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菊梅
足月高危兒顱腦損傷篩查中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測查法的價值探討
平菊梅
目的 分析探討足月高危兒顱腦損傷篩查中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測查法(NBNA)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112例足月高危兒,在出生后2~3 d、6~7 d、12~14 d、26~28 d對所有患兒進行NBNA基礎項目評分及加分項評分,在進入恢復期后,對所有患兒進行相應的視、聽、觸覺的早期干預。進入嬰兒期,應用Gesell測試法,對所有患兒進行適應性評分分析。結果 新生兒期,經過相應的早期干預后,出生后12~14 d、26~28 d NBNA評分≤35分患兒所占比例均低于出生后6~7 d(P<0.05);且缺氧缺血性腦病(HIE)的所占比例也明顯降低(P<0.05);隨訪至12個月時,與本組患兒出生3個月后適應性評分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以NBNA對合并顱腦損傷的足月高危兒進行早期篩查,并進行相應的早期干預,可有效減少腦損傷后遺癥的發生,具有非常良好的臨床實用價值。
行為神經測查法;足月高危兒;顱腦損傷;早期干預
高危兒指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危重疾病需要進行重點監護的新生兒。之所以需要對高危兒進行重點監護,原因在于相較于健康新生兒,其發生顱腦損傷的風險更高。有報告指出,以NBNA法對顱腦損傷高危兒進行篩查,并進行相應的早期干預對于足月高危兒顱腦損傷的發生具有良好的預防作用。為進一步分析探討NBNA基本項目評分與加分法在篩查顱腦損傷足月高危兒和早期干預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次研究納入112例患兒,進行了相應的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5年2月于本院收治的足月分娩的高危兒112例,所有患兒家長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其中男61例,女51例,68例患兒受胎兒因素影響,26例受母體因素影響,14例受臍帶因素影響,4例受胎盤因素影響。經初步診斷,112例患兒中,包括55例HIE患兒,30例輕度窒息患兒,10例重度窒息患兒,15例胎兒窘迫患兒,2例重癥肺炎患兒。
1.2 方法 本組納入的112例足月高危兒,在出生后經搶救治療進入恢復期,觀察患兒的診療過程和神經系統發育過程,并做好相應記錄工作,之后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早期干預,具體包括對患兒視、聽、觸覺方面的積極有效刺激;護理干預前期,主要工作由護士負責,患兒家長全程參與,待患兒家長完全掌握相應的護理干預方法后,則由患兒家長負責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每隔1周進行1次復查;進入嬰兒期,正常者每3個月進行隨訪干預1次,異常者則每個月進行隨訪干預1次。新生兒期以NBNA法對患兒進行檢測,嬰兒期以Gesell測試法對患兒進行監測。
1.3 預后指標及判定標準 NBNA:出生后6~7 d,若評分≤35分,則判定為輕度異常;出生后12~14 d,若評分≤35分,則判定為重度異常。Gesell測試法:該測試法包括適應性、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以及個人社交,其中,適應性行為屬于關鍵項,若患兒發育商(DG)≤85分,則判定為異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干預后,新生兒期評分結果分析 新生兒期,出生后6~7 d,NBNA評分≤35分的患兒有49例(43.8%),發生窒息后,出現HIE患兒47例(42.0%);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早期干預后,出生后12~14 d,NBNA評分≤35分的患兒有30例 (26.8%),其中有HIE患兒24例(21.4%);出生后26~28 d,NBNA評分≤35分的患兒有8例(7.1%),其中有HIE患兒5例(4.5%)。出生后12~14 d、26~28 d NBNA評分≤35分患兒所占比例均低于出生后6~7 d(P<0.05);且HIE的所占比例也明顯降低(P<0.05)。
2.2 護理干預后,嬰兒期評分進展結果分析 112例高危兒中,出生后3個月,Gesell測試法適應性評分≤85分者共有44例(39.3%)。在經過相應的指導干預后,至12個月時,適應性評分≤85分者共6例(5.4%),與出生后3個月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7.179,P<0.05)。
當前,圍生醫學穩步發展,并建立了相應的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患有危重疾病的患兒成活率也在逐步上升,但新生兒期高危因素的存在,可誘發HIE,導致嬰兒出現大腦功能障礙[1]。對此,醫院加強了相應的分娩監測,并實施了相應的早期干預。
新生兒的身心發育,屬于一種動態發展過程,在出生后0~6個月內,胎兒腦組織正處于迅速發育階段,相應腦損傷也處在初級階段。這時期,胎兒腦可塑性強,因此在對高危兒進行早期干預時,需對高危兒的情況進行客觀的評估[2]。研究表明,新生兒在面對外界刺激時,感受力強,且具備學習記憶和適應環境的能力,這也是對高危兒進行早期干預的有力依據[3]。
由上述結果可知,112例高危兒在經過NBNA評分和相應的早期干預后,NBNA評分≤35分的高危兒逐步減少,尤其是HIE患兒,所占比例由起初的42.0%,降低至21.4%,最終降低至4.4%,可見NBNA評分和早期干預可有效減少新生兒期高危兒發生HIE。進入嬰兒期,護理干預措施的持續進行,適應性評分≤85分患兒所占比例也明顯降低,表明早期干預措施的實施,也是降低嬰兒期腦性傷殘的重要措施。
綜上所述,以NBNA評分對足月高危兒進行重點監測和保護,并進行相應的早期干預,可有效促進高危兒腦損傷保健水平的提高,減少HIE的發生。NBNA在合并顱腦損傷高危兒的篩查上,具有非常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1]喻勝衛,傅煒鋼.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測查法對足月高危兒顱腦損傷的篩查價值.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5,35(5):445-446.
[2]唐瓊,陳平洋.出生情況良好高危兒早期神經系統發育研究.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18):2539-2540.
[3]賴翠婷,麥桂霞,葉優珊,等.早期干預對圍生期高危兒預后的臨床觀察.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6):159-16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1.073
2016-03-14]
450100 河南滎陽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