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不斷關注下,企業管理正在從質量管理、環境管理向社會責任管理轉變。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已經明確列入國外幾乎所有大型企業的管理議程,社會責任的履行已經成為增強企業競爭優勢的一條重要途徑。盡管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也正在迅速增強,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越來越多,例如在地震、雪災等災害面前,很多企業充分顯示了社會責任感。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總體情況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大多數企業并未完全履行社會責任。中石油違規排放污水、雅培集團虛假宣傳等事件震驚全國,現實問題的迫切性要求我們關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不足的問題。
一、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主要表現
1.漠視員工利益。員工是企業利潤的創造者,企業有義務和責任為員工創造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當前一些地方弱勞動、強資本的不公平現象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勞動爭議還時有發生,工人勞動時間長,工資待遇低,隨意拖欠、克扣工資等情況還十分嚴重。在某些企業里,工人每天在塵土飛揚的車間里工作達16小時,并且在條件惡劣的民工宿舍里睡眠不足5個小時,這樣的情況極為平常。
2.侵害消費者利益。為社會提供健康、安全的產品和服務是企業最基本的社會道德責任。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或接受服務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簡單的滿足消費欲望,核心是消費者在消費產品后不能因為使用該產品而身體或生命受到任何危害。由于個別企業將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生產經營的唯一標準,為了企業自身的品牌形象和既得利益,漠視消費者的生命和健康,在知情的情況下,給消費者造成終生痛苦,結果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從毒奶粉事件、南京冠生園用陳年餡料做月餅到“95%的啤酒含甲醛”風波;從廣州的假酒案、金華火腿案到肯德基禍起蘇丹紅;從方便面和快餐企業以“價格同盟”的形式漲價到短信資費陷阱,所有這些都威脅到消費者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這些事件無不是企業在利潤最大化原則支配下對社會責任的漠視。
3.忽視環保。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命脈,水資源的惡化趨勢要比人們想象的快得多。一些企業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一些用水量或排污量大的工業企業規劃建設在沿江、沿河地帶,污染物被直接排入水中,結果導致水質嚴重下降。
我國許多石化、化工、印染、造紙等重污染企業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有的甚至建在飲用水源地附近,很多企業建廠早,設備陳舊,管理落后,治污設施不健全,并且嚴重缺乏環境保護責任意識。雖然這幾年國家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但這還遠遠不夠,某些城鄉結合部地下水源受污染的程度并沒有減輕多少。
4.公益事業責任淡薄。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慈善公益理念尚未形成,企業捐贈積極性不高。大多數企業缺乏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缺乏提供社會公共產品的意識。當然,也有一些企業開始重視公益活動,如捐助希望工程、養護山林綠地、設立獎學金、參加賑災、向社會公益組織提供資金援助等。然而,其中不乏出于宣傳目的或是將其當作展示形象的一種工具,真正出于責任的并不多。
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1.企業內部原因。從企業內部來講,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企業負責人對社會責任的錯誤理解。很多企業負責人對企業社會責任沒有深刻認識,特別是對于企業的經濟效益與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的長遠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缺乏正確的認識。很多企業負責人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只能增加企業的負擔。因此,為了利潤最大化,他們無視環境的破壞,無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另一個方面,企業員工法律知識缺乏和維權意識觀念淡薄也是造成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企業的主體,員工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由于員工缺乏法律知識,不了解法律程序,缺乏證據,導致許多勞動糾紛及案件難以審理,其結果是很多侵害員工權益的企業得不到法律的懲罰,這顯然不利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提升。
2.外部原因。(1)政府對企業監督力度不足。目前,在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中,政府對企業的監督力度往往不夠,政府在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中應有的積極作用并沒有真正發揮出來,造成政府在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中的缺位現象。主要表現在: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而縱容企業的行為,在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處于兩難之時,以“發展就要有污染,發展總是要有代價的”為借口,毫不猶豫地選擇經濟增長,采取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使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國已經制定了9部環境保護法規、15部自然資源法規,批準和簽署了51項多邊國際環境條約,1600余項地方環境規章等。但是,效果卻不甚明顯,每年全國環境污染事故多達2萬件,并且不管多大的事故,一般都以經濟懲罰而告終,很少有官員被問責,相關責任人被處理的,這樣使很多企業從違法中受益,導致企業社會責任的進一步缺失。
