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湘文化是湖南的區域文化,是湖南文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而湖南文獻則是記錄、保護和傳承湖湘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湖南文獻隨著區域文化的發展,對傳統紙質文獻進行了發展與創新,折射出時代與社會的變遷與發展,通過挖掘、整理湖湘文化資源,保護和傳承湖湘文化,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社會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湖湘文化;當代湖南文獻;發展特色
[中圖分類號]G253 [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41(2015)06-0021-04
區域文化也稱地域文化,是由于地域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差異的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特色性。湖湘文化是湖南的區域文化,對其內涵與定義,學者理解和闡釋多有不同。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朱漢民教授認為:“湖湘文化是一種區域性的歷史文化形態,它有著自己穩定的文化特質,也有自己的時空范圍。從空間上說,它是指湖南省區域范圍內的地域文化;從時間上說,它是兩宋以后建構起來并延續到近現代的一種區域文化形態。”[1]湖湘文化是在湖湘土壤中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有的區域文化,歷史悠久,綿延傳承,鑄就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根性。湖湘文化應該“是一個復合體,它是歷代(包括現實)湖湘民眾在湖湘大地上所創造的實物、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從社會上學得的能力和習慣的總和” [2]。
湖南文獻是湖南區域內產生的一種地方文獻,對于地方文獻定義,黃貴俊先生認為“地方文獻是記錄某一地域知識的一切載體”[3]。按照此定義,湖南文獻可定義為“記錄湖南地域知識的一切載體”。湖湘文化是湖南文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而湖南文獻則是記錄、保護、傳承湖湘文化的重要載體。湖南先賢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湖湘地域文化,也催生了卷帙浩繁的湖南文獻。從古至今,產生的湖南文獻極其豐富,但當前文獻記載不足以反映其全貌。《湘人著述表》《湖南古舊地方文獻書目》《湖南省志·出版志》《湖南出版年鑒》《湖南圖書出版1949—2009》及相關著述對湖南文獻也只是不同側面的反映。新中國成立以后,湖湘文化的發展和湖南出版事業的繁榮開創了當代湖南文獻的新局面,文獻數量、品種、類型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當代湖南文獻的發展在促進湖湘文化的發展、傳承、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在區域文化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 當代湖南文獻對傳統紙質文獻的發展與創新
1.1 載體形式的多元化
隨著社會發展,文獻載體經歷了由甲骨、泥板、石頭、青銅器、簡牘、縑帛、紙張到磁、聲、光、電等介質的變化。“湖南由單一的以紙為介質的媒體發展到以紙、磁、聲、電、光為介質的媒體出版從1978年開始。”[4]1978年初,湖南省唱片發行管理站成立,錄制了《打銅鑼》《補鍋》等兩張花鼓戲塑料薄膜唱片和《冷水泡茶慢慢濃》《鄉里妹子進城來》《瀏陽河》等三張湖南民歌塑料薄膜唱片。這是湖南音像出版的最初萌動和嘗試。其后,湖南電子音像出版、制作和復制單位相繼成立,電子音像制品的數量和品種不斷擴大。隨著因特網的運用與普及,網絡文獻成為湖南文獻的新類型。當前湖南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及科研院校、企事業單位等門戶網站,湖南地區各級文獻收藏機構建立的網站,湖南地方建立的數據庫、信息導航、網絡平臺等都是湖南網絡文獻的重要載體。數字文獻是信息化時代產生的一種新型文獻,湖南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大力發展數字出版產業,數字文獻已涵蓋了電子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網絡原創文學、數據庫出版物、手機出版物等數字產品門類。當代湖南文獻由傳統紙質型文獻發展成印刷型文獻、視聽型文獻、機讀型文獻、網絡型文獻、數字型文獻相互補充的多元文獻體系。
1.2 文獻類型的多元化
