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勇 尤強
構建選用能打勝仗好干部的制度機制
張力勇尤強
選用能打勝仗的好干部必須下功夫健全制度、優化機制,探索建立剛性化任職資格制度,形成科學完備的選用干部的制度體系;探索建立精細化考核評價制度,把能打勝仗要求全面體現到考評過程中;探索建立公開化選拔任用制度,增強選用干部的透明度;探索建立具體化責任追究制度,使選用責任追究制度具有操作性。
軍隊干部;選用;制度機制
習主席強調,軍隊必須堅持一切建設和工作向能打勝仗聚焦。落實到選人用人問題上,就要把真想打仗、真謀打仗、真抓打仗、真會打仗的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要實現這一目標,核心是必須下功夫解決選人用人制度機制不科學不完善的問題,著眼健全制度、優化機制,進一步增強黨管干部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操作性。
增強干部任職資格的剛性制約,有利于防止和糾治用人不準、用人不公和用人腐敗。我軍歷來注重選人用人資格條件,不同時期、部分崗位都作過相關的規定要求,但還沒有形成科學完備的制度體系,容易導致“感性認識偏重、客觀尺度不清”的問題,甚至會出現“帶病提拔”、用人不當等弊端。所以,必須在堅持黨管干部原則的基礎上,著力構建依據任職資格選用干部的制度。
一要鎖定核心任職能力,避免“指向分散”。能打勝仗是強軍目標的核心,也是選人用人的終極目標。然而有些單位選用干部,并沒有首先考慮選用對象能不能打仗,而是片面考慮選用對象能不能把一支部隊管理好,會不會捅婁子、出漏子,群眾基礎是否雄厚。這樣就導致“管理型”“穩重型”和“人際型”干部相對比較吃香,而真正“打仗型”干部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因此,構建任職資格制度必須緊扣戰斗力這個根本標準、信息化這個主導方向、聯合作戰這個關鍵要素,把能打勝仗的能力導向立起來。
二要分類量化任職標準,避免“指標粗放”。現行軍官任職資格條件的原則性要求多,細化量化要求少,除了年齡、任職年限、學歷外,其他如德才表現、能力素質等都缺乏相應的分類標準。要區分不同職級、不同類別干部任職標準體系,對其軍事謀略水平、聯合作戰能力、信息化素質、參戰和執行重大任務經歷、多重崗位復合歷練等要素作出硬性規定。基層指揮員和旅團機關參謀要突出聯合作戰行動的組織指揮能力;作戰指揮員要突出對作戰要素全面把握的洞察力、對部隊聯合作戰的控制力、通盤考慮整體態勢的謀劃力;專業技術干部要突出駕馭運用新裝備、迅速排除各種故障、解決復雜技術難題的能力;擬任主官和部門領導等關鍵崗位干部必須有基層機關任職、院校系統培訓經歷。
三要強調剛性任職資格,避免“指令隨意”。現行干部政策的干部選用標準和流程,主要憑主管領導和業務部門把握,經驗水平高的把握準一點,經驗水平不夠的就把握不到位;作風正派的把握嚴一點,有私心雜念的就容易偏離,致使有些規定在實際過程中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應。建立任職資格制度,就是要對任職對象具有什么經歷、工作多長時間、發揮什么作用等關鍵要素,構建框架、搭建標尺,從而形成剛性有力的制度約束。對已經明確的共性任職指標,必須不打折扣、嚴格執行;對已經細化的分類指標,必須緊貼實際、逐項過關;對已經量化的權重指標,必須對應分值、認真評估,切實以剛性的操作維護剛性的指標。
要著眼把能打勝仗的要求貫穿和體現到干部考評的各方面、全過程,借鑒運用現代科學管理經驗,按照坐標圖思路、路線圖方法,探索建立精細化考核評價制度。
一要把作戰要素分解在考評體系的“橫坐標”上。以強軍目標為導向,把能打仗、打勝仗的能力標準具體化,建立適應未來聯合作戰的考評體系。“德”的考評要注重執行急難險重任務、處理突發事件時的政治表現,注重軍人職業素養,注重落實戰備訓練法規情況。“能”的考評要突出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能力,突出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表現,突出單位和個人的軍事訓練成績。“勤”的考評要突出愛軍精武的使命感、愛崗敬業的責任感、準備打仗的緊迫感,突出訓風、演風、考風。“績”的考評要突出推動單位戰斗力建設情況和完成重大任務情況。“體”的考評要突出軍人基本體能和戰場心理調控能力等。
二要把全程跟蹤體現在考評流程的“縱坐標”上。要堅持定期與隨機相結合,建立健全涵蓋重大活動完成、關鍵時刻表現等內容的隨機考評機制,實現與定期考評互為支撐、有效印證,全時域、多方位考評干部。堅持現實與歷史相結合,把考評現實德才表現與查閱歷史材料結合起來,在厘清干部成長軌跡中全面客觀評價干部。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注重繼承我軍干部考評實踐中形成的傳統經驗,充分借鑒地方人才測評的先進方法,用好信息系統、網絡平臺,積極探索心理測試、情景模擬等手段,增強全程跟蹤考評的技術含量。
三要把量化數據反映在考評結果的“參照系”上。綜合衡量橫縱坐標參數,變“人選人”為“數據選人”。對考核指標進行標準量化,以打分的形式評定考核等級,不僅方便操作,也有助于提高考核質量,增強考核公信度。堅持定量為主、定性為輔的原則,科學論證各項目權重,逐一設定各指標分值;凡是能量化的內容一律量化,難以量化的也要具體定性,利于判斷和評定,防止籠統。通過定量分析,綜合排名,對不同干部的同一指標、同一干部的不同指標,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找出干部之間素質差異,區分干部德才素質要素的強項弱項,準確反映個體素質特點,為干部選用提供依據。
