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衛國 鐘鴻浩
中國.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湖南長沙) 410000 △通訊作者 E-mail:14779703866@163.com
·綜 述·
心理彈性影響軍人心理健康狀況研究進展
屈衛國 鐘鴻浩△
中國.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湖南長沙) 410000 △通訊作者 E-mail:14779703866@163.com
心理彈性近年來日益成為應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熱點。由于心理彈性在個體經歷創傷性應激后的積極作用,它被納入西方軍隊日常訓練科目。本文詳細介紹了心理彈性的概念和前沿研究現狀,并結合軍人的心理健康特點,綜合性地分析了心理彈性對軍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心理彈性;軍人;心理健康;綜述
軍人是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的特殊職業,堅強的意志一直是軍人群體的標志,而職業特殊性帶來的問題也較為嚴峻。軍人隨時處于步調高度統一、環境高度應激、行動高度強制、任務高度機動和高度危險的工作中,需要接受比其他職業更多的壓力源,甚至經常遭遇創傷性壓力[1]。一項研究表明,在4346名青年軍人中,抑郁癥的發病率為36.33%,其中輕度抑郁者為23.08%,中度抑郁者為12.35%,重度抑郁者為0.90%[2]。另一項研究發現,我國軍人群體存在相對較高的自殺意念,20世紀80年代自殺行為發生率為10.27%,90年代為7.09%,2000年則為2.83%[3],國外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結論[4]。除此之外,軍人的婚姻現狀也并不樂觀[5]。抑郁、自殺、婚戀不順等心理問題層出不窮,不僅降低了任務完成度和職業滿意度,還時刻威脅著軍人的生命安全與心理健康。因此,解決軍人的心理問題刻不容緩。
1.1概念
心理彈性的研究始于1970年。心理彈性的概念引入中國后,香港學者將其譯為“抗逆力”,臺灣學者則譯為“復原力”,還有部分學者將其翻譯為“心理彈性”[6]。岳曉東譯為“壓彈”,于肖楠、張建新把它翻譯為“韌性”[7]。隨著時間推移,學者們較為統一地稱為“心理彈性”。事實上,不同的翻譯方式反映了譯者對心理彈性研究領域的獨特理解和側重。
心理彈性可以從多個視角來進行解釋[8],得到普遍公認的定義為:應付逆境時允許個人能夠維持和回復到之前健康心理水平的動態心理過程的總和。相關研究表明,心理彈性的很多方面是可以教授和學習的[9]。其中作為指導心理彈性訓練的操作定義是:盡管出現嚴重的心理威脅仍能夠保證好的結果的心理過程[10]。簡而言之,心理彈性是在挑戰時敢于面對、在逆境中迅速恢復的能力。有利于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有:樂觀、有效解決問題、信仰、意義感、自我效能感、適應性、沖動控制、共情、親密關系、精神性等等[11]。Kumpfer從環境特征、個人特征及二者的交互作用3個方面提出了心理彈性框架模型,其理論顯示,認知、情感、精神、身體、行為是心理彈性的內部保護性因素[12]。
1.2心理彈性的測量
隨著相關研究的蓬勃發展,開發如何量化心理彈性的工具也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興趣,至今公開發表的測量工具已達數10種。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概念出發,開發了特定的心理彈性測量工具。其中最早得到應用的是Wagnild-Young心理彈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25,RS-25),包含25個條目,由個人能力、對生活和自我的接受兩個因素組成,是適用于測量成人和未成年人的工具[13]。Connor和Davidson編制的Connor-Davidson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應用最為廣泛[14],涉及到能力、忍受、消極情感、接受變化、控制、精神影響等5個因子,共25個條目。該量表能夠有效地測量普通人群及臨床患者的心理彈性狀況。Friborg等人編制了成人心理彈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原始量表由39題構成,后經過修訂得到33個條目,分成6個維度:自我認知、未來計劃、家庭凝聚、社會資源、社會能力、計劃特點,主要測量個體在壓力情境下維持心理健康所具備的保護機制和因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5]。
國內關于心理彈性的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編制和修訂的心理彈性測量工具較少[16],大都是以青少年作為適用對象的[17]。如胡月琴和甘怡群在建構的青少年心理韌性的五因素二階結構模型下編制形成的青少年韌性量表[18],共27個條目,包括個人力和支持力兩個階段,其中個人力包含目標關注、情緒控制、積極認識3個因素,支持力包含家庭支持、人際協助兩個因素;陳建文和黃希庭通過發放開放式問卷后經歸類整理,得到關于中學生社會適應性成分語詞清單并概況出相關理論模型,在此基礎上編制了中學生社會適應性量表[19],其中設置了心理彈性分量表,包括自控性、靈活性、挑戰性和樂觀性4個成分;于肖楠和張建新將首次修訂自我韌性量表中文版[20],主要用于測量個體根據挫折和應激情境的需要而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共14個題目,如“受驚嚇后我會很快恢復”,“我喜歡面對新奇的情況”等。
1.3積極作用
心理彈性的發現與被承認,改變了人們關于應激逆境影響心理發展的固有觀念,豐富了人們對于環境影響的認識。研究者認為,心理彈性能較好地預測個體遭遇應激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評價指標,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21]。
1.3.1預有準備,抵御應激 根據不同個體在壓力下表現出來的應對特征及心理機制,可以發現心理彈性能夠幫助個體適應內外環境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動態平衡,維持平穩的心理狀態。心理彈性從根本上說,來自于人不斷成長發展的積極力量。因此,參考以往的心理彈性實證研究,通過制定相應的預防方案,可以防止那些未經歷過嚴重壓力或逆境的人出現心理問題。通過相應的訓練措施,使個體具備心理彈性的特征,從而應對可能發生的應激和壓力[]。
