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雄 楊占營
芻議海軍觀通部隊強軍文化建設
王亞雄楊占營
打造具有觀通部隊特色的強軍文化,對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觀通官兵,提升部隊凝聚力、戰斗力具有重要意義。
觀通部隊主要為作戰指揮提供及時、準確、連續、可靠的情報保障。觀通部隊主要特點有:一是營站高度分散。觀通部隊素有“海防門戶”之稱,在祖國漫長的海岸線上,哪里是戰略要點,觀通站就部署在哪里。二是使命任務繁重。觀通部隊觀察海區普遍具有港灣錨地多、航門水道多、艦艇訓練區域多、商貨船活動多和漁船作業區多等特點,常年擔負戰備值班任務,是真正的“養兵千日、用兵千日”。三是工作環境艱苦。觀通部隊通常建在海邊比較高而孤立的山頭或海上島嶼。因此,長年僻處在交通不便、與世隔絕的高山海島上,長期生活于一年四季云遮霧罩、一年到頭陰冷潮濕的惡劣環境中,長時間工作在電磁輻射、高頻閃爍的熒光屏前,是觀通部隊的共同特點。四是駐地社情復雜。有些觀通營站甚至直接面對港、澳、臺等敏感地區,有些靠近國(邊)境,有些駐守在少數民族區域,還有一些駐地屬旅游景點。這些地區外資企業多,臺商、外商多,繁雜人員流動量大,社情民情復雜。
習主席指出,“軍隊不是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在部隊都會有所表現,一些病菌也在不斷侵蝕部隊的肌體”。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社會上的一些事物不可避免地對觀通部隊官兵的思想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強軍文化建設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
一是官兵價值取向多元。官兵價值取向更加趨于現實。有的干部覺得在觀通部隊發展受限,職級調的比艦艇部隊慢,收入拿的比艦艇部隊少,思調動、思轉業,工作積極性不高。大多數戰士入伍指向性強,抱著考學、入黨、轉士官、學技術的目的參軍,臨時當兵、謀生跳板、曲線就業等因利而動的想法突出。同時對軍人的職業認同感弱化,有的認為當兵不劃算,待遇沒有吸引力;有的認為管理過于封閉,容易與社會脫節;還有的羨慕地方“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覺得在部隊工作再出色,終究要回地方從零開始,不如乘著改革的東風回地方另謀出路。
二是戰斗精神有所弱化。部分官兵只看到世界相對和平的表象,盡管觀通部隊天天都在任務中,但是一些官兵仍然有當“和平官”“和平兵”的思想,認為觀通部隊不是主戰部隊,戰備意識淡漠、打仗思想弱化。部分官兵血性不足、嬌氣太甚,感到部隊訓練太苦、管理太死,難以適應部隊快節奏、滿負荷的運轉狀態。有的受不了島上山上濕氣重、生活單調,經常找各種理由出島下山;有的不愿意在艱苦環境下值班,叫苦叫累;有的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托人想調下山、調回城里,沒有迎難而上的勇氣和信心。
三是艱苦奮斗意識淡化。觀通部隊有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但受市場經濟以及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和自由生活方式的鼓吹影響,金錢至上和及時行樂的論調在部分官兵當中有一定市場,盲目攀比、大手大腳的現象有一定表現。有的官兵受生動快捷的網絡游戲的影響,沉迷于網游、聊天;有的官兵迷戀餐飲娛樂,過分追求享受,認為能掙會花才活得瀟灑,把艱苦奮斗視為“活得太累”;有的官兵盲目跟風,把庸俗當成時尚,把非主流視為導向。
觀通部隊強軍文化建設要結合觀通部隊特點及存在的問題,聚焦強軍目標,精準發力,助力觀通部隊戰斗力提高。
強軍文化要凸顯形散神聚,鑄牢忠誠于黨、信念不移的思想根基。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復雜,多種文化思潮交織撞擊。觀通部隊兵布千里長線,直面改革開放第一線,需要用強軍文化來澆鑄官兵的堅定信念與崇高志向。一是始終扭住堅定信仰信念這個根本。高度關注當前官兵信仰信念存在的突出問題,把堅定信念、鑄牢軍魂作為首要任務。引導官兵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從根上夯實信仰之基。重點學習好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軍事篇”“海軍篇”,引導官兵準確理解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堅定對中國夢、強軍夢的信心。扭住聽黨指揮這個核心要求,重視軍魂教育,引導官兵始終信黨、愛黨、跟黨走,堅定對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信念,平時聽招呼,戰時聽指揮,關鍵時刻不含糊,讓軍魂真正成為官兵的靈魂。