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
?
論高中生在生物學習中問題意識培養的必須性
◎楊振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對于高中生物的學習而言,學、思、疑三者缺一不可。知識源于問題也終于問題。實質上,學生提出問題也是一種知識增長的過程,對我們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著積極的意義。作為當代高中生,首先了解什么是問題意識,而后努力提高自己觀察能力,改善自己的學習方式,我們要摒棄傳統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創新的精神,充分調動自己高中生物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對于高中生物的學習而言,學、思、疑三者缺一不可。何謂探究性學習,其實就是要求我們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生物知識,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生物探究性學習以探究為核心,創設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激勵我們主動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知識源于問題也終于問題。實質上,學生提出問題也是一種知識增長的過程,對我們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著積極的意義。作為當代高中生,我們要摒棄傳統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創新的精神,充分調動自己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作為一名高中生,想要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問題意識。何謂問題?字典上對“問題”的解釋是指在目標明確的情況下,卻不明確達到目標的途徑或手段。這里的“問題”僅僅是指向老師問幾個問題么?絕對不是這樣的,我們這里所說的問題不僅包括課堂上向老師提出不明白的問題,還包括在生物探究性學習中,老師提出的思考題以及學習過程中我們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些懷疑、困惑。馬克思主義講人的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對行為具有指導作用。那么對于問題意識而言,它就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去問問題的傾向。
這種問題意識往往會激發我們對于知識,對于答案的渴望,從而集中精力學習。而高中生物探索性學習需要我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所以說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對于生物探索性學習百利而無一害。孔夫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作為新世紀的高中,必須努力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提高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作為一名學生,如果想要提出問題首先要有一定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是提出問題的前提,觀察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想要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首先要明確自己觀察的目的,生物探究性學習其目的不外乎學習新知識或者驗證所學的知識,那么我們帶著目的去觀察實驗現象,如果觀察目的非常明確,在觀察時就容易抓住關鍵的現象,對現象的感受也會更深。其次就是要積累豐富的知識,缺乏豐富知識基礎的觀察,只是一種膚淺的觀察,只能看到現象的表面,而無法看到其本質。然后就是要多動腦多思考,觀察之前,要確定觀察對象、觀察目的以及觀察計劃、步驟和方法,這些要通過思維活動來完成。觀察過程中,對出現的各種現象,應當多問幾個“為什么”,應當對觀察中出現的每一種變化(現象),都打個問號,力求做出科學的解釋。在觀察結束后,面對一大堆觀察結果,要繼續思考。
改善自己的學習方式。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老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我們要做的就是打破這種被動局面,作為認知的主體,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生物探究性學習中積極討論積極提問題,即便是非常簡單的問題,只要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提出來切忌不懂裝懂。此外,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如何做筆記,一名高中生的認知是有限的,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對一些知識的認識不是很到位,人的記憶能力也有限,所以要做好筆記以備后用。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知識源于問題也終于問題。實質上,學生提出問題也是一種知識增長的過程,對我們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著積極的意義。生物探究性學習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同,這種問題意識便顯得更加重要。作為新時代的一名高中生,作為認知的主體,需要改善自己的學習方式,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創新的精神,充分調動自己高中生物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寧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