1.3.2促進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心理彈性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護因子[23],可使個體具有抗壓能力,在壓力或挫折下避免身心障礙危機。心理彈性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探索個人生存和成長的力量源泉,使逆境對個體的消極影響最小化,使個體的適應和成長最大化。通過提高心理彈性的干預方式可達成發展心理潛能、預防行為障礙、促進良好適應和心理健康的目的。Loprinzi等人通過隨機對照方法對乳腺癌患者進行壓力管理和心理彈性促進項目的培訓(Stress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y Training,SMAT),包括90分鐘小組訓練,短時個人培訓和病人出院后的3次電話隨訪。結果顯示,SMAT訓練項目可提高乳腺癌病人的心理彈性和生活質量,降低病人的壓力和焦慮程度[24]。
2.1軍人心理健康現狀
對于軍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方向從20世紀70年代的個體特征研究逐步轉變為系統環境研究,包括研究軍隊集體中相互關系的特點,不同心理特點對軍人心理疾病發生率的影響,軍人違法亂紀、妨礙社會行為的誘因,酗酒、同性戀、自殺的原因,各種勞動對軍人精神狀態的影響,以及特殊地理和氣候條件在引起精神活動障礙方面的作用等[25]。綜合研究發現,軍人存在著不同程度心理問題。Huge等人選取美軍4個作戰單位(其中3個為陸軍作戰單位,1個為海軍作戰單位),針對即將部署到伊拉克的2530名軍人和剛從伊拉克或者阿富汗完成3~4個月作戰任務的3671名軍人,采取匿名調查的方式,結果表明,至少20%執行軍事任務的軍人在抑郁癥、廣泛性焦慮癥和創傷后應激障礙上都表現出較高的傾向[26]。Gray等人調查現役數百名老兵發現,他們的心理癥狀測驗分數較高,更易于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27]。
由于意識到軍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開始著眼研究軍隊人員的心理治療課題,并在醫務部中設立心理分部,研究精神病及其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已有2000名以上的專職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隨軍牧師一起投入軍人心理問題的防治[28]。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士兵的個性適應也得到了研究。
對中國軍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較為系統的研究從80年代后期開始,國內學者的研究得到了與西方研究相類似的結果——軍人群體確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且心理健康水平不容樂觀。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較差,低于常模或對照組,心理問題較多;軍事應激條件下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平時[29]。楊國愉、馮正直使用癥狀自評量表,又名90項癥狀清單(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對某部隊985名軍人進行現場測試發現:應激條件下軍人的心理衛生狀況與平時,以及一般人群相比更差[30]。趙靜波、解亞寧通過綜述研究總結出國內高原軍人的SCL-90總分、總均分、陽性項目數等因子分均高于中國軍人常模和中國成人常模,表明駐高原軍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31]。同時衣新發、趙倩等人發現1990至2007年間,中國軍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呈上升趨勢[32]。
2.2心理彈性對軍人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心理彈性與積極情緒關系密切。心理彈性高的個體能夠樂觀、有滋有味、充滿活力地生活,他們充滿求知欲,對新經驗保持開放態度,并具有積極情緒高的特點[33]。此外,心理彈性高的個體能夠更多地使用幽默、創造性探索、放松和積極思考等方式應對負性事件。這些應對方式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會引起一種或多種積極情緒,如愉快體驗、產生興趣、感到滿足或充滿希望[34]。心理彈性高的個體不僅自己能積極應對負性事件,還能熟練地在群體中帶動積極情緒,從而形成有利于應對困難的支持性社會環境。Reivich等人發現,經過心理彈性訓練的軍人,心理健康狀況有很大程度地改善,在逆境中復原、重新投入戰斗的能力也得到顯著增強[35]。
總體而言,具有高心理彈性的個體以外向和開放的個性、強烈的控制感為特點,同時也具有反思自身環境、保持積極展望的敏銳能力[36]。自我效能、抗壓力、適應力、自我控制力和對未來的精神取向也與一系列心理健康指標直接聯系。比如高心理彈性的軍人自殺念頭更少、酒精消費更低、抑郁程度更輕、創傷后應激障礙影響更小[37]。
繆毅對650名野戰部隊新兵的心理彈性及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發現,與高心理彈性組相比,低心理彈性組新兵的SCL-90總分、心理應激總分和負性情緒更高,生活滿意度更低,說明新兵的心理彈性水平是其應激、情緒狀態和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影響因素[38]。左昕發現,降低軍人疲勞可以從培養個體積極健康的自我意識入手,提升自我概念、自我接納和心理彈性水平,從而提高軍人心理健康水平和抗應激能力,增強軍人作業能力,保持軍隊的戰斗力[39]。他們還選取了100名軍人,隨機分成訓練組和對照組,并對訓練組實施心理彈性訓練,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彈性訓練可以增強軍人健康的自我意識和積極應對方式,保持心理系統各部分的協調性、內外的一致性和行為的穩定性,是提高軍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40]。
心理彈性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如何訓練提高心理彈性則成為一個實際應用問題。心理彈性訓練是針對挖掘和提升個體心理彈性潛能的一種途徑,它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有技巧的心理教育活動。心理彈性訓練可以降低個體的應激水平,提高應變能力[41],通過在訓練的經歷和體驗中挖掘和激發個體的潛能,增強訓練者的理性認知,在面對應激情境時能合理評價,增加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動力,使正確分析自我,使訓練者對未來的計劃趨于完善[42],更加注重自身的積極力量,學會利用自己的有利資源,去應對各種挫折和困惑,使其獲得向上發展的動力,從而有效地維護和促進其心理健康。
3.1發展背景
制定相應人群的訓練方案一般從影響心理彈性的4大主要因素-認知、情感、精神、行為/社會入手,培養團體成員的自我意識、情緒管理、人際溝通、問題解決和社會支持等能力。西方心理學界在心理彈性訓練的應用領域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