當前,選人用人標準、程序還不夠公開透明,選用干部仍被部分官兵認為是一項較為神秘的工作。對個別領導干部來說,不公開就少了監督、多了彈性,任人唯親就有了土壤,只要伸“黑手”,便可牽“黑馬”;對于多數官兵來說,不公開就少了信任、多了猜忌,由于對提升人選條件不清楚、情況不了解,即便黨委機關做到了公平、公正,也會引起誤解。杜絕干部選用中伸“黑手”、出“黑馬”現象,必須引入“陽光防腐劑”。
一要以公開尋求公信。就是要把黨和軍隊選用干部的好導向、好政策宣講好,把能打勝仗好干部的基本要素解釋好,努力讓好標準人人皆知、好制度人人遵守,從而提升選人用人公信度。重點抓四個環節的公開:日常工作中,要適時宣講干部政策,牢固確立戰斗力導向,公開選人用人標準,使官兵心中有底數;選人用人前,公開空缺崗位,以及補缺后涉及調整的各級各類干部的數量;研究人選期間,公示提拔對象的情況,重點介紹其與崗位匹配情況;黨委研究確定后,要向群眾說明黨委綜合衡量、統籌執行標準的情況,尤其是個別標準有調整、有出入的,一定要解釋清楚,解開群眾的疑慮。
二要以公開鼓勵競爭。公開能確保公平競爭,競爭能促進全面公開。目前,在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都推行了公開選拔制度,先后探索出“一推雙考”“雙推雙考”“公推公選”和“公推直選”等競爭上崗模式。這是黨和國家明確規定并鼓勵的干部選拔任用方式。實際上,軍隊的崗位因打仗而設置,軍隊的人員因打仗而存在,而且人員編制梯次銜接,更適合引入公開競崗制度機制。要按照“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試點先行團職以下關鍵崗位和部分專業技術干部的競崗制,實行差額推薦、差額考察、差額醞釀,并在一定范圍內競崗述職、公開答辯,做到優中選優。試點成功后,逐步鋪開競爭上崗的范圍。
三要以公開強化監督。積極拓寬官兵參與渠道,大力加強民主監督力度,堅決防止“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制度監督太難、群眾監督太空”的現象。要把官兵推薦、任前公示等制度落到實處,采取面對面征求意見、背對背民主測評、鍵對鍵網絡監督等方式,為官兵創造行使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的良好條件,使官兵易于監督、樂于監督。對于官兵監督反映的問題,既要重視又不能輕信,要本著對黨的事業負責、對能打勝仗負責、對干部發展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調查了解,綜合運用眼觀、口問、明察、暗訪等方法,掌握真實情況,識別優劣、決定取舍。
干部選用工作,關乎部隊建設大局,關乎未來戰場勝負。在選人用人上,肯不肯擔責,體現的是黨性修養和使命擔當;敢不敢問責,體現的是政治自覺和政治自信。經過長期探索實踐,我軍目前有一套干部選用責任追究措施,但在執行中的操作性還不夠強,需要將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具體化、全程化。
一是追查對象要全員覆蓋。一查各級黨委班子,如出現用人不公、失察失誤的,責令黨委寫出深刻檢查并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對班子進行調整;二查機關業務部門,如在選用干部工作中發生失職和瀆職行為的,要嚴肅追究直接責任,對管干部的干部要從嚴從重處理;三查主要領導干部,如推薦干部存在問題或者出現失察失誤的,予以誡勉談話,情節嚴重的要進行組織調整或給予相應處分;四查使用對象,如存在“跑找要”問題的,由組織進行誡勉談話,區分情節輕重,從黨紀、行政、法律、經濟等方面制定剛性處罰措施,讓買官賣官者付出應有代價。
二是追查方式要注重實錄。探索建立選人用人“全程記實”制度,綜合運用傳統會議記錄和現代音像錄制等方式,完整留存資料,對選拔確定后備干部、干部任用提名、聽取群眾反映、黨委研究決定等工作程序進行記實,以解決監督中有案可查、有據可依的問題。本級黨委每半年組織一次新任用干部履職情況民主評議,上級黨委每年組織一次選人用人滿意度測評,紀委全過程接收官兵監督舉報和意見建議,發現問題后迅速查封干部選用全程記實資料,明確責任,確保板子能打在具體人身上。
三是追查時限要溯及全程。從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特點看,主要強化三方面工作:一要強化初始提名紀律約束,建立健全主體清晰、程序科學、責任明確的干部選拔任用提名制度,重點規范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的提名,解決好誰提名、如何提名、誰承擔提名責任的問題;二要強化新任職期間的考核問責,對難以勝任的干部要反查提升使用過程,對其選用各環節進行調查問責,如有違規操作現象,立即追責;三要強化終身責任追究,凡有違反干部政策,特別是買官賣官行為者,一經發現,無論過去多少年,無論領導是否在職,無論干部是否退役,都要一查到底,作出追責處罰。
【作者系西安政治學院講師】
E26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