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世平 張若欽
?
完善教員代職機制的思考
呂世平張若欽
摘要:軍隊任職教育院校教員到部隊代職,是了解部隊、開展實戰化教學的重要舉措。針對近十年來教員代職存在的崗前教育培訓不夠充分、代職教員選派不夠精準、代職崗位安排不夠合理、管理考核不夠完善等問題,通過建立教育培訓機制、創新選派機制、選準代職時機、落實雙軌機制、健全考評機制的方法,讓代職工作切實促進教學工作與部隊作戰訓練的銜接,使教員代職制度更加科學合理有效。
關鍵詞:軍校;任職教育;教員代職
中圖分類號:E251.3
文獻標識碼:A
近十年來,借助到部隊代職鍛煉這一制度平臺,任職教育院校解決了教員任職經歷單一、了解部隊不夠、實踐經驗不足、適應任職教育能力不強的問題,實現了教學工作與部隊作戰訓練的順利銜接,有力促進了“能打仗、打勝仗”人才的培養。但也必須看到,隨著軍隊改革步伐的加快,武器裝備的快速更新,任職教育對包括教員素質在內的各項要求越來越高,用強軍目標來審視,教員代職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代職機制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
一是崗前教育培訓不夠充分,存在缺失現象。經過十年任職教育的教學實踐,教員對下部隊代職的重要性認識基本到位,但由于普遍缺少部隊工作的經歷,代職教員對部隊戰備、訓練、工作與生活不熟悉,對部隊行政管理、作風紀律的各項規定不了解,對怎么“代”職、重點了解和掌握哪些東西,怎樣把專業特長和基層需求結合起來心中沒數。而部分單位往往接到代職命令即通知代職教員出發,代職教員準備不夠充分,存在崗前教育培訓缺失現象。
二是代職教員選派不夠精準,存在短視現象。安排教員代職,短期內確實影響本單位的教學科研工作,因而,有些派出單位熱情不高,不是從長遠發展的眼光合理選派代職教員,而是把代職當作一項“公差”,誰的教學科研任務少就派誰去,誰參與不了中心工作就安排誰去,誰最年輕就派誰去;有的甚至安排已近轉業年齡,且無發展潛力的教員,不僅失去了代職的意義,浪費了寶貴的資源,還引起部隊對院校的誤解和反感。
三是代職崗位安排不夠合理,存在錯位現象。有的代職崗位與教員專業不對口,所學非所用,所代非所學;有的對代職教員不夠信任,怕給部隊添亂,往往把他們安排到相對輕閑、責任不大的崗位上,不允許他們接觸新武器裝備,不派遣他們參加部隊重大演習演練;有的代職的崗位層次較低,類似于下連隊當兵,與教員的技術等級差距較大,代職教員干事的舞臺不理想。
四是管理考核不夠完善,存在空擋現象。派出院校和接收部隊在管理銜接上存在一些空擋。院校對教員代職期間的表現很少過問,代職表現在教員評定職稱、晉職晉級、立功受獎時體現不充分。部隊對代職教員往往有臨時代管的思想和遷就照顧的傾向,日常管理失之寬疏。代職教員由于代職期間的表現與自己晉職調級和職稱評審關系不大,還要兼顧教學科研工作和家庭生活,容易把代職鍛煉看作一種負擔,“身在曹營心在漢”,不能安心代職。
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同程度影響了教員代職的質量和效益,需要從完善教員代職機制上加以解決,使教員代職制度更加科學合理有效。
(一)建立教育培訓機制,注重代職的前瞻性。代職教員下部隊前,院校應集中時間進行動員教育和業務培訓。一是可以請部隊的業務機關和相應崗位的指戰員來院校與準備代職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幫助代職教員對代職崗位有較具體的認識,使代職教員提前知道去代職能干什么、能學到什么,從而增強代職的有效性。二是適時組織代職人員的優秀代表作經驗報告,用自己的切身體驗介紹下部隊怎樣代職、怎樣盡快融入基層部隊、怎樣收集資料、怎樣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為部隊服務等等,從而引導擬代職人員扎扎實實做好崗前準備工作。
