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長期中心靜脈導管與動靜脈內瘺在血液透析應用中的對比分析
楊雪梅
目的研究分析長期中心靜脈導管與動靜脈內瘺在血液透析中應用的臨床效果。方法60例血液透析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參照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予以動靜脈內瘺的方法,參照組患者予以長期中心靜脈導管的方法,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結果兩組患者的血液透析效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觀察組患者的血管通路并發癥使用障礙率(0.14%)明顯低于參照組患者(1.1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療,長期中心靜脈導管以及動靜脈內瘺兩種方式的臨床治療效果相近,但動靜脈內瘺方式能夠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較大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長期中心靜脈導管;動靜脈內瘺;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是一種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腎臟替代治療的方式,血液透析通過對人體內血液進行引流,使其到達人體外,通過有無數根空心纖維所組成的透析器里,透析液和血液在空心纖維內外,通過對流和彌散實施物質交換,透析液中含機體濃度相似電解質溶液,進而將體內代謝廢物有效清除,維持酸堿平衡和電解質平衡,將體內多余水分清除,并且將通過凈化的血液回輸到人體中。根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1],近年來我國血液透析患者越來越多,患病率逐年上升。本次實驗選取60例血液透析患者,將其分成兩組,并且予以不同的方法治療,現將實驗數據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參照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為(51.5±6.3)歲;參照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為(48.3±6.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等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參照組 對參照組予以長期中心靜脈導管的方法。由專業的手術人員對患者進行置管操作,通常情況下該操作位于患者的右頸內靜脈。在此基礎上醫護人員還要建立相應的皮下隧道,這一隧道多為弧形,主要位于患者的右頸間處,并且該弧形隧道的出口為患者的右鎖骨處。醫護人員將導管置放于皮下隧道內,該位置距離隧道出口約2.5 cm左右,通常情況下患者的置管時間最少1年,最長為5年[2]。置管之后,醫護人員每次對患者進行血液透析都需要運用2 ml的肝素鈉,同時還有2 ml的生理鹽水予以封管操作。
1.2.2觀察組 對觀察組患者予以動靜脈內瘺的方法。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標準的手術操作,患者手術之后的1個月,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動靜脈內瘺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的方法應用最短時間為1年,最長時間為9年。對患者進行動靜脈內瘺方法多用W-T2008-B型號的威生力血液透析機,同時還應用比較重要的聚砜膜透析器,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患者運用相應的碳酸氫鹽透析液,并且要求血液透析操作的過程中流血量為250 ml/min,同時透析液流速調至于常規的500 ml/min,患者進行動靜脈內瘺血液透析規定≤12 h/周。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血液透析效果及血管通路并發癥使用障礙進行統計對比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血液透析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Kt/V值為(1.52±0.11),尿素下降率為(73.8±6.24)%,參照組患者的Kt/V值為(1.50±0.13),尿素下降率為(73.5±8.01)%,兩組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血管通路并發癥使用障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管通路的障礙例數為5例,總工作日為34726 d,平均工作日為776 d,血管通路的使用障礙率為0.14%;參照組患者血管通路的障礙例數為13例,總工作日為11089 d,平均工作日為308 d,血管通路的使用障礙率為1.1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障礙率=障礙例數/1000工作日)
伴隨著當前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冠心病、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不斷提升,終末期腎病需維持透析的患者越來越多。高血壓以及糖尿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血液透析,在整個血液透析治療過程的中心環節即為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對血管通路的建立在臨床上多應用: ①長期中心靜脈導管,②動靜脈內瘺。通過不斷臨床實驗研究,動靜脈內瘺的方法具有較多優點,其更為安全,在治療的過程中能夠保證患者的穩定血流量,同時最大程度的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中心靜脈導管和動靜脈內瘺是臨床中常用的血管通路,由于動靜脈內瘺具有使用時間長、血流量穩定、安全、感染機會少等優勢,因此,臨床中多將動靜脈內瘺作為血液透析的首選血管通路。但是,內瘺手術后不能立刻使用,并且會受到血管條件所產生的影響,并且對患者心臟負荷進行加重,存在穿刺疼痛。
本次實驗選取60例血液透析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平均分成觀察組和參照組,對觀察組患者予以動靜脈內瘺的方法,對參照組患者予以長期中心靜脈導管的方法。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液透析效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觀察組患者的血管通路并發癥使用障礙率(0.14%)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1.1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血液透析患者予以長期中心靜脈導管或者動靜脈內瘺的方法,其臨床治療效果相似,但是動靜脈內瘺的方法能夠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更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較大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馮愛橋,李濤,劉愛林,等.改良鋼絲引導法留置永久性頸內靜脈導管在1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臨床內科雜志,2012,29(1):59.
[2]胡兆雄.非抗生素封管技術在血液透析長期導管相關菌血癥防治中的研究進展.中國血液凈化,2014,13(1):31-3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8.066
2015-12-04]
115000 遼寧省營口市中心醫院腎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