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剛
提高戰時政治工作實戰化演訓效果的途徑
胡剛
研究和提高戰時政治工作效力是提高核心軍事能力、實現強軍目標的應有之義。然而,由于各種原因,近年來軍隊中弱化政治工作的現象時有發生,戰時政治工作的實戰化演訓也常常流于形式,難見實效。提高戰時政治工作的實戰化演訓效果,已成為提升我軍實戰能力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未來信息化戰爭要求戰時政治工作必須與軍事行動同時進行,共同進退。然而,在近來的實戰化演訓中,導演組的政工導調人員常被“邊緣化”,變得可有可無,有的導演組甚至出現了專職政工導調席位的缺失現象,不能及時根據演訓實際進程及時進行政工科目導調。演訓中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的政工模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位”或“虛化”等現象。參演政工角色的官兵常常被當作可有可無的“配角”“候補”“余員”,相應的政工機構也常常是無所事事,形同虛設。因此,必須重視提高戰時政工科目和相關人員在實戰化演訓中的“存在感”。
一是組織籌劃必須有專人負責,克服戰時政工科目“無人管”“少人問”“易被遺忘”的問題。首先,演訓的領導機構必須有政工領導參加,確保有專人負責領導和籌劃關于戰時政工科目演訓的重大事項。在進行演訓方案設計時,應有專人負責對戰時政工演訓的內容和程序進行統籌規劃;在戰時政工演訓實施過程中,應有專人及時下達演訓指示,部署演訓任務。其次,導演機構的導演組和調理組中必須有政工席位,專門負責戰時政工演訓的各項組織準備與導演實施工作。必須有專人負責編寫涉及戰時政工演訓的作戰文書、導調文書、各項計劃安排等各種想定文書或演訓文書;必須有專人負責對戰時政工演訓所需技術設備的規劃、購置、安裝、調試、運行和維修等技術保障工作;必須有專人負責演訓前戰時政工科目的導演機構合練、對政工演訓準備的檢查指導,在演訓中分析情況、督導演訓、設計態勢、推進演訓,演訓后適時總結、評估、講評等環節的工作。
二是參演角色必須有具體任務,克服政工角色“可有可無”“無所事事”甚至被看作“余員”的問題。在演訓中,要讓每個政工科目的參演官兵都有特定的角色、職務和任務。將戰時政治工作編組與作戰行動編組結合進行,確保政治工作與各作戰行動同步開展,讓每個政工角色在作戰中都能有具體的政治工作任務,真正發揮對作戰的服務保證作用和政治工作的作戰功能。讓參演官兵真正體會到戰時政治工作在作戰中的地位作用,引起對戰時政工的重視,調動官兵對戰時政工科目的參演熱情和研究興趣。
三是戰時政工要作為必訓科目,克服演訓中政工科目“被無視”“被遺漏”“被排擠”等現象。無論是戰斗動員、戰場宣傳鼓動、軍事民主活動、立功創模活動等服務保障性政治工作,還是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等作戰性政治工作,都是未來戰場上我軍克敵制勝的必要行動。因此,在演訓中必須將各種戰時政工科目作為必訓科目實施。同時,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中必須不斷充實更新政工模塊的內容,保證政工演訓科目緊貼戰場實際和未來作戰需求。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不斷應用于戰場,未來戰場的信息化、智能化、無人化特征將愈發明顯,未來作戰力量的構成及其作戰行動也將沿著數字化、智能化趨勢發展,未來的戰場將帶有濃濃的“信息”味道。戰時政治工作要適應這一發展要求,就必須在實戰化政工演訓中大量注入信息元素,提高演訓的信息化水平。
一是搭建信息化政工演訓平臺。信息化戰爭中戰時政治工作具有節奏快、變化多、強度大、任務重的特點,在演訓中必須依托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發展完善政治工作子系統建設,積極搭建戰時政工演訓信息平臺,營造濃厚的信息化戰場氛圍,提升演訓裝備設施的信息化水平,并不斷豐富平臺內容。保證戰時政工系統能與軍事、后勤和裝備系統協調兼容,上下級之間、各個戰斗單元之間能通過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直接互通互聯,實時交換情報信息,共享戰場態勢信息,提高演訓中戰時政治工作的決策、指揮、協調和行動效率,提高參演官兵在信息化戰爭形態中高效完成各項戰時政治工作任務的能力。
