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小學生在應試教育下學業壓力增大,學生在學習成績提高的同時出現了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不斷下降的不良發展趨勢。以小學生體育大課間健身活動為研究對象,通過實施十周的輪滑組合健身設計方案,結果發現輪滑運動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身體機能、奔跑能力、下肢肌肉力量、身體平衡水平,并縮短反應時間。在心理健康方面,加深了小學生對體育鍛煉健身價值的認知,并提高了體育運動的愉悅情緒體驗。
關鍵詞:小學大課間;輪滑運動;身心健康
一、引言
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直接關系著國家未來人才的質量。近年來,許多家長、學校和社會都把學生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標準,進而學校對學生體育鍛煉重視不夠,體育課、大課間等學生活動時間縮短,導致中小學生體質下降。為了提高體育大課間活動的健身和健心功效,根據小學生健身鍛煉要求設計科學合理的輪滑組合干預方案,經過十周的實驗結果發現,輪滑運動對于小學生身心健康多項指標起到明顯的改善作用,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為小學大課間體育活動提供新的健身路徑和理論參考。
二、實驗方法
1.實驗對象
本研究以某小學3~5年級2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干預組和對照組各100名,每組男女各50名。
2.實驗設計
在小學大課間實施輪滑組合干預方案中,共進行十周的實驗,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活動內容為輪滑靜態動作模仿、輪滑障礙繞樁、輪滑分組接力和輪滑單腳支撐滑行。
3.評價指標
評價小學生體質健康指標包括:手握力、引體向上(男)、1分鐘仰臥起坐(女)、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50米×8往返跑、閉眼單腳站立、簡單反應時、身高體重比、皮脂厚度、肺活量和臺階試驗,全部測試儀器均采用全國中小學生體質監測標準測試器材;評價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選用“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心理效益評價問卷”進行測量,問卷施測過程由專業心理學教師進行指導,并統計實驗結果,測試結果真實可靠。
4.數據處理
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體質健康與心理健康實驗數據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協方差分析。
三、研究結果
1.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對比分析
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小學生的體質健康指標進行協方差分析發現,小學生在身體機能、下肢和腰部肌肉力量、奔跑能力、平衡與反應能力方面得到明顯提高。原因在于輪滑運動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項目,它能促進心腦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機能的改善,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尤其是在學生維持人體平衡、重心左右轉移及側蹬和收腿過程中,能夠增強臂、腿、腰、腹等各處肌肉的力量,并加強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對人體軀干的固定作用及對維持人體動態平衡的細微調節能力。通過輪滑多種活動形式的組合,使學生在多人互動的集體游戲中,發揮自己的最佳體能來完成活動中所規定的任務,這樣在學生積極興奮的身體運動中增強了活動的運動量。
2.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對比分析
通過十周的實驗組輪滑組合大課間干預方案的實施,結果發現小學生對于運動中積極樂觀的心態和輕松、自由、流暢的體驗感受等心理指標方面得到明顯提高。原因在于輪滑組合運動健身干預方案主要是以發展小學生運動技巧能力、集體合作互助、快樂激情體驗為主,因而小學生在參與實驗組大課間活動后,提升了身體運動控制能力和運動的自我感受能力,同時在完成復雜動作的過程中,增強了運動中的快樂體驗,并提高了完成較難任務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3.男女生身心健康水平發展分析
通過對比男生和女生體質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發現,小學男生在身體機能、力量素質、柔韌素質、運動能力、平衡能力和反應速度方面提高效果非常明顯,在自我身體價值感方面有積極改善;小學女生在身體機能、柔韌素質、平衡知覺和反應速度得到顯著提高;在主觀運動感受、運動健身價值及應對困難運動情境能力均有明顯提高。對比男女生身心健康水平發現,輪滑運動對于男女生體質健康和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響,體現出較為明顯的性別差異。
四、結論與建議
1.輪滑組合運動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身體機能,對于柔韌素質、平衡知覺、反應速度及下肢和腰部力量具有促進作用。在心理健康方面,能夠提高小學生對于運動中積極樂觀的心態和輕松自由的流暢體驗,并提高對自身運動能力的自信心。
2.在小學大課間開展輪滑組合運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但要根據不同年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控制運動期間小學生的心率與運動量,并適度增加運動強度與運動難度,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3.男女生在身體發育和心智成熟方面存在性別差異,在大課間活動中要區別對待,并注意保護好小學女生的自尊心。
參考文獻:
[1]陶萍,支二林,張文才,等.運動健身干預方案促進中小學生身心素質提升的實驗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2(05):116-126.
[2]陳婧.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心理效益評價問卷的編制[D].天津體育學院,2013.
[3]張文才.對吉林省高水平輪滑運動員心理疲勞的調查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1(06):66-67.
[4]于立強,王煥.論輪滑運動對促進全民健身的作用[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1(05):11-12.
注: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609號。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