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 毛艷玲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時隔幾月,“十三五”規劃建議也提出要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并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同時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在此背景下,2015年11月12日,2015“中國光谷”互聯網+物聯網產業發展國際高峰論壇(以下稱論壇)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開幕,吸引了來自中、美、英、瑞、丹、德、芬等多個國家,以及我國兩院院士在內的30余名國內知名專家和商界領袖的目光,共同見證“互聯網+光電子”全面起航。
作為第十二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武漢光博會)的主論壇,此次論壇圍繞本屆光博會主題—“光聯萬物,寬廣未來”而展開。趙梓森、呂躍廣、王彬興、王恩東、塔克、劉德明等國內外院士專家在論壇上作了精彩紛呈的報告,內容涵蓋中國光谷產業發展戰略、光通信、網絡空間安全、大搜索、智能數據中心、高能效互聯網以及光聯萬物等多個方面,反響熱烈。
劉德明教授以《光聯萬物、智贏未來》為題,詳細介紹了“十三五”期間武漢東湖高新區推出的《“光聯萬物”行動方案》,闡釋了“光聯萬物”的三大內涵:光電協同,感知萬物;光電融合,互聯萬物;光電應用,智慧萬物。我國將通過實施“互聯網+光電子”戰略,以光為紐帶,推動光電子技術與互聯網及物聯網應用創新聯動、協同發展。通過發展光感知、光互聯、光計算、光顯示、光能源等關鍵產業,打造萬億規模企業集群。
“光聯萬物”這一重要戰略舉措得到了與會院士專家的高度認同,他們認為其既體現了“光電”特色,又突顯了“物聯”內涵,必將成為武漢光谷“互聯網+光電子”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對高新區創新創業和工業倍增產生巨大促進作用。院士專家們還建議高新區要高度重視傳感器等核心器件,鼓勵需求牽引創新研發,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將“光聯萬物”打造成國內外知名品牌。
業內人士認為,經過15年的建設,武漢·中國光谷已經在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光通信與網絡、光線傳感網、光制造、光器件、軟件等領域產生了一批能參與國際競爭的互聯網與光電子企業,加之光電子產業發展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武漢尤其是光谷已具備推動“光聯萬物”率先實現和落地生根的基礎條件。
按照規劃,到2020年,中國光谷將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光聯萬物”產業生態,在光感知、光通信、激光、地球空間信息等特色優勢領域誕生一批世界領先的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形成一批改變世界的原創性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帶動區域企業實現總收入3萬億元。
延伸閱讀:
“光聯萬物”是前所未有的一次跨界創新,涵蓋了光材料、光傳感、光網絡、光通信、光計算等一系列國內領先的產業生態。未來,人們的生活或因“一束光”而產生無限可能。
光聯家庭:綜合運用光視覺、光觸覺、光聽覺等傳感產品,開展智能家居、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示范應用。
光聯工廠:綜合應用光制造技術、光計數技術、光電融合精密位置傳感技術,提高生產線、專用設備的精度和智能化控制,利用光纖傳感溫感、煙感安全監測及示范應用,實現工廠作業環境的實時監控和預警。
光聯樓宇:綜合運用圖像感知、視頻感知等優勢,開展光纖振動傳感防入侵、光線聲波傳感防盜等監測及示范應用,通過攝像頭、紅外探測器、光線傳感器等設備,實現異常事件自動發現和智能預警功能。
光聯社區:通過安裝感知設備、傳輸設備等,采集社區人、地、物等信息實現實時監控,對社區內部治安、街道基礎設施、街道交通等實施精細化、空間可視化管理,建立社區服務平臺,圍繞民生、商務、社區管理等提供智能服務。
光聯健康:結合光纖呼吸/脈搏監測、光纖睡眠質量檢測、光纖內窺探測儀等儀器設備,構建遠程醫療系統,支持可穿戴設備、互聯網+醫療診治設備等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除以上羅列的領域外,未來還會有光聯農業、光聯制造、光聯交通、光聯市政……幾乎你能想到的領域都有可能被納入“光聯萬物”的產業布局,它們都將被“一束光”串聯在一起。也許就如《第三次工業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斷言的那樣,“未來所有東西都將互聯網化,超級物聯網成人類外腦,全球形成一個大數據網絡,傳感器將全人類聯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