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奎,劉麗君,蔡衛東
(貴州省黔南州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貴州 都勻 558000)
我國核桃蟲害研究綜述
王 奎,劉麗君,蔡衛東
(貴州省黔南州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貴州 都勻 558000)
摘要:對我國核桃蟲害種類、危害及防治措施進行了綜述。指出了我國核桃蟲害共計8目48科144種,主要分屬于鱗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同翅目,其中以食葉害蟲最多,蛀干害蟲次之,其他為果實害蟲、地下害蟲和花類害蟲,主要害蟲有8種,分別為黃刺蛾、銀杏大蠶蛾、核桃扁葉甲、云斑天牛、核桃小吉丁蟲、核桃長足象、核桃舉肢蛾、核桃橫溝象。各核桃種植區域可根據當地核桃各類害蟲的發生規律制定綜合防治措施。
關鍵詞:核桃;蟲害; 防治
1引言
核桃是胡桃科(Juglandaceae)植物,又稱胡桃、羌桃,是世界有名的“四大干果”之一,被認為是“21 世紀的超級食品”,具有良好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也是我國重要的“木本糧油”戰略樹種[1]。我國核桃栽培有200多年歷史,栽培品種以普通核桃和泡核桃為主,還有長山核桃、山核桃、麻核桃等多個品種,擁有汾陽核桃、石門核桃、商洛核桃、漾濞核桃等名牌產品,形成了西北、西南、新疆等6個分布種植區[2]。近年,我國核桃產業發展迅猛,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核桃栽培面積400萬hm2,總產量128萬t,總產值370多億元[3]。我國核桃集中栽培程度不斷提高,面積快速增加,但在栽培管理上卻沿用傳統的粗放模式,致使蟲害滋生蔓延,嚴重影響到核桃的產量,現結合本課題組的研究對我國核桃蟲害研究報道做一綜述,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2我國核桃害蟲種類
有關我國核桃蟲害的研究報道眾多,但多是針對當地核桃或不同核桃品種的蟲害的發生和防治策略,尚未有全國性核桃蟲害研究的系統報道,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我國核桃的研究與保護工作,在文獻研究和林間調查的基礎上,整理出危害核桃害蟲種類8目48科144種,詳見表1,以食葉害蟲為多,占害蟲種類的47.9%,其中有些害蟲幼蟲期和成蟲都造成危害,有些害蟲危害寄主多個部位[4~31]。

表1 我國核桃害蟲種類

續表1

續表1
3主要害蟲的危害特點及防治方法
根據危害部位的不同,危害核桃的害蟲可以分為食葉害蟲、蛀干害蟲、果實害蟲、地下害蟲等。食葉害蟲種類最多,以鱗翅目和鞘翅目害蟲為主要,其中刺蛾類、葉甲類、銀杏大蠶蛾最為常見;蛀干害蟲主要為天牛類和核桃小吉丁蟲;核桃舉肢蛾和核桃長足象是危害核桃果實的重要害蟲;核桃橫溝象幼蟲危害核桃的根部,是核桃的主要地下害蟲;此外還有危害花、芽等部位的害蟲。
3.1.1刺蛾類
危害核桃的刺蛾種類主要有扁刺蛾、褐邊綠刺蛾、黃刺蛾、雙齒綠刺蛾4種,都為幼蟲危害核桃葉片,不同區域不同種群危害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刺蛾在北方地區一般1年發生1代,南方多發生2代,幼蟲多8齡,以老熟幼蟲結繭越冬,成蟲有較強的趨光性。刺蛾幼蟲自然種群密度一般較高,第一代發生量特別多,為害大,幼蟲多在葉背為害,取食葉片與多數食葉害蟲不同,常是先食葉中、下層枝條的葉片,漸及上部,造成核桃葉片有很多孔洞、缺刻或僅留葉柄及主脈,并有轉株為害現象[32]。
