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艷
摘 要:《牧歌》是一首家喻戶曉、流傳久遠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它具有生動的語言、清晰的結構,并以和諧的音韻、優美的旋律展示出其獨特的蒙古族音樂魅力?!赌粮琛肥且晃荒撩窦磁d而作的,在簡潔的旋律與字里行間中流露出對草原和生活的熱愛。《牧歌》被許多著名組合與歌唱家演唱,已成為赤峰的一個文化品牌,赤峰市曾多次舉辦以“牧歌”為主題的晚會,是希望將《牧歌》永遠的傳唱下去,使其成為一個不滅的基石。
關鍵詞:牧歌;蒙古族;藝術魅力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12-0033-02
“藍藍的天空飄著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蓋著雪白的羊群……”這是一首在內蒙古地區流傳了幾十年的民歌,至今仍在不斷地演繹和傳唱著,在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尤其是東蒙地區可謂婦孺皆知、家喻戶曉。20世紀90年代還因為《牧歌》的歸屬權問題引發了屬地之爭。一首民歌為何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藝術魅力,這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一、《牧歌》是有感而發的內心表白
據被譽為草原民族藝術研究“活化石”的李寶祥先生所著述的《漠南尋藝錄》記載,《牧歌》源于解放前呼倫貝爾盟的新巴爾虎鎮。相傳解放前在新巴爾虎地區發生了一場大火,那場大火吞噬了牧民的牧場和家園,給本不富裕的牧民帶來了災難。望著眼前那凄慘的景象,回想起大火前草原那美麗的景象,一位牧民放開喉嚨唱出了“藍藍的天空飄著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蓋著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斑斑的白銀,灑在草原上多么愛煞人”。這一唱,唱出了對草原深深的眷戀,唱出了失去家園的不盡傷感。這一唱,是即興而作、真情流露,沒有刻意的構思,沒有故意的設計,有的只是心胸的寬廣和內心情感的流淌。詞是那樣的簡單,曲調是那樣的悠長,發人深省、耐人尋味。這也許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吧。
二、《牧歌》是口口相傳的動聽旋律
《牧歌》同其它民歌一樣,也經歷了口口相傳的過程。雖然已無從考證最初演唱《牧歌》的那位牧人姓甚名誰,但它從最初的形成到后來被安波記譜整理,的確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廣泛的傳唱過程。從呼倫貝爾盟傳唱到興安盟,由興安盟再傳唱到昭烏達盟,這首民歌之所以會傳唱的這樣廣泛,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朗朗上口,詞曲簡單且委婉動聽,易于記憶,易于傳唱。它是最淳樸的牧民最真實的感受,就像草原深處的大山里流淌出的甘美清泉,沁人心脾,惹人沉醉。
譜例:
我們現在看到的譜例是經安波記錄整理過的曲譜,據李寶祥先生回憶,他所聽過的巴林右旗老牧人演唱的最初唱段,和現在的譜例基本一致。從上面的譜例可以看出全曲由上下兩句構成,屬于單一部曲式,為宮調式;前4小節屬于中聲區,是人自然音區的最明亮部位,無論是否有過聲樂訓練的人都可以發出最動聽悅耳的聲音。后4小節雖然是下行旋律,但基本旋律仍然處在中聲區部位,唱起來仍然感到特別舒適自然。整個曲子自然流暢,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沒有絲毫做作感,這就為口口相傳奠定了基礎。
再從歌詞來看,整首歌詞簡單到了無法再簡單的程度,但唱起來又絲毫不覺得簡單。歌詞沒有刻意的雕琢,只是自然的描繪,但充滿了淳樸、寧靜、祥和。歌詞形象純樸且富于詩意,字里行間處處都流露出內蒙古人民對自己故鄉深沉真摯的戀情。就是這樣短短的兩句歌詞足可以打開你想象的閘門,足可以把一幅瑰麗的畫卷展現在你的面前,足可以令你心曠神怡,足可以觸動你的心靈,足可以令你神往。兩句話簡單易記、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這進一步為口口相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牧歌》挖掘整理的非凡經歷
安波是民歌《牧歌》的挖掘整理者,他是剛剛解放的赤峰地區文化藝術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安波(1915—1965),原名劉清祿,又名牟聲,山東牟平人,現代作曲家,其代表作有《擁軍花鼓》《兄妹開荒》等。他一生創作了300多首歌曲,公開發表的有140多首。安波是延安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的重要成員,曾對民間音樂作過長時間的深入的調查研究,抗日戰爭時期,他多次到民間采集音樂,其論文《談蒙古民歌》和專著《東蒙民歌選》《關于陜北說書音樂》《秦腔音樂》及《越南民歌選》等為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發展作了開拓性的工作。