當代湖南文獻類型豐富,幾乎囊括了當代所有文獻類型,可按照內容、載體形式、編撰方式、出版特征、著述形式、文種、記錄方式等多種形式劃分。若按照文獻著述形式,當代湖南文獻“可以分為地方志、地方史、輿圖、譜牒、檔案、契約、文件、筆記、日記、地方叢書、地方年鑒、地方報刊、碑志、圖表等”[5] 。若按照文獻內容,可以分為地理、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科技、醫藥衛生、農業、工業等類型。當代湖南文獻真實地記錄了湖南區域內的地理沿革、氣候災異、山川河流、名勝古跡、風土人情、軍事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語言文字、物產資源等各方面的歷史與現狀,是湖湘文化和湖南社會的縮影。
1.3 出版方式的多元化
當代湖南文獻改變了過去以官刻、家刻、坊刻為主的鐫刻、雕版、手書、石印、油印、鉛印等形式,主要采用現代印刷技術。在編撰印刷方面,一方面湖南本土出版社相繼建立,公開出版了相當數量的湖南文獻;一方面湖南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單位編印了大量的非公開出版的湖南文獻;同時湖南民間個人及社會團體編印的文獻資料也占一定數量。當代湖南文獻數量超過古代和民國時期湖南文獻的總和,但難以有非常準確的統計。當代湖南文獻體系中,非公開出版物所占比重較大,主要包括黨政機關單位編印的會議文件、公報、工作報告、調查報告、統計資料、資料匯編及有關刊物等;學校和科研單位編印的校史、校志、大事記、研究成果、學術會議論文等;企業單位編印的廠志、廠史、紀念冊、產品使用手冊等;地方人士編印的地方藝文著述等。這部分文獻出版周期短、信息容量大、時效性強,蘊藏著豐富的原始資料。從目前湖南文獻收藏單位來看,非公開出版物占據相當大比例。從讀者查閱率上看,非公開出版物明顯高于正式出版物。
1.4 湖南文獻數字化漸成趨勢
當代湖南文獻是多元并存的局面,數字文獻雖出現較晚但發展漸成趨勢。在全球數字化浪潮和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影響下,湖南依托本省傳統出版業的發展實力,積極發展數字出版,推動傳統出版數字化轉型,先后制定了《湖南省數字出版“十二五”發展規劃》《數字湖南建設綱要》《數字湖南規劃(2011—2015年)》等指導性、綱領性文件。相繼建立數字網絡出版企業,推出重大數字出版項目,實現期刊和報紙數字化發展,數字文獻類型涵蓋豐富。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和數字湖南的建設,數字文獻將成為當代湖南文獻建設的一大趨勢。
2 當代湖南文獻折射時代和社會的變遷與發展
當代湖南文獻受時事政策、社會背景、時代政治等多重因素影響,文獻的產生與發展,及其內容結構都有明顯的時代痕跡,折射出社會的變遷。新中國成立之初,文獻出版貫徹落實國家提出的“為無產階級服務、為生產服務、為工農兵服務”“通俗化、地方化、群眾化”的“三為”“三化”方針,這時期湖南文獻多是“面向農村,面向基層,編輯出版以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為主要讀者對象的通俗讀物”[6]。十年“文化大革命”使當時全國文獻事業遭受了毀滅性打擊,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大批圖書被誣蔑為“封、資、修”毒草,絕大部分被停售、報廢、銷毀,少量出版的文獻也都是深受政治運動影響的小冊子。當時湖南出版的《讀毛主席的書做自己的革命者》《怒斥新沙皇的強盜理論》《沙家浜》《贊革命現代京劇紅色娘子軍》《深入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團的罪行》《粉碎“四人幫”》《三湘兒女歌頌華主席》等文獻都是此期間受文化禁錮主義束縛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是當時全中國也是當代湖南最大的時代特征。湖南出版的《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經濟體制改革》《小型經濟概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農村股份合作制》等經濟類文獻順應和展示了中國經濟的歷史變革和巨大變化。當時湖南在大環境影響下,開始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湖南推出的《湖南經濟結構研究》《湖南計劃經濟工作實用手冊》《湖南鄉鎮經濟改革與發展》《長江開發開放與湖南經濟發展研究》《湘西自治州發展市場經濟對策研究》等一系列文獻,從不同層面反映時代精神和風貌、反映湖南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
社會上的重大事件、大眾關心的熱門話題、輿論關注的熱點等都是湖南文獻取材的重要依據,也是文獻對社會的反映。2008年南方發生特大冰災,湖南人民出版社策劃出版了《冰雪鑄英魂》《冰雪點燃激情》《破冰》《回家——2008年南方冰雪紀實》等緊扣社會關注的圖書。而關于湖南冰災及湖南人民抗冰救災的情況,則可以從《抗擊冰雪 心系人民:新聞攝影展作品集》《冰雪·忠誠:湖南抗冰保電的日日夜夜》《重大氣象災害風險防范:2008年湖南冰災啟示》《熱血鑄光明:2008年湖南抗冰保網供電紀實》《冰災雪難送春歸:宜章縣2008年抗擊冰雪災害紀實》等系列文獻中可見一斑。
3 當代湖南文獻對湖湘文化的挖掘與傳承