防治方法:①鏟除樹干、樹枝上或林木附近1m左右土層中的越冬繭;②刺蛾的低齡幼蟲都為群集危害,及時摘除蟲葉;③刺蛾對光具趨性,在成蟲羽化期間,采用黑光燈誘殺成蟲;④將每克含孢子100億以上的青蟲菌粉稀釋成1000倍液噴霧可使幼蟲感病率在80%以上;⑤利用長尾跳小蜂、跳小蜂、腫腿蜂等天敵[33]。
3.1.2葉甲類
核桃扁葉甲是核桃的主要食葉害蟲之一,以成蟲在土壤中越冬,幼蟲共3齡,成蟲、幼蟲均取食葉片,咬食葉片不規則,一個世代一般出現2齡幼蟲和成蟲2個危害高峰期。初齡幼蟲群集取食葉肉,造成呈篩網狀,只殘留表皮和葉脈;2齡幼蟲開始分散危害,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嚴重者咬食葉片成網狀。
防治方法:①菊酯毒繩圍環;②1∶3和1∶5的氧樂果和久效磷樹干刮皮涂環;③樹干打孔注藥[34,35]。
3.1.3銀杏大蠶蛾
教師要正確認識音樂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效果,明確自己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為學生講述基礎音樂知識點,指明學習方向,防止浪費課堂時間,使學生在引導下一步步發現音樂學習的重要性,這也是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途徑之一。教師要盡可能減少對學生音樂思維的限制,構建相對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主動走進音樂課堂,高效完成音樂學習任務,提高音樂綜合能力。
銀杏大蠶蛾雌成蟲卵產于核桃樹干上的樹皮裂縫中,聚集成塊以越冬;孵化幼蟲常群集葉片的背面取食葉緣,頭尾排列整齊,3齡開始分散取食,1~2齡和5齡幼蟲對樹木危害最嚴重,以3齡后的幼蟲暴食核桃葉片,發生嚴重時,常將核桃樹葉吃光,僅剩葉脈和青果,有結伴轉株危害現象;幼蟲大多6齡,多在灌叢和雜草上結繭,成蟲有趨光性可利用燈光誘導成蟲。
防治方法:①秋冬季剪支,樹干涂白和刮老皮、翹皮,鏟除附在上面的卵塊,蛹期摘除繭蛹;②在幼蟲孵化高峰期,用600~800倍蘇云金桿菌8000IU/mg的可濕性粉劑進行噴霧;③成蟲羽化期,利用黑光燈誘殺剛孵化的成蟲;④銀杏大蠶蛾幼蟲3齡前抵抗力弱,并有群集性的特點,為防治最佳適期,此時應及時噴施90%的敵百蟲1500~2000倍液或 25%滅幼脲500倍液[36]。
3.2.1云斑天牛
云斑天牛為害核桃的主干和大枝,,雌成蟲把產卵管從刻槽中央小孔中插入寄主樹皮層內,將卵產在與刻槽垂直的樹皮下,有卵的地方樹皮隆起、縱裂,從外部看呈倒“丁”字形,樹皮變成褐色。幼蟲孵化后先蛀食韌皮部, 后逐漸深入為害木質部, 并從蟲孔排出木屑、蟲糞,幼蟲在皮層及木質部鉆蛀隧道,破壞樹體營養器官衰弱樹勢。云斑天牛在我國2或3年發生1代,以幼蟲或成蟲在樹干蛀道中越冬,越冬成蟲樹干鉆出啃食當年生枝嫩皮、葉柄及果柄。
防治方法:①云斑天牛幼蟲初齡期,用小卷蛾斯氏線蟲5000條/mL或5%滅幼脲3號懸浮劑5倍液,注入蟲孔;②在成蟲產卵初期用1%綠色威雷2號200倍液噴布樹干;③利用花絨寄甲、川硬皮腫腿蜂等天敵[37,38]。
3.2.2核桃小吉丁蟲
核桃小吉丁蟲幼蟲又名“串皮蟲”,以幼蟲在核桃樹枝干皮層中為害,雌成蟲多在2、3年生枝條的葉痕和葉痕邊沿處產卵,孵化后幼蟲逐漸深入到皮層和木質部間危害,破壞疏導組織,受害處呈黑褐色,蛀道多由下繞枝條螺旋形向上,蟲道上常見有半圓形裂口,并有少許褐色液體流出。受害輕的枝干處往往膨大,不枯死;受害嚴重的枝條,葉枯黃并提早脫落,大部枯死。以幼蟲在被害枝干中越冬。
防治方法:①春季成蟲未飛出枯枝前或秋季收打核桃后至落葉前,將核桃樹上的干枯枝全部剪除干凈,并及時燒毀;②在成蟲飛出枝前,在被害處涂40~50倍的敵敵畏乳劑稀釋液,外用塑料膜包扎[39,40]。
3.3.1核桃舉肢蛾