1947年,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撤消,在中央指示下,在冀察熱遼根據地核心區昭烏達盟組建冀察熱遼聯合大學魯迅藝術文學院,著名音樂家、前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安波任魯迅藝術文學院院長。1947年—1949年先后在赤峰老街、喀旗新丘、寧城那拉碧流辦學,前后招收本地及全國進步青年近千名學員?!赌粮琛肪褪窃诖似陂g挖掘整理出來的。此間還組織創作了《嘎達梅林》《諾恩吉雅》《紡棉花》等大量經典歌曲和劇目。
安波在挖掘整理《牧歌》的過程中,深入到農村牧區,開展了大量的民間采風活動。這里必須要提到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巴林右旗蒙古族青年葉賀吉如木,因為他是《牧歌》的傳唱者。葉賀吉如木于1946年到興安盟的烏蘭浩特學習時,在那里學會了這首民歌。安波正是根據葉賀吉如木的演唱記譜,再由許直和霍爾查兩人將蒙語歌詞翻譯成漢語,就是現在我們聽到的《牧歌》詞曲了。后來這首歌被收錄到由遼寧新文化出版社于1951年出版的《東蒙民歌集》中。也正是由于安波在記錄這首歌曲時是在昭烏達盟屬地,所以把《牧歌》標注成昭烏達民歌是有道理的。
從《牧歌》被挖掘整理出版發行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這么多年的傳唱一直都無異議的被視作昭烏達民歌,已經形成了既定的事實。后來隨著文化市場的崛起和文化品牌效應的影響,《牧歌》如同其他的文化品牌之爭一樣開始被紛爭。無論怎樣,我們應該都要始終尊重被挖掘整理這樣一個歷史事實,更應該尊重為我國文化藝術做出巨大貢獻的歷史文化名人安波先生。
四、《牧歌》傳承發展的不斷演繹
從《牧歌》挖掘整理的過程可以得知,《牧歌》發源于呼倫貝爾盟的新巴爾虎鎮,興起、興盛于赤峰市,這就如同黃梅戲發源于湖北興盛于安徽一樣,發源地和興起地雖然不是一個地方,但人們對興起地更為認可,知道興起、興盛地的人也更多。從廣義的角度來說《牧歌》應該屬于民族、屬于世界,因為藝術無國界、音樂無國界,像這樣一首天籟之音它理應屬于民族藝術范疇,也屬于世界藝術范疇。如果非要從狹隘的角度來理解它的歸屬,我更傾向于昭烏達,因為它的興起、興盛在昭烏達,它的不斷演繹也在昭烏達,目前它已是昭烏達的一個文化品牌,更是眾望所歸的藝術定論。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瞿希賢(1919—2008)把《牧歌》改編成了無伴奏合唱,她利用復調自由卡農的手法,改寫成了一首此起彼伏、感人至深的合唱曲,同時她對歌詞也進行了適當的改動:“翠綠的草地上,跑著白羊;羊群像珍珠,撒在綠絨上。無邊的草原,是我們的故鄉;白云和青天,是我們的蓬帳。早霞迎接我,自由地歌唱,生活是這樣幸福歡暢?!碑敃r這首歌不僅國內的專業團體經常演唱,而且許多外國專業團體來華訪問都要演唱這首歌曲。進入21世紀仍有許多專業團體在演唱它,如內蒙古青年無伴奏合唱團的演唱更是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這首歌之所以有如此的生命力和藝術魅力,還在于作曲家把“運用人聲寫景”的手法做到了極致,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近年來《牧歌》仍被許多專業組合、歌唱演員、歌唱家以不同的演唱形式不斷地演唱、演繹著。如梅林組合和布仁巴雅爾演唱的《牧歌》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有歡暢清新的流行元素,深受人們喜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我國著名的歌唱家吳雁澤都曾演唱過昭烏達民歌《牧歌》。目前在赤峰對《牧歌》的演繹已經不是一個簡單地演唱形式了,它真正成為了赤峰的一個名符其實的文化品牌。從第五屆內蒙古草原文化節暨赤峰第三屆紅山文化節和首屆內蒙古馬頭琴藝術節暨赤峰第四屆紅山文化節來看,赤峰人真正由衷的熱愛著昭烏達民歌《牧歌》,他們就像呵護嬰兒一樣傾心地呵護著它,而且他們還將會以更加絢麗多彩的表現形式把它弘揚下去。2008年8月30日,第五屆內蒙古國際草原文化節暨赤峰第三屆紅山文化節開幕。開幕式大型文藝晚會的主題就是《永遠的牧歌》,整場晚會共分3個篇章,即“歡樂的牧歌,神奇赤峰”“激揚的牧歌,綠色家園”“永遠的牧歌,時代新篇章”。2009年8月10日,首屆內蒙古馬頭琴藝術節暨赤峰第四屆紅山文化節開幕式,大型主題歌舞晚會的主題是《永遠的牧歌——馬頭琴交響》。2013年8月赤峰市舉辦以“盛世放歌,唱響赤峰”為主題的首屆牧歌合唱節激情開唱。2013年11月26日赤峰市文聯、赤峰市音樂家協會舉辦了赤峰原創歌曲作品研討會。會上許多音樂家又提出了創新與傳承的關系,同時強調要緊緊抓住像《牧歌》這樣的文化品牌,把它做強、做大?!赌粮琛返膫鞒信c保護是艱巨而又非常有意義的一項工程,需要幾代人傳唱下去,更需要音樂工作者的熱情和辛勤工作,讓更多的人認識它、了解它,使《牧歌》成為傳承不滅的基石,進一步繁榮群眾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從而加強社會文明建設。
——————————
參考文獻:
〔1〕李寶祥.尋覓·守望·放歌.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
〔2〕珠蘭琪琪格.蒙古族長調歌曲研討會論文集.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3〕陳四海.中國民族音樂概論.陜西旅游出版社,2000.
〔4〕李虻.音樂作品曲式分析.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呼格吉勒圖.蒙古族音樂史.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