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評價
趙春鳳馮百寧
(寶雞市人民醫院心內科, 陜西 寶雞 721000)
【摘要】目的探討心血管病患者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參考依據。方法將158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按照治療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78例和觀察組80例。兩組患者均給予藥物治療原發心血管疾病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一對一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情況,并將患者用藥依從性、住院時間、患者滿意度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和效果評價。結果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住院時間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用藥依從性和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以上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心血管病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改善了心血管病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了患者用藥依從性,降低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 473.5【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 2015-01-06; 編輯: 張文秀)
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ZHAO Xiaoling, WANG Yuemei
(DepartmentofCardiology,ThePeople'sHospitalofBaoji,Baoji721000,Shan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thod and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nursing work. Methods158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78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80 case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drug treatment for primary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anxiety, depression, the compliance of patients, hospital stay,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The anxiety, depression scores,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 improve the negative emotion of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patient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isease; Nursing intervention
心血管病患者往往病程較長,合并癥多,疾病反復發作需多次住院治療,極易導致患者內心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發生,從而直接影響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因此,對心血管病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能穩定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1]。我院對80例心血管病患者,采取護理干預后,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8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通過臨床癥狀和影像學確診為心血管疾病,其中高脂血癥61例,高血壓58例,冠心病29例,心絞痛10例。將患者按照治療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42例,女36例,年齡30~69歲,平均(49.1±3.22)歲。觀察組:男47例,女33例,年齡34~71歲,平均(51.3±2.0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經濟收入及病情等方面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藥物治療原發心血管疾病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一對一綜合護理干預:由科室抽調3名護理骨干,經過統一培訓,堅持一對一責任護理原則,對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1.2.1加強心理干預,保持患者心理平衡。由于心血管疾病多需終身治療, 疾病易反復發作, 因而患者常具有極其復雜的心理活動, 易產生各種思想顧慮, 情緒易激動, 甚至焦慮、緊張、絕望, 從而導致病情惡化[2]。因此,我們采取:①通過技術力量展示和疾病知識講解,樹立患者治療信心。責任護士向患者介紹科室在心血管病治療方面的技術力量、儀器設備、主治醫生以及科室醫療團隊的技術水平及既往患者的治療康復效果等,增強患者對醫院和醫護人員的認同感;向患者科學解釋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及預后,使其對疾病的治療手段和康復過程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以此緩解患者恐懼心理,使其安心治療。條件允許時安排康復好的患者現身說法,打消患者疑慮,增強治療信心。②通過心理安撫與情感交流,疏導和宣泄不良情緒。對負性情緒反應強烈的患者,護士要保持冷靜,并給予充分理解,采用正確的疏導方式給其留出情感宣泄的時間、空間;針對心血管病老年患者居多的特點,如患者無特殊要求,護士應盡量結合患者需求安排多人房間,鼓勵患者之間進行交流與溝通,通過患患之間的交流、互助,消除其內心的孤獨與寂寞,保持愉悅心情。③控制醫療費用,減輕患者負擔。心血管病治療時間長、花費大(如高血壓病需要終身服藥治療),護士要經常與患者聊天、拉家常,及時掌握其內心需求,并幫助其解決所面臨的現實困難;鼓勵年輕患者回歸社會,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增加經濟收入, 減輕其家庭負擔;在制定治療護理方案時,要考慮患者的病情需要、家庭經濟狀況及患者與家屬的意愿等諸多因素,在確保療效的前提下,嚴格控制費用,杜絕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④音樂放松訓練。入院后,依據患者病情、文化程度及欣賞水平等,給予播放合適的輕音樂進行放松訓練:在播放患者自己喜好的音樂時,責任護士要教會患者,隨著音樂的節奏,患者進行全身性逐個部位的放松,加上冥想,大腦中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讓其仿佛置身其中,自我體驗。堅持每天聽2次,每次30~60min,一直持續到出院。