核桃舉肢蛾雌成蟲多產卵在兩果相接、果柄基部洼陷和果實端部殘存柱頭之處;初孵化幼蟲在果面找適當部位咬破果皮,蛀入果皮,少數直蛀核桃硬殼啃食果仁,蛀孔外出現白色膠珠,后變琥珀色;開始時為轉圈取食,隨食量增加幼蟲在隧道內縱橫蛀食,使隧道內充滿糞便,被害處黑爛,早期被害果青皮皺縮變黑,提前脫落。1年發生1或2世代,幼蟲共5齡,老熟幼蟲停止取食,隨果落地后在土內結繭越冬。
防治方法:①人工翻樹盤,冬季深翻樹盤10~12 cm,破壞其越冬場所;②及時清理落果;③孵化盛期,使用32000IU/mg的蘇云金桿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或500億/g白僵菌噴粉[41,42]。
3.3.2核桃長足象
核桃長足象又名核桃果實象,危害核桃果實,收果后危害芽苞和嫩莖。雌蟲在青果皮上咬卵孔,將卵產在孔內,后用果屑封閉孔口;初孵幼蟲先取食果皮,后蛀入果內取食果仁,引起果仁變黑,果實逐漸枯黃脫落,不轉果危害。果實被害造成多個食害孔,幼蟲初期危害使果皮干枯變黑和果仁發育不全,后期造成大量落果,落果盛期幼蟲多在果皮處蛀食,果皮變黑,果仁瘦批。
防治方法:①撿拾落果;②球孢白僵菌高孢粉3億/mL、5億/mL、7億/mL的菌液濃度常規噴霧;③利用雙齒多齒蟻、黑帶食蚜蠅、黃腹山雀、四聲杜鵑等天敵[43]。
核桃橫溝象卵產于樹根頸處,近泥土且較濕的環境中。卵孵化以后,幼蟲向內蛀食到樹干外皮層處;由此向各個方向蛀食,主要是向上及向下蛀食,向下可沿主根及側根皮層蛀食,向上則沿樹皮內韌皮部蛀食,危害韌皮部,影響核桃向下輸送營養物質,造成樹皮在根頸部向外張開略呈傘狀;內部蛀道縱橫交錯,充滿黑褐色的蟲糞和木屑。
防治方法:①秋、冬季以及產卵期間,清除樹干根頸部粗皮,清除根際雜草;②被害樹根頸部老皮剝除噴刷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或注射40%的氧化樂果;③用2億/mL白僵菌液防治成蟲;④利用寄生蠅、黃螞蟻、黑螞蟻等天敵[44,45]。
山核桃花蕾蛆是危害山核桃的花的重要害蟲,卵產于山核桃雄花序軸和雌花序軸基部不育葉葉柄。孵化后幼蟲活動力不強,聚集在一起。幼蟲具隱蔽性,危害時間跟隨花期。幼蟲在山核桃雌雄花序中吸取營養,在山核桃雄花序彎曲腫大的部位剝開花粉囊和受害的雌花花蕾才能見到幼蟲,老熟幼蟲有彈跳性,老熟后隨枯萎花序凋落或直接彈出,入土越夏越冬。
防治方法:以400g/kg毒絲本乳油或 300g/kg乙酰甲胺磷乳油或300g/kg吡蟲啉乳油樹冠噴霧[22]。
4結果與討論
目前已知危害核桃的害蟲不論是在科級水平上,還是種級水平上,都是鱗翅目和鞘翅目最嚴重,半翅目和同翅目次之。
我國各地核桃種植區常見的害蟲為云斑白條天牛、核桃長足象、核桃扁葉甲、核桃小吉丁蟲、銅綠麗金龜、核桃舉肢蛾、胡桃大蠶蛾、木橑尺蠖、黃刺蛾、芳香木蠹蛾等;由于我國核桃種植區域廣闊,氣候環境差異大,品種多,不同地域間核桃害蟲種類和數量的差異較大,如云南核桃害蟲的種類多達80多種,其中云南長跗螢葉甲為當地核桃特有害蟲[30]。
我國核桃大部分種植在丘陵山地等邊際土地,多接近林緣,會出現新的危害核桃的害蟲,如深褐擬葉螽在安徽省寧國市成為當地山核桃幼林的新害蟲,通過產卵于幼林主干,導致皮層受傷從而造成嚴重危害[23];隨著氣候環境的改變以及核桃種植范圍的不斷擴大,一些次要蟲害也會升級為主要蟲害,如泡核桃和普通核桃的主要蛀干害蟲——云斑天牛在某些地方也開始嚴重危害山核桃;因此,需要進一步開展核桃蟲害的調查和害蟲的生物學、生態學等基礎研究,做好預防和防治工作。
貴州畢節地區開展了核桃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實驗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與單純的化學防治比較果部蟲害率降低了20.9%,枝干被蛀率降低了7.8%,葉部蟲害率降低了14.4%,畝增產值35.9%,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開展類似的綜合防治技術研究[46]。我國核桃害蟲種類眾多,在種植區很多蟲害同時發生或不同世代疊加發生,建議各地根據核桃的生長和各類害蟲的發生規律,把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治方法有機地結合,形成一套自己的綜合防治方法,以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譚曉風,馬履一.我國木本糧油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經濟林研究,2012(1):1~5.