3.1 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為當代湖南文獻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幾千年孕育的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是當代湖南文獻產生的源頭。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湖南文獻提供了鮮活的素材,成為湖南文獻的內質精髓。同時在湖南歷史文化長河中,人才輩出,屈原、周敦頤、張栻、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黃興、楊昌濟、毛澤東、田漢、沈從文、丁玲等一批又一批譽滿天下的湖湘人才,傳承和發揚了湖湘文化,也增添了湖南歷史文化底蘊。當代湖南文獻注重湘籍或在湘生活人士著作的整理,編輯出版了《王船山全集》《魏源全集》《海國圖志》《郭篙熹日記》《曾國藩全集》《左宗棠全集》《楊昌濟文集》等一批珍貴歷史著作,反映了湘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影響;編輯出版了《譚嗣同思想研究》《黃興年譜》《蔡鍔集》《陳天華集》《宋教仁日記》《禹之謨史料》《毛澤東教育思想叢書》等革命先驅的著述;編輯出版了《葉紫文集》《丁玲文集》《田漢評傳》《張天翼小說選》《周立波選集》《沈從文小說選》《白薇評傳》《謝冰瑩作品選》等近代湘籍文學家著作,反映出近代湖南文學藝術的創作成果。當代湖南文獻通過對湖湘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理,將“人無我有”的獨特資源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產生了許多展示湖湘文化、具有濃郁湖湘特色的文獻。
3.2 當代湖南文獻對湖湘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文獻的代代相傳,湖湘文化的發展、沉淀、保護、傳承必須依靠湖南文獻這一重要載體。同時通過湖南文獻的整理研究、交流傳播來促進湖南文化的創新發展。湘學是在湖南地區傳承的極富地域特色的學術文化,也是湖湘文化的核心。當代湖南學者對湘學進行了大量研究,湘學研究機構及組織相繼成立。產生了《湘學》《湘學志略》《湘學略》《湘學史》《湖湘學派源流》《湖湘學案》《湖湘學派與湘潭》《張栻與湖湘學派研究》《南宋湖湘學派的文學研究》《湖湘學派與湖湘文化》等一大批文獻,是對湘學歷史源流、學術脈絡、地位貢獻等諸多方面的整理與研究,也是對當前湖湘學術的發展與創新。
湖湘大地是多民族聚集地,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體現了湖湘文化的兼容并蓄、融匯百家。在燦爛的地方民族文化中,“任何一種形式的文化傳承、文獻記錄的內容和形式都帶有極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7],如《湘北土家族探秘》《湘西土家族歷史文化資料》《麻陽苗族》《湘西苗族建筑文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概況》《道州瑤族風情》《湖南白族風情》《湖南回族百年》《湖南維吾爾族》等都是極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文獻。當代湖南民族文獻中對民族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語言、文學、藝術、風俗習慣、人口變遷等各方面的記載,是認識和研究湖南民族文化的依據,在保持、傳承和發展湖湘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代湖南文獻中對湖湘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最大的貢獻者當是《湖湘文庫》,分甲、乙兩編,甲編為湖湘文獻,系前人著述;乙編為湖湘研究,系今人編撰作品。既是對湖南文獻的整理與挖掘,也是對湖湘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4 建設當代湖南文獻資源,服務地方社會發展
湖南文獻作為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在為領導提供決策參考,為科學研究提供信息,為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參考資料,為修志、修史提供借鑒資料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湖南文獻的地位越來越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湖南文獻資源觀念逐漸形成,文獻產生和收藏機構通過文獻的搜集、整理、開發和利用等,促使湖南文獻更好地服務地方社會的建設與發展。
4.1 湖南文獻得到重視,開始文獻采集與典藏工作
