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丹江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學分析
佟丹江
目的分析總結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臨床特征。方法對136例DLBCL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52.21%患者為Ⅲ~Ⅳ期;34.56%患者有B癥狀;ECOG評分2~4分者占27.21%;IPI中高危者(3~5分)占27.94%;脾腫大者14例,乙型肝炎(乙肝)病史22例,肝腫大者5例。結外起病占44.12%。以淋巴結腫大為首發癥狀的占42.65%。結外器官受累占63.97%,其中胃腸道受累占29.41%。72例患者有貧血,多數患者血小板、白細胞、淋巴細胞均有所降低。結論DLBCL以中年男性多見,發病年齡多為中老年人,患者的消化系統容易受累,血液指標多有改變,肝腎功能常降低。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流行病學
DLBCL是一組高度異質性和侵襲性腫瘤,在全部非霍奇金B細胞淋巴瘤中占有較大比重,根據基因的表達譜,可分為活化B細胞樣亞型和生發中心B細胞群。DLBCL在中老年人中常見,化療有助于患者的長期生存,但仍有部分患者因病情進展而死亡。如何進一步評價DLBCL患者的預后和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是目前學者研究的熱點[1-4]。本院收治DLBCL患者136例,現將該病的診治特點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自2005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DLBCL患者136例,所有患者均經病理檢查確診,全部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2001年關于淋巴瘤的診斷標準。
1.2臨床觀察指標 性別、Ann Arbor分期、年齡、B癥狀、民族、ECOG評分、IPI、白蛋白(ALB)、球蛋白(GLB)、α-羥基丁酸脫氫酶(HBDH)、乳酸脫氫酶(LDH)、GCN型。
2.1臨床特征 136例患者中男98例,女38例,全部患者均為漢族,平均年齡47.2歲,發病高峰年齡41~68歲。52.21%為Ⅲ~Ⅳ期;34.56%患者有B癥狀;ECOG評分2~4分者占27.21%;IPI中高危者(3~5分)占27.94%;脾腫大者14例,肝腫大者5例,乙肝病史22例。以淋巴結腫大為首發癥狀的達42.65%,其次為胃腸道發病占29.41%。結外起病達44.12%。結外器官受累占63.97%,其中胃腸道受累占29.41%,咽韋氏環占10.29%。
2.2實驗室檢查結果 全血細胞計數: 72例患者有貧血,中位血紅蛋白(HGB)104 (53~117)g/L;白細胞降低32例,中位12.1(10.11~41.31)×109/L;血小板降低30例,中位1.44(0.4~3.78)×109/L;淋巴細胞降低74例,中位0.62(0.03~0.94)×109/L。生化檢查: ALB降低52例,中位31.4(16.1~33.3)g/L;GLB升高23例,中位36.1(34.6~82.8)g/L;LDH升高81例,中位374(233~4856)IU/L;HBDH升高66例,中位322(178~4912)IU/L。
2.3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查結果 Bcl-6陽性率84.56%,CD10陽性率15.44%,IgH基因重排陽性率73.53%,Bcl-2陽性率56.62%,CD5陽性率22.79%,MUM1陽性率75.00%。
DLBCL可發生于淋巴結外或結內,發生結外的可分布于結腸、軟腭、胃、睪丸、脾臟等,發生于結內的主要集中于頸部淋巴結。DLBCL可發生在全身各處,這與體內的免疫系統發生免疫效應相關。人體主要有三級免疫器官,初級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以及胸腺,次級免疫器官包括脾臟、消化道、淋巴結和呼吸道等其他淋巴組織。三級免疫器官分布于全身各處,這些部位均可發生淋巴瘤。歐美淋巴造血組織腫瘤分型首次提出DLBCL,其可以發生于任何年齡,異質性高,以中老年人多見,特別是男性。本文中發病高峰年齡段為41~68歲,均為漢族人群。本組中IPI中高危者占27.94%;以淋巴結腫大為首發癥狀的占42.65%,結外器官受累患者占63.97%,與李蔚冰等[5]的報道相似。本研究表明老年患者體質和營養狀況差,要慎重選擇治療方案。ALBL中約有1/5為B細胞起源,其診斷必須為免疫組織化學和組織病理形態學的結合。富于B細胞和T細胞淋巴瘤的診斷也需要免疫組織化學和組織形態共同確診,形態學特點是腫瘤細胞少,而組織細胞和反應性的T細胞數量多,而診斷需經免疫標記證實腫瘤細胞表達B細胞標記。 DLBCL在遺傳學、形態學和臨床表現上均有特異性。血管作為腫瘤間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腫瘤細胞有相互作用,腫瘤細胞可促進血管的生成,血管內皮細胞也可以分泌多種細胞因子而促進腫瘤細胞的快速增殖和惡性轉化,因此表明腫瘤的病理和血管生成可能相關[6]。關于Bcl-6在DLBCL中的表達,當初的研究目的是檢測Bcl-6蛋白表達和基因重排之間有無相關性,因約有33%~45%的患者中無Bcl-6基因重排,有學者研究認為存在Bcl-6基因重排的患者預后好。
IPI評分是當前評估侵襲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預后的良好指標,麻亮亮等[7]研究表明,IPI可很好的區分中、低危組和中、高危組患者的生存期,但中高危和中低危以及高危組間的生存期無統計學差異,且ECOG評分、年齡、B組癥狀、LDH水平、結外器官受累數量均是DLBCL預后的影響因素。文箐箐等[8]的研究發現,LDH升高、Ⅲ~Ⅳ期、IPI 3~5分和年齡>60歲死亡的危險度高。有學者對118例患者的治療表明,以CHOP方案為主的治療標準策略對這類患者療效好,IPI高中危組的5年生存率為20.2%,高危組僅為9.2%,中位生存期為15個月,說明常規治療對此部分患者效果不佳,應采取新的治療措施。當前,因標準化療和免疫療法的聯合應用,許多DLBCL患者的治療效果得到了顯著改善,但很多ABC和非GCB亞型患者療效差。
[1]羅東蘭,劉艷輝,莊恒國,等.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500例構成比及免疫表型分析.中華病理學雜志,2011,40(4):235-239.
[2]曾麗平,文亦磊,馬韻,等.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中華病理學雜志,2011,40(6):377-381.
[3]林莉,閔敏,畢成峰,等.原發胃腸道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免疫分型及其與預后的關系.中華病理學雜志,2011,40(4): 220-226.
[4]張宏偉,陳振文,王晉芬,等.CD138在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免疫分型構建及預后評估中的意義.中華腫瘤雜志,2011,33(2):115-120.
[5]李蔚冰,林英城,林雯,等.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125例臨床病理分析.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18(11):877-881.
[6]陳曦,季天海,楊勁松,等.咽喉部惡性黑色素瘤微血管密度與預后關系的探討.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1,36(1):44-46.
[7]麻亮亮,袁進,向兵,等.236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臨床特點及預后因素分析.中華血液學雜志,2012,33(9):768-770.
[8]文箐箐,劉志彬,徐娟,等.681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中華血液學雜志,2012,33(12):1004-100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8.032
2016-01-13]
110016 遼寧沈陽軍區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