Henderson等人提出“六策略訓練方法”,具體為:給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如鼓勵提問、制定學生活動計劃;對學生建立并保持較高的期望,如要求學生出色地完成作業;創造一個相互關愛和支持的學校氛圍,例如以學生為中心,建立信任;增強學生的親社會傾向,鼓勵同學之間建立良好關系;為學生制定明確的行為規范和規則;傳授學生生活技能和社會技能,如訓練學生形成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43]。
Sternberg提出了另一個“3R”培訓方案[44],它要求個體學會推理(reasoning)、韌性(resilience)和責任(responsibility),關注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個體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要求學生學會推理、建立心理彈性和增強責任感。
Ellis提出“逆境-信念-后果”模型,該模型認為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不是由某一事件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產生的錯誤信念所引起[45]。Seligman等人以此為理論模型為小學生和初中生設計的賓夕法尼亞心理彈性項目(Penn Resilience Program,PRP)是目前應用較廣泛的一種訓練方案[46]。該方案旨在引導學生的認知行為以及提高他們在社會中解決問題的技能。
國內相關研究大多采用了Kumpfer的心理彈性框架理論,研究結果證實通過訓練自我效能感、認知指導行為等可以使個體的心理彈性有所提高,并且具有一定的長期效果,肯定了團體心理輔導對心理彈性的影響[47]。楊艷抽取大學貧困生418名,隨機分成接受心理彈性訓練的實驗組和對照組,發現心理彈性訓練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48];王梓針對某中專一年級女生進行心理彈性訓練,運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得出心理彈性訓練有助于提高中職女生的心理彈性和其心理健康水平[49];瞿曉理選取13所高校91名在自殺意念自評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上得分較高的在校大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安慰劑組和對照組,進行了為期6周的心理彈性訓練,用于干預其自殺行為的產生,結果表明心理彈性訓練能有效提升訓練對象的心理韌性,從而降低其自殺意念或行為[50]。
3.2軍隊心理彈性訓練
軍隊心理彈性訓練的目的是通過傳授建立和增強心理彈性的方法及技能,使軍人能夠更好地處理逆境,抵御抑郁、焦慮,提高整體心理健康水平。2009年,美軍在原有的PRP訓練中推出了更適應部隊的心理彈性訓練(Master Resilience Training,MRT)。目前世界范圍內的軍隊中,系統實施心理彈性訓練的仍只有美軍,MRT訓練的效果也得到了不少實證研究的證明。MRT不僅意在成為訓練心理彈性技能的一個平臺,還可以訓練軍旅生涯的其他階段可能需要的心理彈性概念。
MRT共為期10天,特點是通過訓練士官掌握相應技能,再將所學原理教授給其他人,達到全員培訓的效果。課程分為3個階段:準備階段、保持階段、促進階段。準備階段共8天,主要教授PRP的技能。在準備階段,士官們需要參加大型、小型兩種團隊活動。大型團隊活動中,他們被引導學習關鍵項目的內容和元素;小型分組中,他們被要求應用和練習剛剛所學會的技能。每次分組討論都有1個訓練師和4個主持人來引導。士官的任務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和訓練強化他們對于心理彈性技能的知識和掌握能力。這些活動包括角色扮演,互相提問檢查以及個案分析。在小型分組中往往也有普通市民的參與,這樣軍民融合的分組討論對于士兵的學習很有幫助。準備階段最后3天重點在教授士官們怎樣把他們學到的技能傳授給其他的軍人。指揮官完成一系列的活動來加強他們的知識、勝任能力以及內涵。這些活動包括:角色扮演;核查問題;識別適當技能來教導怎樣處理特殊軍人事件。
課程的第9天,訓練進入保持階段,重點是教授如何在部隊特有的環境中強化已學習的心理彈性技能,并在其軍旅生涯得以應用,例如如何甄別個體的心理彈性是否遭受重大挑戰以及如何應用MRT教授的技能對個體進行幫助。
課程的10天是促進階段,介紹陸軍中心提升訓練的基礎。這部分呈現了運動心理學的關鍵技能,包括樹立自信,設定目標,注意力控制,能量管理以及形象化[51]。
2009年第一個正式的MRT課程結束后,士官被要求不記名評估這一課程。共171份有效反饋表明,各個項目的評價得分都達到了平均4.7~4.9的高分(滿分5分),尤其是“在軍旅生涯和個人生活學習該技能的價值”和“軍士和士兵都將得益于所學技能”兩個項目評價分最高。
現階段軍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普遍存在,也有不少相關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對于一支要求打勝仗的部隊而言,心理問題必須解決,而且唯有穩定堅韌的心理狀態才能真正支持一名軍人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因此,心理彈性以及相關心理彈性訓練對解決這一問題至關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軍建軍以來一直起著心理輔導類似的作用,并作為我軍的思想陣地的“傳家寶”沿用至今。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我軍心理輔導工作也成為了一個時代性的課題。如何在保留軍隊優良傳統的前提下,引入先進的積極心理學概念,將心理彈性以及心理彈性訓練融入我軍的日常訓練是一個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
[1]Gould M,Adler A,Zamorski M,et al.Do stigma and other perceived barriers to mental health care differ across Armed Forces?[J]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2010,103(4):148-156
[2]武輝,馮正直,宋新濤.中國青年軍人抑郁特點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09,11(6):433-436
[3]張理義,孔令明,梅貴森,等.中國軍人自殺意念的年代特征及其與心身健康的關系[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2,37(7):737-740
[4]Maguen S,Luxton D D,Skopp N A,et al.Killing in combat,mental health symptoms,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Iraq war veterans[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11,25(4):563-567
