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阿維
?
西藏高校教育體制改革與創新驅動培養模式
◎楊阿維
西藏高校教育發展現狀。西藏高校教育主要是公辦教育,各類民辦培訓機構少數存在,但生源較少;公辦高校教育專科主要面向西藏籍學生,學生數量和學校數量總體較少。教學模式采取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扮演主要角色,而學生則是被動的聆聽,極易形成“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
傳統培養模式。西藏地區的大學階段教育以基礎理論加專業學習為主,很少形成民族地區特有的理論體系,不能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和創新。大學階段的學習應注重啟發式教育,在自主學習的同時加以引導,讓學生樹立自己的方向,建立基本的理論體系框架,使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人才成為先進的生產力,最終成為決定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知識的轉化能力。西藏地區高校學生面臨相對封閉的市場環境,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很難掛鉤,沒有足夠的空間去提高實踐能力。
教學培養目標。現階段的諸多高校已經將教學目標轉向就業指導型,即學生的目標是順利畢業,老師的目標也是充分就業。西藏高校教育管理人本化的基本途徑高校教育管理要以人為本,即教師的人心、人性、人格、人力都得到自然的開發。使學生提高學習的幸福感,能夠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以創新驅動教育改革,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
教育制度的改革
改革的核心。西藏高校教育的改革,真正具有實質性的是課程改革。“一切為了學生”,所有教育教學方略的制訂,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之上。高校教育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出發點是以基礎理論促進專業提升,以專業化程度帶動就業創業,掌握基本生存能力、學會合理競爭、學會人際交往、學會收集和處理信息、學會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改革的目標。西藏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從各方面來說還是培養民族地區學生通過改變學習方式,賦予學生以自主學習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自主決策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一方面要減少大學生的負擔,另一方面又要保證教育質量。通過課堂評價全部圍繞不同科目課堂評價模式展開,采用各科不同的課堂評價模式,使課堂結構的改革帶來效果的轉變。
改革的內容。教師工作安定性:西藏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氣候、教師待遇等條件限制,各教學單位對于教師發展重視程度不夠,往往以負強化形式來管理教師隊伍,造成教職員工的不滿情緒高漲,教師流動熱不斷升溫,結果造成了高校專業技術人員的極度欠缺,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甚難。即使師資、經濟條件好些的學校,高校教師隊伍也難以穩定。
學生生源的穩定性:由于高校教育的有償性,在一些地區的學生家庭無力承擔,學生輟學現象依然存在;西藏高校教育面向全國招生,但每年都會存在招生后學生未報到的現象。
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強調“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實現西藏籍大學生的全部就業”。突出高原特色專業和民族文化專業的設置,是學科建設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改革管理體制,雖然在內地地方高校,學生基本都能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但是在民族區域自治區,穩定壓倒一切的大環境下,更應該增加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時間,減少在校時間,提高學習的靈活性和主動性。
現行教育制度下高校培育模式分析
理論學習的穿透力薄弱。在傳統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經驗式教學法,即學習前人理論經驗加以延伸,而創新思維強調思維的發散和拓展,要求在學習過程中方式方法的多樣性、合理性和科學性。而高校教育注重專業,理論知識抽象,與現實結合緊密,學習更注重啟發式教育。
轉化知識的能力有限。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而本專科教育更加注重基礎專業理論的掌握,最基礎的課程停留在數學、英語、計算機等課程,理論學科專業的學習很大程度上缺乏個性化和競爭優勢,其結果就是培養出什么也學不成、什么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庸才。
培養目標的定位不清。當前很多新興學科交叉性很強,致使在教學過程中最終要培養哪一類的專業人才定位模糊,在課程設置方面更是缺乏科學性,盲目的追隨市場需求和學科發展的量化指標,而沒有明確其真正的培養目標和人才發展方向。
科研探索能力的欠缺。目前西藏高校教育在科研方面的能力還是欠缺,知識面比較窄,目標定位不明確,專業口徑過窄,學生的適應和創造能力不強,在面對現實問題時,缺乏系統、全局和長遠性思考,往往都是根據自己的理論去解決實際中的困難,忽略了很多外部環境因素,造成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獲取競爭優勢的能力不夠。西藏高校教育教學能力較全國而言,整體處于落后水平。缺乏高級人才、專業人才,優勢明顯的只有民族學和高原生態學等地方特色的專業,其他專業門類雖然齊全,但是在全國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
可行性分析
教師能力及素質分析。具備高校教育體制創新能力。教師隊伍流動性較強,有利于系統內的“新陳代謝”功能的發揮,可以根據新提法、新思路進行學科建設的改革和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
具備“老西藏精神”為主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教師不但精神上具有先進的意識,而且在物質上也有所奉獻,只要能夠安于清貧、吃苦耐勞、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師。
具備專業協調發展的機會。借助對口援藏的機會,可以將內地一流高校的教育教學方法、課程體系建設、教師能力拓展等納入西藏高校改革的過程當中,促使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和專業化發展。
學生能力培養分析。注重基礎理論和實踐的整合;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開發學生自身的潛力和創造力,讓學生掌握最前沿的科學動態與社會信息,為后期的實踐活動打下基礎。
在制度改革過程中,教育教學模式中的教學矛盾日趨凸現。在市場經濟和政府宏觀政策的指引下,及時了解和掌握各種信息等外部性因素的影響,西藏高校教育教學要圍繞“高、精、尖、專”方面進行培養。以創新驅動改革為主,強化科技和人才兩個支撐,對于西藏高校體制改革和人才培養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藏自治區教育廳“西藏經濟文化研究中心”、2015年度西藏大學珠峰學者計劃人才發展支持計劃“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藏大學)
book=84,ebook=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