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摘要:人們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對各種事物的需求度也在不斷增加,尤其在建筑設計中,不光對建筑質量以及建筑周邊環境有較高的要求,更對建筑周邊的環境氛圍以及文化內涵有著很高的需求,同時也注重建筑的藝術質量?,F在的建筑設計也很多種藝術風格流派,其發展也像建筑藝術歷史的發展一樣,具有一定的延續性,是有較高深文化內涵以及歷史意義的,讓人們精神層面上的需求得以滿足,建筑設計風格是和文化有強的關聯性的,人們對文化藝術追求的越多,建筑設計也會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本文分析了建筑設計風格和文化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建筑設計;文化;風格;聯系
在新世紀到來以后,我國各個方面的發展都走向了一個高潮期,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發展都到達一個興旺期,這樣推動了建筑設計行業的快速發展,人們不光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在建筑需求上也得到了更好滿足,這也促進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各項生產活動的需求度在不斷增加,同時也突出了文化和建筑設計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在建筑設計時不光要有科學性,更要有藝術性,不光從功能上滿足人們對建筑的需求,更要從文化內涵上滿足人們對藝術美和文化美的需求,這也是的當今建設設計師必要的專業能力。
一、建筑設計風格是和文化之間有作用聯系的
設計風格是一種表現形式,也是社會發展、藝術發展以及文化發展內涵的體現,單從這個角度來說,風格和形式是不一樣的。裝飾設計風格和建筑風格和家具風格是有所聯系的,并且能解密結合在一起,有些時候裝飾設計風格還同繪畫、文學以及造型藝術各個都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從近些年的建筑裝飾中可以看出來,不光可以將創作個性以及藝術特色都變現出來,設計師還深入探究了建筑裝飾內容,尤其是地域不同、城市功能需要不同以及人文環境不同情況下的建筑設計風格,同時設計師對不同文化內涵以及不同風格的建筑工程裝飾風格也有所研究,除了這些,設計師還注重設計風格外在因素和形成風格的內在因素相結合,外在因素主要是指民族特性、生活方式、地理位置以及社會體制等一些因素,而內在因素主要是指個人創作構思、群體創作構思,還有藝術素質以及專業素質等因素,并在設計中有效融合文化內涵,還有視覺上的愉悅感,讓現代社會的人們在精神上以及心理上都找到一種平衡感,從而在裝飾工程設計中有效融入藝術特點以及創作個性風格,并有效應用物質技術手段還有建筑美學原理,讓建筑環境的功能設計更加合理,也能讓人們對建筑的各種需求有所滿足。
二、風格和文化的融合
社會在發展過程中,不光是物質技術得到了傳承,精神文化也是有一定歷史延續性的。在20世紀初,復古主義和折衷主義特別盛行,各國在建筑設計上都希望能夠將傳統束縛式的創造形式給擺脫掉,從而興起新式建筑設計運動,我國各地建筑在設計上也都效仿歐洲建筑設計風格,尤其是哈爾濱已經享有了“東方小巴黎”和“東方莫斯科”等美譽,在這種背景下,原有的設計風格已經已經不受人們所關注,逐漸走向低迷的狀態。
工程設計本著科學性與藝術性結合,時代感與歷史文脈并重的原則,在解決老建筑增添中央空調、消防、計算機管理等系統的現代化設備設施的同時,著重解決各系統所占有的空間和保持原有歲月風貌及各類藝術造型的矛盾,充分發揮設計人員的智慧,使這次難度相當大的“貴賓樓”改造裝修工程能比較成功地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結合。
在查閱大量的歷史檔案資料和對為數不多的歷史見證人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情況下,我們決定在主要的公共空間恢復第二次大修改造時的平面布局,即1935年滿鐵接收中東鐵路時改為“大和旅館”的時期。室外建筑保持原有風貌,只對已經殘損部分加以修復、粉飾。在賓館的公共空間中,保留了具有新藝術派裝飾特征的裝飾及構件,如鑄銅轉門,理石壁爐,木結構歐拱券造型,充滿西伯利亞情調的木裝飾,具有巴洛克文藝復興特征的木門及雕刻精美的木制構件和極具審美價值的石膏浮雕紋樣,金屬鑄造的樓梯扶手和羅馬陶立克柱式等。
為了達到整體設計思想的要求,在施工中對已經殘損部分,以及因新調整布局而需要貫穿連續的部分,采用原設計手法復制,嚴格比例尺度制作,達到了以假亂真的視覺效果。對雕刻精美的石膏紋樣采用拓版手法,盡最大努力恢復原有面目。在整體裝飾風格統一和諧的設計思想指導下,具有典型特點的金屬飾物、木雕造型、燈飾等均為營造氣氛起到了完美的襯托的作用。蘇聯巡回畫派的代表人物列賓、希斯金、列維坦、蘇里柯夫等畫家的風景、人物肖像的油畫點綴其間,更增添了環境的和諧和文化的內涵。
這項工種的完成,是對保護建筑技術與藝術的探索,是風格與文化的研討。作為文化遺產的文物建筑之所以魅力永存,實因文化價值體系的社會意義和人們心理所產生文化價值的判斷和看法。該項工程已引起了有關專家、學者和政府管理部門的關注,對如何促進文物建筑的保護和其產生的歷史、人文、文化的作用,推動建筑文化、旅游等諸多行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社會意義。
三、風格與文化的理解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內的功能復雜而又多變,室內裝飾材料,設施設備,甚至門窗等構件的更新換代也日新月異,室內設計和建筑裝修的“無形折舊”更趨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縮短,而且人們對室內環境藝術風格和文化氛圍的欣賞和追求,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改變。
一種風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能夠積極或消極地影響文化,藝術以及諸多的社會因素,而并不僅僅局限于作為一種形式表現和視覺上的感受。近年來,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在總體上呈現多元化,兼容并蓄的趨勢。現代社會生活的多元性決定了現代建筑要滿足人們的使用功能就必須具有多元性,而不能是一元的、單一的。建筑的作用在于給人類提供活動的場所,而現代人們的活動是多樣的,建筑類型也具有多樣性。現代建筑文化也就不同,居住建筑、工業建筑追求的是經濟適用,公共性建筑則追求更多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工業化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現代建筑也在世界遍地開花。
四、結束語
現代建筑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都會在其中引用一定的文化內涵,并在建筑中將城市特有的文化傳承給體現出來,這是對文化的有效應用,更是對固有文化藝術的尊崇。建設設計是和文化之間有密切聯系的,同時人們對建筑設計也是有較高要求的,過于單一的建設設計必然不會讓人們所推崇,也不會讓建筑很好地融入到城市當中。建筑設計風格和文化也是相互作用的,兩者之間有一定連接作用,是依附于對方存在的,所以建筑設計風格和文化相互融合,能讓的建筑和城市環境更加協調。
參考文獻:
[1]孫鐿瑋.解析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的關系.決策與信息旬刊,2014
[2]胡海珊.解析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的關系.新材料新裝飾,2014
[3]秦玉林.論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的關系.科技研究,2014
[4]李旺武.試述建筑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存在的內在關系.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