[5]任儀珊.淺析我國軍人婚姻制度的變遷與發展[J].軍事歷史研究,2009,14(4):138-141
[6]席居哲,桑標.心理彈性(resilience)研究綜述[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10(4):314-316
[7]于肖楠,張建新.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58-665
[8]Bartone P T,Hystad S W,Eid J,et al.Psychological hardiness and coping style as risk/resilience factors for alcohol abuse[J].Military Medicine,2012,177(5):517-524
[9]Reivich K,Shatte A.The resilience factor:7 essential skills for overcoming life's inevitable obstacles[M].Broadway Books,2002:51-53
[10]Masten A 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27-238
[11]Masten A S,Reed M J.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78-79
[12]Kumpfer K L.Factors an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M].Springer US,2002:179-224
[13]Ahern N R,Kiehl E M,Lou Sole M,et al.A review of instruments measuring resilience[J].Issues in Comprehensive Pediatric Nursing,2006,29(2):103-125
[14]Burns R,Anstey K.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Testing the invariance of a uni-dimensional resilience measure that is independen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0,48(5):527-531
[15]Friborg O,Hjemdal O,Rosenvinge J H,et al.A new rating scale for adult resilience:What are the central protective resources behind healthy adjust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ric Research,2003,12(2):65-76
[16]倪倩鈺,田俊.心理彈性量表信度和效度評價及應用[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10):1524-1527
[17]梁寶勇,程誠.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中國成年人心理彈性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2,10(4):269-277
[18]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8):902-912
[19]陳建文,黃希庭.中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理論構建及量表編制[J].心理科學,2004,27(1):182-184
[20]于肖楠,張建新.自我韌性量表與Connor-Davidson韌性量表的應用比較[J].心理科學,2007,30(5):1169-1171
[21]陳露露.婦科癌癥患者創傷后應激障礙、心理健康與心理彈性、人格和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12
[22]席居哲.基于社會認知的兒童心理彈性研究啊[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23]Souri H,Hasanirad T.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optimism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students of medicine[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30:1541-1544
[24]Loprinzi C E,Prasad K,Schroeder D R,et al.Stress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e Training(SMART)program to decrease stress and enhance resilience among breast cancer survivors:A pilo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Clinical Breast Cancer,2011,11(6):364-368
[25]郝唯學,張煜,魯壯.外軍關于軍人心理工作情況簡介[J].空軍政治學院學報,1999,5(2):76-78
[26]Hoge C W,Castro C A,Messer S C,et al.Combat duty in Iraq and Afghanistan,mental health problems,and barriers to care[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4,351(1):13-22
[27]Gray G C,Kaiser K S,Hawksworth A W,et al.Increased postwar symptoms and psychological morbidity among US Navy Gulf War veteran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1999,60(5):758-766
[28]房中賢,張成富.西方國家軍隊政治工作透析[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23-24
[29]馮正直,戴琴.中國軍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元分析[J].心理學報,2008,40(3):358-367
