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勇++王洪山
棉花占棉紡成本的70%以上,其質量優劣決定了企業的產品定位,影響著企業經營效益。近年來,異性纖維、疵點、短絨率等成為紡織企業抱怨和投訴的重點。為進一步掌握到廠棉花質量的實際狀況,2015年4—6月,江蘇省纖檢局啟動了棉紡企業采購原棉質量風險監測項目,通過對內地棉、新疆棉(機采、手摘)的質量監測,開展品質分析和比較,揭示潛在質量風險,供企業今后選購棉花時作為參考。
本次棉花質量風險監測,抽查了省內88家紡織企業采購的134 批次棉花。其中,江蘇棉花15批次,新疆棉花62批次,山東棉花34批次,河北棉花6批次,其他省份棉花17批次(安徽、甘肅、湖北、湖南等)。監測的質量指標包括馬克隆值、長度、長度整齊度、斷裂比強度、含雜率、異性纖維、短絨率、疵點等。鑒于抽取的棉花批次有限,其結果只是部分反映了當前國產棉花的質量水平,僅作研究和探討。
結果分析
(一)國產棉質量下降明顯。監測結果表明,2014年度的棉花在長度、長度整齊度、斷裂比強度等方面明顯下降[與2011年(收儲前)農業公布的各地區檢測結果相比較]。
1.棉纖維有變粗的跡象。江蘇產棉花馬克隆值相對好些,A級比例為86.6%,批內馬克隆值一致性尚可;新疆產棉花A級及B2檔占較大比例,山東、河北棉花馬克隆值最大,4.3以上的占92.5%,其他地區也以B級B2檔為主。
2.長度有變短的跡象。從本次監測情況看,江蘇棉長度基本在28mm以上,以29mm居多,其他地區以28mm、27mm為主,幾乎看不到31mm以上的棉花,無法滿足企業生產高支高密棉紗需求。部分批次棉花批內長度離散性較大,62批新疆棉中,有3批次批內長度跨4個長度級。另外,各地區棉花長度整齊度以中等居多,相比較而言,江蘇棉花批內長度一致性較好。
3.強度可紡性降低。斷裂比強度以中等強度(26.0cN/tex~28.9 cN/tex)為主。強度太低不能滿足企業生產高支紗的需求,目前市場上對29.0 cN/tex以上強度棉花的需求較多,出現“雙29”(長度29毫米、斷裂比強度29cN/tex以上)棉花“一花難求”的局面。
4.短絨率居高不下。短絨率在20%以上的有5批次,其中2批次新疆棉,2批次山東棉,1批次湖南棉。短絨率居高不下,降低了制成率,成紗成本增加。
5.有害疵點增高。原棉疵點在紡織工藝中不易清除,直接影響紗線品質。本次監測中,江蘇棉加工質量較好,疵點總粒數在中等以上(≤2550粒/100g)的占93.4%。新疆地區機采棉可能由于加工過程中的過度清理,導致疵點粒數偏高。山東、河北等地的棉花軋工質量也稍差。
(二)批內品質混雜現象普遍。監測的134批次棉花,批次內馬克隆值檢驗結果在同一檔內的有48批次,占抽查總數的35.8%;跨2檔的74批次,占抽查總數的55.2%;跨3檔的10批次,占抽查總數的7.5%;跨4檔的2批次,占抽查總數的1.5%。長度批次內檢驗結果在同一長度級的有4批次,占抽查總數的3.0%;跨2個長度級的86批次,占抽查總數的64.2%;跨3個長度級的38批次,占抽查總數的28.4%;跨4個長度級的6批次,占抽查總數的4.4%。
(三)異性纖維虛標亂標普遍。異性纖維采用定量檢驗,與質量標識相符的32批次,不相符的95批次,相符率為25.2%(7批次未檢驗)。實測結果為H檔及以上(≥0.7g/t)的75批次,占總數的59.1%;高于7g/t的有19個批次。檢出異性纖維最多的一批為新疆機采棉,其質量標識為L,異性纖維含量檢驗結果高達36.25g/t,超出標準規定的120倍,異性纖維的種類均為塑料地膜。
從產地來看,江蘇產棉花11批,標識為L檔,檢驗結果H檔的9批、M檔的1批、N檔的1批。新疆產棉花抽檢59批次,標識為L檔,結果為H檔的31批、M檔的7批、L檔的12批、N檔的9批。山東、河北棉40批次,檢驗結果H檔的24批、L檔的16批。其他地區棉花17批次,標識L檔的16批次、N檔的1批次,檢驗結果為H檔的11批、M檔的2批、L檔的3批、N檔的1批。
(四)未經公檢棉花的質量問題突出。抽查的6批次未經公檢棉花,1批次質量標識為429,不符合現行標準規定,5批次無質量標識,質量由供需雙方口頭約定,一旦發生糾紛,紡織企業難以索賠。
原因分析
上述質量問題的產生,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混等混級成為常態。實際收購中“四分”名存實亡、貨收一堆已是不爭的事實。混等混級收購、混等混級加工,造成批次內質量指標離散性大,一致性差,給用棉企業配棉帶來困難,以至于棉紡企業發出“市場不缺棉花,但缺少滿足紡織生產需求的高品質棉花”的感嘆。
(二)異纖把關形同虛設。部分企業異纖控制意識不強,一味追求降低成本,少用人,簡單挑揀,甚至不挑不揀,應付了事。新疆機采棉在生產中使用薄而脆的劣質薄膜,加之目前并不完全適合機采的品種(棉株矮小),地膜在機器采收時極易被打碎吸入,混入棉花中,很難挑揀。
(三)市場導向作用發揮不夠。幾年的連續收儲,企業習慣于“收什么賣什么”,為追求高衣分、高顏色級,過度皮清、過度剝絨,損傷了纖維,造成長度短、疵點多、短絨率高、整齊度差。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出路,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從“收什么賣什么”向“市場需要什么企業收什么”的轉變。
(作者單位:徐天勇,鹽城市纖維檢驗所;王洪山,江蘇省纖維檢驗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