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
一、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界定和功能
(一)金融衍生品市場概念的界定
金融衍生品通常是指從原生資產(Underlying Asserts)派生出來的金融工具。由于金融衍生品交易在資產負債表上沒有相應科目,因而也被稱為“資產負債表外交易(簡稱:表外交易)”。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證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的就可以全額交易,不需實際上的本金轉移,合約的了結一般也采用現金價差結算的方式進行,只有在滿期日以實物交割的方式履約的合約才需要買方交足貨款。
(二)金融衍生品的類型及特點
隨著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衍生品經過衍生再衍生、組合再組合的螺旋式發展,現在種類已經十分繁多。按照金融工程學的觀點,基本的金融衍生品包括四種:遠期(forward)、期貨(future)、期權(option)、互換(swap)。遠期合約是在指定的未來時刻以確定的價格交割某物的協議。期貨是一種標準化的遠期合約,期貨合約的交割日和交割物的數量都是由期貨交易所事先固定的,期貨交易只能在交易所進行,并實行保證金制度。期權是一份選擇權的合約,在此合約中,立權人授給期權的買方在規定的時間內以事先確定的價格從賣方處購買或賣給賣方一定商品的權利而不是義務。互換是交易雙方達成的定期交換支付的一項協議,交換支付以事先確定的本金為依據,這個本金叫名義本金額。每一方支付給對方的數量等于名義本金額乘以事先約定的定期支付率,雙方只交換約定的支付而不是名義本金額。
(三)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基本功能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首要功能是規避風險,這是金融衍生品市場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防范風險的主要手段是套期保值。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第二個功能是價格發現。金融衍生品市場集中了各方面的參加者,帶來了成千上萬種關于衍生品基礎資產的供求信息和市場預期,通過交易所類似拍賣方式的公開競價,形成了市場均衡價格。金融衍生品的價格形成有利于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金融衍生品市場與基礎市場的高度相關性,提高了整個市場的效率。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第三個功能是套利。金融衍生品市場存在大量具有內在聯系的金融產品,在通常情況下,一種產品總可以通過其他產品分解組合得到。因此,相關產品的價格應該存在確定的數量關系,如果某種產品的價格偏離這種數量關系時,總可以低價買進某種產品,高價賣出相關產品,從而獲取利潤。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第四個功能是投機。市場上總存在一些人希望利用對特定走勢的預期來對未來的變化進行賭博,構造出一個原先并不存在的風險。投機者通過承擔風險獲取利潤,只要是在透明公開的條件下進行,投機是有利于促進市場效率的。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第五個功能是構造組合。利用金融衍生品可以對一項特定的交易或風險暴露的特性進行重新構造,實現客戶所預期的結果。
(四)金融衍生品的特征
杠桿性。金融衍生品交易可以用較少成本獲取現貨市場上需較多資金才能完成的結果,因此,具有高杠桿性。
融資性。作為一種過渡,在市場準入后,金融衍生品市場可以作為融資渠道,因此其具有融資性。
高風險性。衍生品交易由于其杠桿性而具有高風險性和信用風險的相對集中性,衍生品的虛擬性和定價復雜性使得其交易策略遠復雜于現貨交易,如果不恰當使用或風險管理不當則導致巨大的風險。
虛擬性。金融衍生品獨立于現實資本運動之外,卻能給持有者帶來收益,是一種收益獲取權的憑證,本身沒有價值,具有虛擬性。
二、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利率市場化的程度也在逐步加深,投資者開始面對更多的利率波動風險。這其中,金融衍生產品將發揮重要作用。如遠期利率協議可以讓投資者鎖定未來某一時刻的利率水平,從而有效地管理短期利率風險。同時,有利于促進市場的價格發現,為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提供參考。遠期利率協議所達成的利率水平集中體現了來自套期保值、套利、投機等各方面的需求,是各種市場信息和對未來預期的綜合反映,有助于促進市場的價格發現,其價格水平的變動可以為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提供重要的參考。
眾所周知,金融衍生產品是金融市場參與者管理風險、獲取收益的重要金融工具。自上個世紀70年代興起以來,國際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迅速,其交易量遠遠超過了金融現貨市場,在當今世界金融市場體系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金融一體化進程,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實際上,為健全我國金融市場體系,維護金融穩定,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宏觀金融調控體系,有關部門一直致力于推動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規范地、又好又快地發展。近年來,央行相繼推出了債券遠期、人民幣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外匯遠期、外匯掉期等金融衍生產品,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呈現出穩步快速發展的局面。并在本輪宏觀調控中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以人民幣利率互換為例,從2006年2月份開始交易以來,人民幣利率互換發展迅速,成交金額大幅上升,有效地滿足了市場參與者管理利率風險的需要。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全年人民幣利率互換業務成交金額只有339.7億元,但2007年全年的成交金額則達到了2168.40億元,是上年的6.4倍。而今年3月份人民幣利率互換成交名義本金總額為332.65億元,超越2月份的310.16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并且是連續第二個月成交金額超過300億元。這就使得一季度人民幣利率互換成交額達到了837.16億元。
