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超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山東 榮成 264300)
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的文件中,教育部詳細描述了“協同創新”的戰略。協同創新的總的戰略意圖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來引領創新潮流,從而在新的機制下,突破各種障礙,使不同的創新主體發揮各自的優勢要素,最后達到創新的目的[1]。
而對于高等職業教育院校而言,推進“協同創新”,就是要加強“校企合作”,而“校企行會”協同創新理念正是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的關鍵思想和重要原則。“校企行會”協同創新理念的關鍵,在于將行業、企業的需求和高等職業院校的日常教學緊密聯系起來。通過校企深入合作、深度融合,培養行業、企業所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在教學中,緊緊把握應用研究的方向,走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式建設道路。
協同理論是于20世紀70年代,由德國物理學家哈肯提出來的,強調協同效應,特指復雜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的互動產生超出各要素單獨作用的效果,從而形成整個系統的聯合行為[2]。鄭剛、梁欣如在協同理論基礎上,指出創新過程中技術與各非技術要素應注重“全面協同”,以實現各自單獨所無法實現的“2+2>5”的協同效應。
創新理念是由經濟學家熊彼特首先提出的,認為創新是組合生產要素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開拓新市場,并獲取經濟效益的過程[3]。
將上述兩種理論結合起來,則不難得出:協同創新的目的是創新,而協同則是促進創新的路徑和手段。“校企行會”協同創新是形成以高校、企業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非盈利性組織為輔助要素的多元主體協同的模式,構建校企協同創新的有效途徑,實現優勢整合,是更高層次的校企合作,其關鍵是形成統一的校企意見,真正實現校企深度融合。
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發展,基于協同創新理論的校企合作模式可歸納為三大類:一是,技術適用許可、成果轉讓;二是,委托培訓、技術顧問、人才培養;三是,合資生產、聯合開發、戰略聯盟[4]。
(1)技術適用許可、成果轉讓
即將學校的各項科研成果或專利授權給工業企業,實現發明的商業化。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通過技術市場向企業轉讓科技成果。技術市場包括國家部門、地區或行業舉辦的技術交易會、洽談會等,將技術成熟度高、市場需求量大的成果向企業轉移,使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實現巨大的商業價值。
(2)委托培訓、技術顧問、人才培養
學校在為企業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的技能型高端人才的同時,借助學校的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實驗設施,也擔任為企業在職員工進行繼續教育和專業培訓的任務。另外,學校可以派有經驗的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參加企業的實際項目,一方面有利于專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為企業注入最前沿的思想和技術創意。
(3)合資生產、聯合開發、戰略聯盟
校企協同創新的最深層次是利用式創新,即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同各類企業組成各種專業化的產業聯合體,共同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使學校和企業共同受益。
目前,雖然高校產學研合作已經基本確立了政產學研合作的基本框架,但是合作無論是在廣度和深度上,還是內容和形式上都是不夠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1)校企合作大部分以高校為主,則合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高校的需求,即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和就業機會,那么這種合作的核心意義往往與經濟學的創新有較大的偏差。(2)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過程中,常常出現缺乏領袖人物,不愿協同;利益失調,不想協同;條塊分割,難以協同等現象。(3)在校企協同創新中,校企雙方合作組織較為松散,缺乏產權明晰的合作組織,導致一旦涉及風險和收益的分割問題,往往會出現分歧或權責不夠明確現象,以致難以建立持久、深入的合作關系。
(1)積極進行頂層政策建筑,改善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健全各項工作機制,各級政府可通過科技政策和科技計劃等多種措施來推動校企協同創新、深度融合。
(2)在校企協同創新的實踐中,應當以企業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以解決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目的,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和科研創新,使高職院校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
(3)積極探索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融合的路徑,構建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機制,深化產學研結合,使學校的人才培養鏈深度融合到產業鏈,真正把行業、企業的發展作為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原動力。
當前高職院校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校企協同創新的深度融合階段,職業教育作為為國家經濟發展輸送中堅力量的教育單位,肩負著科技興國的重擔。實體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轉變、產業升級轉型、創新能力的提升都需要高職院校培養大量的高技術、高技能、高層次實用型人才。校企協同創新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在教育模式、體制改革、校企資源共享、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和深度發揮企業作用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亟待深入探索、研究的問題。
[1]劉華強.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協同創新[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04:43-45.
[2]陳麗珍,陳慧敏.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13,06:55-57.
[3]陳勁.協同創新[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29-30.
[4]張明艷,孫曉飛.協同創新理論與校企合作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3,0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