(2)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國法律在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立法上仍存在一定缺陷。各國立法的實踐證明,公司法及其它相關法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和有力保障,盡管我國現行的公司法和一些專門法中有許多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規定,如《公司法》第5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還有諸如《勞動法》、《公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環境保護法》、《社會保障法》以及其它一些規范公司的法律法規中,也滲透著企業社會責任的意思,但除了《公司法》概念模糊地提到社會責任外,其它都沒有明確提出這些法律規定的責任就是企業社會責任。而且《公司法》中所規定的公司社會責任只是道德層面上的要求,并不是法律上的要求。然而在道德上要求企業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并對資源和環境履行義務是沒有多少約束力的,只有立法設計使企業的違法成本遠遠高于守法成本,這時企業才會主動約束自我,把守法經營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才能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因此,構建系統的法律制度,通過國家強制力來有效遏制企業侵犯社會利益的行為勢在必行。
(3)消費者維權意識淡薄。在西方,消費者的權益要求是企業實施社會責任的直接動力之一。而在我國,由于人們收入水平、生活質量和思維觀念所限,消費者對企業社會責任還知之甚少,他們關注的也僅限商品的價格和最終形態,對生產過程的關注也僅限于環境保護,勞工權益保護問題還沒有進入大多數消費者的視野。在缺乏消費者強有力的監督狀況下,讓企業主動積極地去承擔各種責任是很難的。
三、提升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對策分析
1.增強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認同。解決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關鍵點在于企業本身對社會責任認識的轉變和高度的認同感,從而提高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動性。要通過宣傳、培訓和交流等手段使企業認識到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想獲得社會的認可必須積極承擔其社會責任。企業可以考慮設立專門的職能部門和專人負責,并在管理層級上提升至董事會或董事局直接領導。企業應該把社會責任作為一項主動性的行為,作為一種新的增加競爭力的機會,而不是把它作為完成政府部門或社會公眾的一項強制任務,甚至作為企業的一種額外的負擔。在新的競爭機會面前,企業只有以積極主動的戰略去面對新的競爭結構,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才能創造真正屬于自己的競爭優勢。
2.加強政府的職能作用。政府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作為一只無形的手,有義務對企業提出社會責任方面的規范性要求,通過政策和法律等手段多層次多渠道的對企業加以引導。法律作為國家的一種強制性手段,具有崇高的權威,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員,其行為也處于法律的監督之下。企業社會責任依靠國家法律強制力來執行,可使其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提高權威性,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公認的原則,讓企業的經營行為有章可循。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必須主動承擔其對國家和社會應盡的法律義務,如繳納稅費、生產質量合格的產品、誠實信用等,也應當依法對國家、社會、生態環境、消費者、員工等利益相關者承擔的市場秩序維護責任、經濟責任、環境保護責任、消費者利益保護責任、員工安全與福利責任和對股東的責任等基本法律義務,這也是現代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企業在這里承擔的不僅是法律責任,更是其應盡的法律義務。建設企業社會責任不能只是寄托于社會道德規范,還必須依托法律加以強制執行。因此,政府必須制定和健全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積極吸取國際上的新規定,在原有的立法基礎上,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比較系統的立法,加快與國際接軌。
3.社會做好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社會監督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強大的外部推動力。研究表明,消費者的評價、社會輿論的評價對企業來說,都是承擔社會責任的助推器,是對政府監督失靈以及盲點、空白區的有效補充。他們可以直接有效地對企業的污染環境、壓榨勞動力、生產假冒偽劣產品、虛假宣傳等一系列的不法行為進行揭露,使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無處可逃,從而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作為社會公眾也要積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珍惜自己的合法權利,對那些不講責任的企業和產品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做堅決的斗爭,從外部迫使企業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