總之,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金融改革的關鍵時期,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金融衍生產品有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系、提高我國在世界經濟金融體系中的競爭力,有利于通過建立風險分散承擔機制,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有利于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三、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現狀
我國金融衍生品起步較晚,金融衍生品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相關的法規體系建設不完善、監管體系建設不健全。
法規體系建設不完善。我國現行的與金融衍生品有關的法規,基本上都是各監管機構針對具體的衍生產品制定的,缺少統一的金融衍生品監管法律,缺乏衍生品交易和風險管理的相關指引,不能適應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需要,尤其不能有效應對金融衍生品風險具有跨系統、跨部門蔓延的特性。
監管主體過于分散。目前,我國的金融衍生品監管主要由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和外匯管理局來實施。各監管機構之間尚缺乏統一的協調機構,同時也缺乏戰略規劃共識。
行業自律組織作用不明顯。目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中的行業自律組織有中國期貨業協會和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分別成立于2000年12月和2007年9月。由于缺乏管理部門的有效授權,行業自律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的發揮,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宏觀管理手段以管理部門的行政手段為主,協會自律管理手段不足。
四、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措施
1、要加強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一是要制定統一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交易監管法規,作為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督管理的總體框架,統一規范市場參與者的行為,明確政府監督機構、行業自律組織和交易所的職責和權利;二是要在統一的市場交易法規框架下,針對不同種類的金融衍生品分別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適應不同衍生產品的個性化特征。
2、建立監管協調機制,提高政府監管的效率和水平。由于金融衍生品業務具有跨機構、跨市場的特點,考慮到目前我國金融分業監管的現狀,加強政府監管有必要在人民銀行(包括外匯局)、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之間建立監管協調機制,加強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建立制度性的信息共享機制,克服機構監管下由于信息封閉導致的監管效率低下,防止因部門分割而影響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
3、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和交易所的一線監管職能。要按照市場化的原則,科學合理設置行業協會和交易所,同時賦予行業協會和交易所必要的職能,使二者真正發揮應有的自律作用和監管作用,配合政府監管,有效推動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4、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保證市場公平。要以新的《會計準則》為依據,及時全面反映金融衍生品的會計信息和有關事項,尤其要加強場外衍生品的信息披露,促使衍生品交易的公開、公正和公平,提高透明度。
5、要積極穩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的完全可自由兌換,刺激金融衍生品有效需求的產生,促進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在市場經濟中,充分的競爭和非管制的利率、匯率、價格等機制會使收益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更為突出,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管理和利用是增強我國金融市場競爭力,轉移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
6、要進一步加強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的國際合作。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制度才能夠得到更多的發展,更何況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后,面臨的是到國外金融市場競爭和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的雙重境地,加強與各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及金融監管當局、各大交易所等機構的國際合作,是我們增強競爭實力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