[30]楊國愉,馮正直,王平,等.不同心理素質訓練方式對軍人心理健康與個性的影響[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5,23(6):413-416
[31]趙靜波,解亞寧.高原軍人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6,24(1):64-67
[32]衣新發,趙倩,蔡曙山.中國軍人心理健康狀況的橫斷歷史研究1990-2007[J].心理學報,2012,44(2):226-236
[33]Block J,Kremen A M.IQ and ego-resiliency: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2):349-361
[34]Fredrickson B L.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M].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iological Sciences,2004:1367-1378
[35]Reivich K J,Seligman M E,McBride S.Master resilience training in the US Arm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11,66(1):25-34
[36]Bryan C J,Morrow C E.Circumventing mental health stigma by embracing the warrior culture: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defender's edge program[J].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2011,42(1):16-23
[37]Pietrzak R H,Johnson D C,Goldstein M B,et al.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tdeployment social support protect against traumatic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oldiers returning from operations enduring freedom and Iraqi freedom[J].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9,26(8):745-751
[38]繆毅.新兵心理彈性與集訓期心理應激和應激后成長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12
[39]左昕.心理彈性訓練對水面艦艇軍人心理彈性、應激、心理健康與作業疲勞的影響及機制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12
[40]左昕,李敏,彭李,等.心理彈性訓練對水面艦艇軍人作業疲勞心理應激和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10):923-925
[41]Steinhardt M,Dolbier C.Evaluation of a resilience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coping strategies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nd decrease symptomatology[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08,56(4):445-453
[42]徐美榮,魏曉輝,吳甘霖,等.心理彈性訓練對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8):896-898
[43]Henderson N,Milstein M M.Resiliency in schools:Making it happen for students and educators[M].Corwin Press,2003:45-48
[44]Peng L,Li M,Zuo X,et al.Application of the Pennsylvania resilience training program on medical studen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4,61:47-51
[45]Ellis A.The biological basis of human irrationality[J].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1976,32(2):145-168
[46]James G,Courtney W.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Canadian military personnel returning from overseas deploymen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13,18(3):327-337
[47]張佳佳.軍校大學生心理彈性特點及心理彈性促進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11
[48]楊艷.心理彈性訓練對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2):295-297
[49]王梓.心理彈性團體訓練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25(10):98-100
[50]瞿曉理.“心理彈性訓練”干預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實驗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2(2):181-185
[51]彭李.不同心理彈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認知偏向特點及心理彈性訓練的影響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12
http://www.cjhp.com.cn/
Advances in Researches about the Effect of Resilience on Mental Health of Soldiers
Qu Weiguo,Zhong Honghao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0,China
R395.6
A
1005-1252(2016)10-1596-05
10.13342/j.cnki.cjhp.2016.10.042
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