(二)創新選派機制,提高代職的針對性。一是院校應根據學校的建設現狀和長遠發展規劃,制定教員代職規劃。堅持“補課型”(沒有部隊任職經歷的教員)、“淬火型”(以前有過部隊任職經歷但已離開部隊多年的教員)和“調研型”(既有豐富的部隊工作經驗,又有扎實的學術理論功底、能夠進行創新性研究的教員)代職相結合原則,以“補課型”代職為先;進一步細化教員代職類別、明確代職標準要求,按照初、中、高級任職教育院校的類別,分別明確初、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員代職比例、代職去向、代職時間和目標要求,精準確定代職人選。二是部隊要根據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在服從接受上級統一安排代職教員的同時,根據本單位的年度、季度訓練任務,向院校發出所需專業的代職教員的邀請,實行“訂單式”邀請代職制度,這樣既可滿足部隊對人才智力支撐的需要,激發部隊對代職工作支持的積極性,又可有效避免派遣代職教員的盲目性。三是機關要充分考慮部隊建設實際需要和學院學科專業設置,統籌兼顧、科學安排,確保代職教員實崗實職、崗位與專業一致,防止盲目代職。
(三)選準代職時機,增強代職的實效性。一是部隊執行重大任務時。部隊執行重大任務是最接近實戰的全要素、全流程的戰備訓練活動,若代職教員能全程參與,則可以從任務實踐中獲知許多在書本中、在院校內得不到或得不全的東西,達到“新裝備教學能力同步形成”,從而使代職猶如經歷一次實戰磨練,極大增加代職的含金量。二是擔任的課題與部隊建設密切相關時。此時教員去代職,一方面能迅速融入部隊,借助部隊的人員、技術、信息資源,加快課題研究的進度,提升課題研究的質量;另一方面部隊也因為有理論功底深厚的專業教員的參與,多了一份寶貴力量,項目試點工作的實施也會受益,還可為后續試點項目的實施,培養人才,積蓄力量。三是部隊進行新訓法、戰法綜合演練時。此時教員可以跟蹤了解到部隊在訓法、戰法實踐方面的最新動態,獲取大量第一手資料,經過歸納、分析、綜合,把這些材料上升到理論層次,一方面可以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去,使得教學更加貼近部隊、貼近實戰,另一方面又可以指導部隊訓法、戰法的創新活動,更好地服務于部隊。
(四)落實雙軌機制,增強代職管理的規范性。院校和部隊對代職教員的管理要堅持從嚴治軍的原則,要建立部隊責任管理機制和院校跟蹤管理機制,做到兩者無縫對接,對代職教員實行雙軌管理。一方面,既然代職教員的行政、組織和供給關系都轉到了代職單位,代職單位就負有管理代職教員的主要責任,就必須克服臨時代管的思想,在為他們“搭舞臺、壓擔子”的同時,像對待自己本單位的干部一樣,依據條令條例大膽嚴格管理,切實把代職干部納入代職單位的教育、管理和監督之中,嚴格對代職干部的德、能、勤、績的考核,并及時通報給派出院校。另一方面,代職教員畢竟是“代”職,不是調入該單位任職,學院是他們的根,派出院校仍具有管理好他們的義務和責任,必須克服“放手不管”的思想,與代職干部和代職單位保持經常聯系,及時了解代職干部的情況,適時酌情給予幫助教育,堅持跟蹤管理。派出單位的領導要主動關心代職干部,幫助他們解除后顧之憂,讓他們安心代職。總之,只有代職單位和派出單位形成共教、共管的共育人才機制,才能維護代職制度的嚴肅性和規范性,才能發揮“雙贏”效益。
(五)健全考評機制,增強教員代職的積極性。要完善《代職教員守則》,細化代職鍛煉的紀律要求,加強對代職教員的考核。要建立代職匯報制度,制定代職期間不同階段、不同任務的考評項目和內容,尤為重要的是要考用一致。健全考評機制,除了考核方法要科學外,核心的是要把考評結果與院校教員切身利益緊密掛鉤。要把教員的代職經歷及其表現和效果,作為教員評定專業技術職務的必備條件,晉升、選升專業技術等級的重要權衡要素。部隊對表現好的代職教員要及時表揚獎勵,并及時通報派出單位;而對代職期間表現一般或考評不合格者,要敢于批評,并及時反饋原單位,原則上當年不能晉升新的技術等級或行政職務,問題嚴重的可給予必要的處分。總之,要獎罰并用,使代職教員既有壓力又有動力,從而增強教員下部隊代職的積極性。
【作者系海軍潛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