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令山 劉志華 李偉峰
淺議臨床如何應用有毒中藥
姬令山 劉志華 李偉峰
采用文獻列舉、教科書中應用、結合相關經驗尋找查證有毒中藥的物質基礎及臨床應用,探索分析有毒中藥在臨床如何應用。發現有毒中藥是含有毒化學成份的物質基礎,產生相應的臨床表現。但規范、合理、個體化應用,確能為臨床服務,提高療效。提示藥物自身的毒是客觀的,關鍵在如何應用。
有毒中藥;避免毒害;合理用藥
中藥有其適應證和禁忌證,在運用前必須進行辨證分析,依據證候所屬確定治則治法。結合中藥的性能之偏來糾正機體之“偏”,從而發揮中藥的治療作用[1]。隨著人類保健意識的增強和對藥品安全性認識的提高,有關對有毒中藥的認識及對其安全性的再評價是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的問題。
本文所述中藥之毒是指對中藥不良反應的概括。現代中醫學理論認為毒害是中藥對機體所產生的嚴重不良影響及損害,是用以反映中藥安全性的一種性能指標。有毒中藥大多含有一定的有毒化學成份。毒性物質大體可分為有機和無機兩類毒性物質。①有機類毒性物質:主要分為以下幾類。a.生物堿類,如含烏頭堿的川烏、草烏、附子等。b.糖苷類,如含強心苷的蟾酥等。c.二萜類,如含雷公藤二萜的雷公藤等。d.毒蛋白類,如含植物毒蛋白的巴豆;含動物毒蛋白的全蝎、蜈蚣、金錢白花蛇等。e.其他有機類毒性物質,如含馬兜鈴酸的關木通、廣防己等。②無機類毒性物質:主要指重金屬。重金屬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含重金屬的礦物類中藥,包括含砷類中藥、含汞類中藥、含鉛類中藥等;另外一方面是在藥材種植過程中,由于環境污染等因素而導致的重金屬殘留[2]。
中藥毒性的表現可分以下幾種:①神經系統的毒性反應表現為口唇麻木或全身麻木,如馬錢子。②心血管系統的毒性反應表現為心悸、胸悶等,如蟾酥。③呼吸系統的毒性反應表現為呼吸困難等,如全蝎。④消化系統的毒性反應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如巴豆[3]。有毒中藥的毒害是客觀存在的,如應用不當,會出現毒性反應,對人的組織器官、功能結構產生損害,甚或引起死亡。了解這些有毒化學成份是正確認識和使用中藥的前提。
但當患者體質、病證、藥物使用是否規范等諸多因素摻雜一起來描述中藥的毒害作用時,所出現的不良反應是否是藥物本身的毒所致,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4]。這說明不是所有的有毒中藥,作用于機體時一定出現毒性反應,對機體造成傷害。關鍵點之一在于如何應用,在此過程中,科學評價中藥毒性尤為重要。
中藥應用是一個以偏糾偏的過程,只有正視藥物藥性,合理應用,方能達到治病的目的。中藥首先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辨證、辨病、辨體質,按理、法、方、藥的統一,君、臣、佐、使的合理配伍,結合醫師的經驗和現代中藥藥理的研究結果應用中藥,這樣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中藥的毒害發生。另外有毒中藥的藥性峻猛強烈,力挽沉病,運用得當,每獲奇效。在“王新志教授運用烏頭治療中風的經驗”文章中提出:不能見面部潮紅就棄溫熱藥而不用,謹記有是證,用是藥。方中制川烏、制草烏既可引火歸原而療面部潮紅,溫攝下焦以司小便,又能溫通血脈使補氣活血化痰藥物更好地發揮活血祛瘀、化痰通絡的效果[5]。而目前在西醫院有些臨床醫師見腦血管病急性期昏迷就口服或鼻飼安宮牛黃丸,如果患者是陰閉或脫證就會加重病情,因為此丸僅適用于中風中臟腑陽閉實證[6]。
有些中藥的有毒物質可分為兩種情況:①有毒成份為非有效成份,將其去掉可以防止中毒。附子、天南星生用內服易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毒性。②有毒成份是有效成份,降低有毒物質的含量以減少毒性。如服用大劑量的馬錢子會出現全身震顫,減少用量則不會。所以,有毒中藥用之得當可以防治疾病,用之不當則會毒害身體甚至危及生命[7-9]。
藥與毒是對立統一的。藥效物質基礎和毒性物質基礎的角色可以發生轉換。朱砂含有硫化汞,具有明確的鎮心安神作用,單次使用朱砂毒性不強,多次使用應注意其累積肝、腎損害,所以肝腎功能異常者慎服[10,11]。有毒中藥使用后,是否對機體造成損害,出現毒性反應,與機體的狀態和臨床是否合理應用相關。
總之,中醫對有毒中藥的認識是相對的,它對某些機體有毒害,而對另一些機體可能就沒有毒害,不僅如此,有毒中藥的毒害也可以減輕或改變,如通過炮制、調劑、配伍、劑量、品種變換等方法而得以改變。只有熟悉中藥的毒性,辨證用藥,嚴謹配伍,規范炮制,掌握用藥劑量才能充分發揮中藥的臨床療效,以達到安全用藥、合理用藥之目的。在臨床實踐中,應樹立科學的中藥毒性觀念,既不能畏其毒性避而不用,也不可忽略其毒性盲目應用。應保證有毒中藥應用的科學性、安全性和個體化,方可發揮有毒中藥的功效。
[1]陳勇毅.中藥毒性的研究思路探析.中醫雜志,2009,50(1): 250-251.
[2]彭成.中藥毒理學新論.中藥與臨床,2014,5(1):1.
[3]利順欣,王世勛.試論中藥之毒.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3,5(2): 163.
[4]劉鵬,張成博.中藥“毒”的內涵解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5,21(7):787-788.
[5]王新志,朱盼龍.王新志教授運用烏頭治療中風的經驗.中醫臨床研究,2012,4(23):96-97.
[6]姬令山,黃燕.臨床運用中藥治療腦血管病常見問題及對策.中醫研究,2014,27(8):1-2.
[7]鄧家剛,范麗麗.從對附子的爭議來探討有毒中藥毒性問題.河南中醫,2010,30(9):925-926.
[8]吳皓,鐘凌云.天南星科有毒中藥刺激性作用比較研究.中國中藥雜志,2008,33(4):380-384.
[9]唐迎雪.論有毒中藥的配伍.中國中藥雜志,1996,23(7):438-441.
[10]嚴亨波,肖新月,馬雙成,等.大戟科5種有毒中藥材的活性成分及質量標準研究進展.中國藥師,2007,10(6):544-547.
[11]汪星,孫衛,張鐵軍.烏頭類有毒中藥配伍減毒增效的研究進展.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8):327-33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203
2015-12-18]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項目編號:2011CB505300)
450002 河南省中醫院(姬令山 劉志華);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李偉峰)
劉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