二是讓政工信息的形式內容符合時代特點。信息化進程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作戰方式,網絡生活時代的到來,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的普及,使人們進入了“碎讀”“秒讀”“讀圖”時代,短小精悍的文章、圖文聲像并茂的文件更受歡迎,也更容易被理解,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應用大幅提高了人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理解信息的效率,也使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思維模式都發生著微妙變化。戰時政治工作依托信息系統傳遞的各種態勢情報信息、命令指示信息、宣傳鼓動信息、心理攻防信息、輿論對抗信息等戰場信息,都要順應這一時代特點。戰時政治工作演訓中應針對人們當前的信息習慣特點,通過設置特定科目、有意導調情況等途徑,著力引導參演官兵根據現代人的信息活動習慣和理念,以各種生動、精練、流行的表現形式來制定和傳遞戰時政工信息,培養提高其運用信息化裝備鼓舞士氣、攻心奪志、爭奪法理優勢、爭取廣泛支持的能力。
三是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傳統政工科目。導演部可誘導參演官兵依托信息化網絡平臺,運用戰時政工系統的數據庫,發揮各種戰場移動智能終端的作用,以網絡會議、電話會議、多媒體展示等形式,對思想教育、戰前動員、誓師大會、火線入黨、軍事民主、群眾發動等傳統的戰時政工科目的組織形式進行補充和完善,將挑應戰、表決心、喊口號等傳統科目搬到戰場信息網絡中來,豐富傳統戰時政工科目的內涵和形式,以適應現代作戰行動的突發性、多變性和作戰力量的分散性、機動性,保證戰時政治工作更加深入、細致、持久,使傳統政工科目發揮更大的戰場效能。
聯合作戰是未來的基本作戰形式,只有以聯合作戰為背景的演訓才是真正的實戰化演訓,戰時政工實戰化演訓也不例外。當前許多軍事作戰科目的演訓比較注重強調聯合作戰背景,但對戰時政工的演訓仍然過于保守,很少見到有聯合作戰背景的政工科目設置。因此,在實戰化演訓中必須將戰時政工科目放到聯合作戰背景下實施。
一是強化戰時政工的聯合意識。聯合作戰的參戰力量多元,其指揮機構是各軍兵種橫向融合、上下級縱向整合的立體指揮結構,聯合作戰指揮具有主體統一與個體分散相結合、全程性領導與階段性主導相結合的特點。在這樣的作戰力量結構和指揮機構框架下,為確保各軍兵種作戰力量、行動能夠發揮最大整體作戰效能,不但需要軍事層面的協同,還需要政治工作方面的大量協調工作。演訓中應要求戰時政治工作著眼新的作戰樣式和特點,牢固樹立效益至上的思想,依據現代作戰中“快速制敵”“精打擇要”等作戰需求,針對各階段作戰特點和具體任務進行科學計劃和安排,把政治工作嵌入聯合作戰行動的各個方面,切實提高對作戰的服務保證能力。
二是依托信息系統改進戰時政治工作的程序方法。
在演訓中引導官兵充分發揮信息系統的自動化、智能化、實時化優勢,在戰時政工信息的收集、傳遞、處理、分發、使用等方面減少中間層次和環節,縮短政工指令信息形成和傳遞時間,提高信息流轉效率,優化政治工作流程,形成統分結合、聚散有序、協調一致、合理高效的戰時政工機制。利用各種信息化平臺,擬制、傳遞政治工作相關文書、計劃,開展戰時宣傳教育、戰時心理調適等各種戰時政治工作,并在此過程中不斷豐富充實戰時政工系統數據庫,增強戰時政工決策能力和運行效率。
三是促進各軍兵種之間優勢互補、交流配合。聯合作戰是全兵種作戰,在聯合作戰中任何單一兵種都有其優勢和局限性,各軍兵種對聯合作戰都有各自的理解角度,各軍兵種力量只有博采眾長、相互學習,才能保證深刻準確地理解戰場態勢,進行科學決策與行動。演訓中可引導官兵根據聯合作戰在決策指揮、力量構成、作戰行動等方面的特點,豐富軍事民主的內涵,促進各軍兵種之間優勢互補、交流配合。比如,在發揚軍事民主活動時可創新民主方式、廣開信息渠道、破除軍兵種之間的門戶之見,充分接收來自不同軍兵種、不同作戰單元的意見和建議,保證各軍兵種之間能加強交流、相互借鑒,為其在作戰中相互協同配合打下共同的認知基礎;在制定戰時政治工作計劃時探討打破軍兵種界限,對多軍兵種政工力量進行混合編組,制定能夠讓戰時政治工作實現多軍兵種協同配合、共同完成相關政治工作任務的行動方案等。
【作者系沈陽炮兵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