[2]齊靜.中國主栽區核桃堅果品質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09.
[3]許新橋,孟丙南.我國核桃產業潛力及發展對策研究[J].林業經濟,2013(2):34~38.
[4]王紹忠,方向寧.安徽山核桃調查報告[J].經濟林研究,1991(1):33~37.
[5]王維霞,郝艷賓.北京地區核桃生產中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C]//第四屆全國干果生產、科研進展研討會.第四屆全國干果生產、科研進展研討會論文集.泰安:第四屆全國干果生產、科研進展研討會,2005:275~279.
[6]王松.畢節市核桃主要病蟲害的綜合防治[J].現代園藝,2012(22):166~167.
[7]徐彧,馬朝陽.成縣核桃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J].經濟林研究,2007,25(4):70~73.
[8]劉旭,肖筠.大渡河上游核桃害蟲種類調查及主要害蟲生物學特性研究[J].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3(2):119~121.
[9]陽金華,羅智勇.鄂西北核桃主要病蟲害調查及防治初探[J].湖北林業科技,2014(2):32~35.
[10]王洪建,劉萬年,黃晨翔.甘肅南部地區核桃蛀干害蟲研究初報[J].甘肅林業科技,2004(4):16~19.
[11]劉麗紅,李彤,李曉東,等.河北省山區核桃產業反戰的問題與對策[J].吉林農業科學,2011(1):55~57.
[12]韓俊嚴,謝代祖,盧長江.河池市核桃病蟲害調查及防治措施[J].緣色科枝,2014(3):156~158.
[13]孫俊,王道明.核桃的營養價值及遼寧地區核桃病害的研究進展[J].遼寧林業科技,2012(3):34~37.
[14]楊暉,王宇萍,牟周存.核桃樹病蟲害調查與防治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02(1):62.
[15]伊洪偉,王進,代正林.核桃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新技術[J].南方農業,2013(11):38~40.
[16]李建軍.核桃主要害蟲發生與防治技術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17]巨云為,曹霞.美國薄殼山核桃蟲害研究綜述[J].中國森林病蟲,2014(1):29~35.
[18]楊建華,李淑芳.美國山核桃主要蛀干類害蟲的發生與防治[J].安徽農業科科學,2010(31):17522.
[19]蔡志平,張棟海.農三師小海子墾區核桃主要病蟲害種類調查[J].新疆農墾科技,2011(5):24~26.
[20]白天才,陳臻.黔西南州核桃有害生物發生狀況及綜合預防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4(7):73.
[21]肖育貴,周建華,肖銀波.秦巴山區經濟林果病蟲害種類及威脅性評估的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2005(3):323~326.