湖南文獻的收藏與整理,自古已有,古代主要以官府、私家和宗教的藏書樓為主。20世紀初,“常德圖書館(1903)和湖南圖書館(1904年)的創建,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潮流,不但給社會提供新型民眾教育機構,而且擔負起中國傳統藏書樓向現代圖書館轉型的歷史使命”[8],隨著湖南省圖書館的創辦,文獻得到了更好地保存與流傳。新中國成立后,湖南文獻越來越受到重視,早在1974年,湖南省委宣傳部就以湘宣字〔1974〕07號文件發出《關于轉發省革委文化局〈關于征集地方文獻和內部資料的請示報告〉的通知》,開始注重對湖南文獻的采集。1983年和1995年湖南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先后頒發了《關于做好征集地方文獻工作的通知》,規定了湖南文獻收藏機構和呈交制度。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湖南文獻采集工作的基礎保障。目前,湖南文獻采集和典藏依托于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黨史館、方志館、科研院所等文獻收藏單位,民間個人或團體的多元化采集收藏為補充。通過購買、交換、受贈、呈繳、征集、調撥、網上征集等渠道,逐步開展湖南實體文獻與數字文獻的采集和典藏工作。
4.2 開發與利用湖南文獻,服務地方社會發展
湖南文獻是對區域內地理、歷史、人口、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社會等各方面的真實記錄,具有存史、資政的作用,是地方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法規、規劃等決策時的重要參考資料。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湖南省志》及各市縣志書是湖南省的“正史”,也是湖南省的“政書”,是了解湖南省情,制定地方決策的重要依據。湖南文獻對地方經濟的發展也非常重要,湖南文獻對湖南區域礦藏、能源、物產、歷史山川、文物古跡、生產技術、工藝產品等翔實的記載,可以為地方找礦、找水、修路、建橋、開渠、建壩,開發旅游業、種植業、養殖業,發展農業、工業、商業等提供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為湖南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規劃、挖掘經濟資料、開拓致富等提供歷史借鑒和決策依據。
“湖湘”中“湖”指洞庭湖,“湘”指湘江,洞庭湖和湘江孕育著三湘四水的人民,洞庭湖和湘江的治理也是歷來地方建設關注的重點。例如對洞庭湖的治理與研究一直以來都在持續地進行,《洞庭湖志》《洞庭湖200年檔案》《治理洞庭湖方案》《洞庭湖區防汛搶險技術》《洞庭湖水文氣象統計分析》《湖南省洞庭湖區堤垸圖集》《洞庭湖區域環境調查報告》等一批洞庭湖文獻既是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也詳細記載了洞庭湖區域的地形地貌、水文、氣象、氣候、災異、人口、物產及歷代治理情況等,是地方制定洞庭湖治理方針政策、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參考依據。
當代湖南文獻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記錄載體,隨著湖湘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湖南的歷史發展軌跡。當代湖南文獻作為一種重要的地方文化資源,其價值和地位會越加凸顯,在服務地方社會建設與發展,促進湖湘文化的繁榮發展中的作用也會更加突出。
[參考文獻]
[1] 蔡 棟.湖南文化訪談錄[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3.
[2] 聶榮華,萬 里.湖湘文化通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14.
[3] 黃貴俊.地方文獻工作概論[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9(1):54—59.
[4] 萬 里.湖湘文化辭典(第五冊)[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8.
[5] 駱 偉.地方文獻學概論[M].澳門:澳門文獻信息學會,2008:78.
[6] 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南省志·新聞出版志·出版[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121.
[7] 殷 黎,劉泳潔.湘西地域文化視野下的地方文獻特征及變遷探析[J].圖書館.2011(5):96—97.
[8] 沈小丁.湖南近代圖書館史[M].長沙:岳麓書社,2013:15.
[收稿日期]2015-09-17
[作者簡介]許志云(1983—),女,館員,文獻學碩士,湖南圖書館,研究方向為古籍與地方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說 明]本文系湖南圖書館課題項目“區域文化與區域文獻研究”(項目編號:XTX201407)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