1.2.2開展健康教育,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導患者健康飲食、科學運動。要求患者飲食以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少量多餐, 切忌暴飲暴食并控制食鹽的攝入量;多食含維生素、纖維素高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適當攝取粗糙而多渣的雜糧,如薯類、玉米等。建議患者增加戶外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及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強度以不感勞累為宜。保持心態平衡,避免情緒激動,戒煙限酒,控制體重;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睡眠。
1.2.3做好用藥指導、監管,確保用藥安全和治療效果。護士必須向患者及家屬強調堅持服藥的重要性, 講解治療藥物的名稱、用量、劑量、用法、注意事項、副作用和應急處理方法等,減輕患者對藥物副作用的憂慮;定期電話隨訪或短信回訪督促患者按時遵醫囑服藥。強化家庭成員的社會支持意識,讓家人多關心患者, 監督其按時服藥。對于記憶力減退的老年患者,護士制作口服藥物提示卡,詳細注明藥名、劑量及服用時間等,囑患者隨身攜帶,避免漏服或錯服;對于嚴重的心血管病患者,如心肌梗死、心絞痛等,囑其隨身須攜帶急救盒,以備急時所需。
1.3評價標準采用國際認證的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3]分別在干預前(入院時)、干預后(出院時)進行問卷調查,比較兩組患者內心焦慮、抑郁改善情況;并將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患者滿意度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等進行調查統計分析。采用Morisky[4]推薦的標準,統計比較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情況:即用4個問題確定研究對象的用藥依從性,①你是否有忘記服藥的經歷;②你是否有時不注意服藥;③當你自覺癥狀改善時,是否曾停藥; ④當你服藥后自覺癥狀更壞時,是否曾停藥;4個答案均為“否”即為依從性佳,1~2個答案為“是”則為依從性較差,3~4個答案為“是”則為依從性差。問卷經過信度調查,信度值為0.90。

2結果
2.1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情況比較
2.2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后用藥依從性結果比較,見表2。觀察組患者在干預后焦慮、抑郁狀態明顯改善,用藥依從性好,干預后組間比較,χ2=11.54,P<0.01。
2.3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患者滿意度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見表3。
3討論
心血管疾病,又稱為循環系統疾病,是指一系列涉及心臟和血管在內的循環系統疾病,其包括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心力衰竭及高血脂等多種癥狀表現。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狀態,主要臨床表現為發作性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窒息感或頻死感、出汗、口干、尿頻、震顫、運動性不安和睡眠障礙等癥狀[6,7]。這些癥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如不及時治療會導致許多嚴重并發癥,甚至會引起心源性猝死,對患者的預后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7]。同時,目前臨床上關于抑郁癥與心血管病的關系已基本明確,即抑郁癥影響著心血管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 而心血管病可以誘發和加重抑郁癥[8]。因此,對心血管病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消除負性情緒,將對穩定患者病情和提高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表2 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后用藥依從性比較
注: 干預后組間比較,χ2=11.54,P<0.01。

表3 兩組患者效果比較
注:獨立樣本t檢驗。
觀察組患者在干預后焦慮、抑郁狀態明顯改善,用藥依從性和患者滿意度提高,住院時間縮短,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減少,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賴小玲等的研究報道相一致[1]。此結果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通過對觀察組患者飲食與運動的指導,其飲食結構更加合理,合理飲食減輕了對心血管疾病的不利影響。運動的頻次、時間安排更加合理、運動量適度,使其心理和生理處于一個相對舒適的狀態,有利于疾病癥狀的改善;加強用藥管理,消除了藥物不當使用帶來的疾病波動和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了患者用藥依從性。我們用音樂放松訓練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減輕呼吸、心血管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緊張的生理反應,降低心率、血壓、改善不良情緒,減輕外界壓力,產生心理的快感和放松,緩解患者負性情緒[9]。
4結論
對心血管病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改善其負性情緒,提高用藥依從性,以穩定病情,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賴小玲.對心血管疾病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8):52-53.
[2] 白耀鈞.情緒活動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及心理護理[J].中國水電醫學,2007,2:113-114.
[3] 沈漁邨.精神病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83-284.
[4] Morisky DE,Green LW,Levine DM.Concurrent andpredict ivevalidityof aself-reportedmeasure of medicationadherence[J].MedCare,1986,24(1):67-74.
[5] Gump BB,Matthews KA,Eberly LE,etal.Depression symptoms and mortality in men:Results form the 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l[J].Stroke,2005,36(1):98-102.
[6] 趙小麗,劉全勝,程曼麗,等.心血管病并發焦慮抑郁癥狀2050例心理干預治療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05,34(8):958-960.
[7] 劉芊,郭曉宇.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病伴焦慮抑郁病案例分析[J].中國臨床醫生,2010,38(10):63-65.
[8] 趙志明.心血管疾病與抑郁癥[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2):167-168.
[9] 李霞.音樂放松訓練對心血管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4):5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