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艷
美多巴單用及與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合用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林秀艷
目的研究對帕金森患者使用美多巴以及美多巴聯合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治療的效果。方法90例帕金森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45例。參照組患者使用美多巴進行治療,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合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帕金森綜合評分量表(UPDRS)評分為(8.02±4.3)分,參照組為(16.89±4.6)分,實驗組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在治療帕金森病中聯合使用美多巴及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治療的效果明顯,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美多巴;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帕金森;效果
帕金森也可稱之為PD,為神經內科的常見病癥,是由于中腦的最大細胞核團變性死亡,引起紋狀體多巴胺的含量減少。目前關于帕金森的發病機制仍無相關定論,但家庭遺傳、環境、年齡等因素都可能參與了最大細胞核團變性死亡的過程。另外,帕金森的臨床病癥初期較為隱匿,多出現身體側肢僵硬、記憶力變緩等現象,且帕金森病癥多發于60歲左右的中老年群體,所以,對帕金森疾病治療過程中,首先應進行藥物治療。經過相關研究表明[1],帕金森病不僅可以使用美多巴藥物治療,聯合使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的效果會十分顯著,這對于疾病的研究和治療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選取9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美多巴單用及與多巴胺受體刺激劑聯合用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效果。現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7月所收治的帕金森患者共9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5例。參照組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最大89歲,最小51歲,平均年齡(59.5±10.4)歲;實驗組中男32例,女13例,年齡最大88歲,最小50歲,平均年齡(65.3±6.1)歲。另外,所有患者均經過常規檢查,確診為帕金森,且未患有其他影響本次研究的疾病;關于本次研究分組的相關內容,患者及家屬均知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使用美多巴進行治療,具體方法為:每日于早晚飯后服用美多巴(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30198),初始劑量為62.5mg,而后對患者病情進行密切關注,當患者病情逐漸穩定,可增加藥量至250mg,3次/d,以84 d為1個療程[2];實驗組在參照組患者治療基礎之上合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按照劑量滴定法治療84 d,其中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的藥量為(7.3±1.5)mg/d。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應用UPDRS對患者的癥狀進行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前日常行為活動評分為(17.56±4.7)分,治療后(8.02±4.3)分;參照組治療前為(17.45±4.9)分,治療后為(16.89±4.6)分。治療前兩組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后的治療評分明顯優于參照組(t=9.45,P<0.05)。
帕金森病屬于臨床中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患病年齡多在60歲左右,40歲以下發生的帕金森病為青年帕金森病,比較少見。在我國,65歲以上老人發生帕金森病的幾率約為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屬于散發病例,具有家族史的帕金森病患者<10%。帕金森病的病理原因主要是由于人體中腦最大的細胞核團(中腦黑質)發生變性死亡,以此導致多巴胺量不斷變少,引起帕金森病癥的發生。目前,關于中腦黑質為何發生變性死亡的原因沒有明確定論,但環境變化、年齡增長、家族遺傳都有可能參與了中腦黑質變性的過程。帕金森的病癥較為隱匿,首先患者會出現身體麻木、僵直、行走變緩等現象,并且患者會突然出現手抖、身體側肢僵緩以及身體不平衡等多種臨床反應。
對帕金森進行治療時,首先采用的則是藥物治療,美多巴即左旋多巴的復合劑,美多巴是當今臨床中治療帕金森疾病的常用藥物,同時,美多巴適用于癥狀性帕金森綜合征,但是,并不包括藥物所導致的帕金森綜合征。在早期治療過程中,它能夠有效改善腦內Dopamine的缺乏[3],在使用美多巴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和實際情況來確定美多巴最適宜的日用量。并且,長期服用將會出現多種并發癥。多巴胺受體激動劑與美多巴聯合使用,則能夠有效避免這一情況,多巴胺受體激動劑不僅可以調節患者神經系統不良反應,還能夠抑制帕金森疾病的進一步惡化。
本院此次對2014年3月~2015年7月前來就診的90例帕金森患者進行治療,并將其平均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分別予以美多巴及美多巴聯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進行治療。治療后,對患者的日常行為活動能力進行評分,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治療后評分為(8.02±4.3)分,參照組治療后為(16.89±4.6)分,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結果表明,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均有所改善,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效果更加顯著。在使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時,采用的是劑量滴定法,根據每例患者的病情、治療時間等進行個體化藥物治療,不僅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還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綜上所述,在治療帕金森病中聯合使用美多巴及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治療的效果明顯,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1]鄒端.用美多巴聯合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治療帕金森病的療效探析.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8):174-175.
[2]郭笑天.美多巴單用及聯合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治療帕金森病的療效比較.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7):169-170.
[3]吳惠子.抗帕金森病藥物左旋多巴誘導的運動并發癥以及普拉克索藥代動力學的遺傳藥理學研究.中南大學,201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090
2015-12-04]
116000 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