[22]唐陸法,魯為忠.山核桃蟲害防治對策[J].浙江林業科技,1998(5):54~58.
[23]胡國良,程益鵬.山核桃花蕾蛆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技術[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7,24(4):463~467.
[24]吳志輝,余益勝.山核桃新害蟲深褐擬葉螽的危害及防治[J].2011(2):15~17.
[25]李青森,王瑞,郭貴明.山西省核桃害蟲區系特征分析[J].山西大學學報:目然科學版,1995(2):209~212.
[26]王安民.商洛核桃雙鬃尖尾蠅的發生與防治[J].北方果樹,1994(3):38~39.
[27]肖銀波,周建華.四川核桃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技術[J].四川林業科技,2005(6):70~72.
[28]楊再華,邱建生.銅仁核桃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J].貴州林業科技,2014(1):40~44.
[29]霍銳波.渭北山區核桃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8):13~15.
[30]唐曉琴.西藏林芝地區經濟林主要病蟲害的種類與危害[J].貴州農業科學,2014(4):123~126.
[31]季梅,劉宏屏,等.云南省核桃害蟲種類及其防治措施[J].云南林業科技,2001(2):49~52.
[32]趙玉敏,張麗君.長白山區野生樹木蟲害調查[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5(4):107~109.
[33]章士美,胡梅操.刺蛾科昆蟲生物學特性紀述[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1986(S3):58~72.
[34]周伯軍,王瞿華.刺蛾的發生與綜合防治技術[J].中國農學通報,2002(6):149~150.
[35]孟慶英,孫緒艮.核桃扁葉甲形態特征及生物學特性[J].中國森林病蟲,2008(2):22~24.
[36]高鋒,張興廣.核桃扁葉甲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技術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 2011(5):54~56.
[37]喬旭,王義存.隴南市銀杏大蠶蛾的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J].經濟林研究,2012(1):124~128.
[38]李建慶,肖興翠.云斑天牛對楊樹、核桃、白蠟的危害及防治對策[J].濱州學院學報,2004(3):27~31.
[39]王紹林,王宏琦,等.核桃樹云斑天牛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J].中國果樹,2004(2):11~13.
[40]鄭瑞亭.核桃小吉丁蟲研究初報[J].昆蟲學報,1975(1):52~56.
[41]王根憲.核桃小吉丁曳的發生與防治[J].西北園藝,2000(4):41.
[42]王興旺,李峰.核桃舉肢蛾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四川林業科技,2007(1):81~83.
[43]田敏爵,劉鳳利,董軍強.商洛地區核桃舉肢蛾的生活史及防治[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2):127~129.
[44]蒲永蘭,楊世璋,等.核桃長足象的生物學及其防治[J].昆蟲知識,2003(2):262~264.
[45]肖銀波,周建華.核桃根象生物學特性及防治試驗[J].四川林業科技,2004(4):37~39.
[46]張忠義,張偉.核桃橫溝象危害及綜合防治[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9(9):50.
[47]曾慶良,郝菊海.核桃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試驗研究[C]//第三屆中國森林保護學術大會.第三屆中國森林保護學學術大會論文集.上海:第三屆中國森林保護學術大會,2010:213~218.
Summary of Related Research on Insect Attack of Walnut in China
Wang Kui, Liu Lijun, Cai Weidong
(ForestPestControlandQuarantineStationofQiannan,Duyun55800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makes a review of the species, damage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insect pests on walnut.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there are 144 species of pests on walnut, which belong to 48 families and 8 orders. Most of them belong to Lepidoptera, Coleoptera, Hemiptera and Homopteran. Among the species, defoliators are the most and the trunk borers are the next. The others are the seed pests, underground pests and flower pests. Eight kinds of major pests are Cnidocampa flavescens, Dictyoploca japonica, Gastrolina depressa, Batocera horsfieldi, Agrilus Lewisiellus Kere, Alcidodes juglans Chao, Atrijuglans hetauhe Yangi, Dyscerus juglas Chao.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each growing region should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 towards pests based on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the pests.
Key words:walnut; pests; control

中圖分類號:S66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944(2015)04-0068-06
作者簡介:王奎(1985—),男,河北保定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森林病蟲害防治與研究。
收稿日期:201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