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憶
?
農村福利院生存狀況調查及思考
——以武漢市新洲區邾城福利院為例
◎余憶
農村建養老福利院是黨和政府關愛五保老人等困難群體的一項重要舉措,他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之后還有什么需求?應該再從哪著手給予幫助呢?鑒于此,本人來到農村一線福利院,采用參與志愿服務的體驗方式,直接進行觀察、交談和生活來調研,了解其生存狀況,思考其出路,提出一點建議和對策。
農村福利院是供養五保等“三無”老人的場所,隨著我國老年社會的到來,養老逐漸形成一種新型產業,且具爆發之勢,社會多元養老方式層出不窮,農村福利院以“五保老人”為重點的公益機構不再一家獨存,許多部門和人士熱衷于去分享社會化養老大“蛋糕”,淡化和忽略了公辦福利性的養老,農村福利院處于邊緣化的境地,有的還出現了生存危機,要求變革模式和尋求出路的呼聲越來越高。
2015年7~8月,本人利用暑期,帶著這個問題,來到武漢市新洲區邾城福利院,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志愿服務,開展實地調研,調查對象為院內工作人員和老人,方式為訪談交流、現場觀察,得到了第一手資料。該個案帶有一定普遍性,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前農村五保養老的現狀,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解決。
基本情況。邾城福利院位于武漢市東郊,距離城鎮5公里,占地49.6畝,建筑面積6899平方米,標準住房132間,總供養308人,其中,集中供養148人,曾是湖北省集中供養人數最多的農村福利院。入住者年齡均在65周歲以上,無子女,無經濟來源,無勞動能力,院內老人男女比例為27:1,智障者占55%。
該院以“服務有起點,滿意無終點”為理念,首創了武漢市農村福利院模式:一是按“吃、穿、住、醫、葬”五個方面,制定了起居服務、衛生護理、院務管理、資金使用、財務管理、安全管理、環境設施、喪葬事宜、檔案管理、生產經營和其他事項等12個方面服務標準,細化服務內容;二是將老人分組進行自我管理,成立了衛生清潔組、安全保衛組、勞動生產組、文體娛樂組等,每個小組各司其職,各公寓樓設立棟長、室長等職務,用老人來管理老人,統一規劃院內的菜園,鼓勵大家自主種菜,按一定價格回收,激發了老人的勞動熱情,還節省了院內開支,為老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定補充。
院內娛樂設施也較為齊全,院里經常組織節慶加餐和為壽星慶祝生日等活動。老人們生活環境舒適悠閑,年齡最長者106歲,100歲以上有6人,近一半人80歲以上,先后有8對老人在院內成婚。
見聞和感受。老人精神需求迫切。院內老人活動豐富多彩:打牌,養花,種菜,散步,鍛煉,聽戲,看電視等,雖然衣食無憂,自在悠閑,但他們在內心依然充滿失落、無助和孤獨感,福利院與社會交流少,幾乎成了孤島,除少部分院民偶有親戚看望外,大部分無人探問,孤獨寂寞很難排解,曾經的空巢、留守、失獨、孤寡仍是揮之不去的陰影。例如,無子女的程大爺,每天到處找人聊天說話,主動幫人打掃衛生,甚至將自己的遺像擺在床頭,當人說說話。院長經常將自己的孩子帶到福利院來玩,老人們就非常開心,逗笑的場面才會出現。
院長工作壓力過大。院長是武漢市金牌護工、首屆優秀院長。他熱愛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撲在工作上,家里有個癱瘓在床的老母親,他努力克服家庭生活困難,每年春節,院長都沒有回家過年,連續7年在院里處理在此時間過世老人后事。加之,工作人員不具備專業護理等技能,待遇低,院長身上擔子更重。
老人管理難度大。有的老人不聽勸阻違規用電,引起火災;有的老人私自外出,失蹤不歸,如去年底,一位羅大爺外出不慎掉進一水塘淹死,其親戚到院內大鬧,要求賠償;有的老人性格扭曲,打飯菜時因為少一塊肉而打架是常事。
辦公經費不足。院內15名工作人員,除院長有固定工資外,其他人員皆無工資,無五險,無編制,積極性難以調動。這個福利院是利用閑置的老中學校舍改建而成,基礎設施建設起點低,雖通過“福星工程”和福利院升級等項目建設,爭取到一定資金,實施部分維修改造,但因功能設施不全,建設資金仍不能滿足需求。政府部門直辦直管的做法沒有根本改變,納入預算主要是老人的生活費,辦公經費卻少得微乎其微,每年保障一個五保老人集中的供養資金缺口1200元以上,老人們費用補貼標準較民營機構差得更多,全院的費用開支很大一部分需依賴社會捐贈,包括房屋維修、設施添置、生活用品購買等,院長大量精力用在籌集經費上。
向外拓寬渠道,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當地政府進一步用好建設資金補貼、稅費優惠、購買服務等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集體組織、社會組織、慈善機構及個人,以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參與福利院建設,培育多種服務方式和不同收費水平的服務行業供給主體。
拓寬服務對象,在確保滿足五保等特殊老年人群體養老服務需求的同時,積極拓寬福利院的服務對象與服務內容,為農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提供短期托養、日間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生活服務,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養老服務需求。
向內挖掘潛力,創新農村福利院經營模式。推行福利院“公辦民營”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吸引社會老人入住,增加福利院的生機和活力,將房屋和場地以較低價格進行租賃,配以床鋪、桌椅、燃具等配套設施。
實行多元化管理,推行養老項目與專業社工機構合作,加大專業培訓力度,鼓勵志愿者服務,為志愿者服務提供必要的條件。不斷提高福利院“造血”功能,大力發展院民經濟,既有利于五保老人的身心健康,又能有效彌補福利院各項經費不足,解決工作人員待遇問題。
開展經常性的健康娛樂活動,加強與周邊學校、醫院、志愿者隊伍的聯系,互聯共建,不定期組織心理醫生進行精神撫慰等服務,與孤兒院兒童開展一對一交流互助,結合老人心理及其實際特點安排文藝節目,成立院內老年藝術團、手工團和園藝團等自娛自樂團體,引導其親自參與文化生活。
農村福利院為孤寡殘等老人群體提供機構模式的養老服務,實現了人口老齡化浪潮中部分弱勢老人養老問題的基本解決。然而,武漢市新洲區邾城福利院個案調研結果反映了當今農村老年福利院運營現狀中的一些問題,表現為專業性不強、財政支持不到位和創新有待提高等問題。因此,還需要整合社會多方面的力量形成一套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來改善農村老年福利院的生存狀況,促進其進步與發展,全方位滿足老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讓其更好地安享晚年。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