二是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學習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方面,也是打造觀通部隊強軍文化的重要抓手。針對新形勢下觀通官兵的現實思想問題,抓好踐行強軍目標、做“四有”革命軍人教育,打牢官兵扎根高山、獻身觀通的思想基礎。安排好形勢政策教育,針對官兵現實思想做好經常性思想工作,引導官兵在高強度的戰備值勤、復雜的對敵斗爭、艱苦的生活環境和燈紅酒綠面前,心不動、神不迷、意不亂、志不移。組織官兵學習觀通部隊涌現出的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跡,引導官兵始終把“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部隊的榮譽勝于生命,肩負的責任重于泰山”作為價值追求,把官兵的思想和意志、智慧和力量緊緊凝聚在一起。
強軍文化要聚焦使命擔當,培育劍指熒屏、敢打必勝的戰斗品質。老一輩觀通人用他們常備不懈、敢打必勝的精神,創造了情報保障的神話,作為新時期的觀通人,必須加強戰斗精神培育,枕戈待旦、精武強能。一是堅定精武建功的戰斗信念。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這個中心環節,從根本上解決戰斗精神“泡沫化”的問題。守住課堂教育主陣地,強化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和我軍根本職能教育,使官兵帶著激情去訓練。結合重大節日和重大任務搞好慶典,強化官兵的愛國情愫和戰斗情懷。將戰斗精神培育融入崗位職責學習教育之中,鼓勵官兵通過自我加壓和刻苦磨練增強本領。培樹本單位精武建功成才典型,使官兵從精神上受到激勵,用身邊人的一言一行持續不斷地產生輻射效應,引導官兵樹立做好本職工作、爭取建功立業的信念。二是磨練連續作戰的戰斗意志。部隊的戰斗精神不是講出來的、喊出來的,而是靠平時的戰備訓練實踐磨練出來的。觀通部隊長期的值班和反復的訓練很容易將官兵帶入厭倦和疲乏的負面情緒之中,這就要求把戰斗精神培育擺在觀通部隊各項工作的重要位置。堅持把戰斗精神培育與軍事訓練科目一同籌劃部署,將思想工作與訓練、值勤任務相結合,將“是否具有戰斗精神”作為考評內容,融入軍事訓練科目考評之中,使官兵不僅具備完成軍事任務的技戰術水平,還具備發生戰事時不可或缺的連續作戰的戰斗意志。三是養成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戰斗精神表現在戰時,培養在平時,關鍵在養成,只有平時過得硬,戰時才能打得贏。堅持把日常養成作為培育戰斗精神的重要途徑,按照條令條例的規范要求,堅持從一日生活制度落實起,從具體事情教育引導起,從官兵管理規范起,堅持始終如一、常抓不懈,自覺做到生活起居見戰備觀念、言談舉止見軍人風范、官兵關系見戰斗情誼、舉手投足見良好形象,讓官兵在點滴習慣中,自然形成軍事素質過硬的戰斗作風。
強軍文化要印證職業美感,激發扎根高山、獻身觀通的豪邁情懷。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是老一輩觀通人的本色情懷,是觀通部隊凝聚軍心、鼓舞士氣、戰勝困難和取勝的法寶。一是繼承部隊優良傳統。堅持用觀通部隊光榮傳統激勵和感召官兵,使之內化為官兵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品質。開展以邁好人生步、寫好從軍史、走好軍旅路為主要內容的系列教育,組織“富裕地區怎樣看待軍地反差、艱苦崗位怎樣看待奉獻犧牲”大討論。定期邀請老高山、老海島講述愛崗建站的親身經歷,讓官兵在感悟傳統中增進理解認同。收集新老照片資料,舉辦觀通部隊變遷圖片展,召開新老兵座談會,從“講站史、憶輝煌”中不斷激發官兵榮譽感。二是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堅持把灌輸革命人生觀、價值觀、苦樂觀作為基本教育的重要內容突出出來,注重把艱苦奮斗教育經常化、制度化,每當新學員、新兵上山,都組織參觀老哨所和老一輩創業者開墾的“巴掌地”、挖掘的“蓄水池”、修建的“小山路”,組織開展每人栽一棵“扎根樹”活動,讓官兵在感悟前輩艱苦奮斗的精神中受到激勵。適時開展“如何看待艱苦、怎樣戰勝艱苦”討論,旗幟鮮明地批駁“艱苦奮斗吃虧、過時”等錯誤思想,引導大家深刻認識艱苦奮斗的時代價值。三是營造山海特色氛圍。緊貼觀通部隊實際,積極營造特色文化。豐富完善軍史館和營站榮譽室,把本單位的歷史榮譽、英模典型、傳統精神等,做成展板、譜成歌曲、編成故事、拍成DV,上櫥窗、上燈箱、進教案、進課堂,使官兵在陶情益智中感受駐守高山、衛海戍疆的現實之美。充分利用駐地紅色資源,大力開展紅色教育,教育官兵銘記有海無防的沉痛教訓。組織參觀駐地企業,實地感受駐地經濟快速發展,以國家對海上通道安全的渴望、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引導強化官兵“使命重于泰山”的責任感、“獻身觀通光榮”的自豪感。
【作者系91199部隊司令部干事、海軍指揮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