個面向教育思想的本體內涵與時代價值 [J]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2014(1)
[6]蔡中宏,鄧小平三個面向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J]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