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琴
回顧從前的課堂,學生就像帶著枷鎖的囚犯,雖然解放了他們的耳朵,卻堵住了他們的嘴巴,捆住了他們的雙手,教師似威嚴的教官,短短的40分鐘扮演相同的角色,還是意猶未盡,而對于學生卻是那般漫長。葉瀾教授曾說過:“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闭n堂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陣地,它是人們交往活動中更特殊、更重要的一種。因此,交流互動可以看作是課堂教學的本質,每個參與課堂的人都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每個人都應具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飛揚的個性。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會促使學生真正樂學、善學、會學。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走下去”“蹲下來”與學生真情交流互動,不再唱獨角戲。
一、解放學生,創設互動交流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人的交流總是需要一定的環境,想要交心,真誠不可缺,回顧傳統的課堂,面對幾十個學生,我們要求他們端坐于桌前,雙手或背后或輕放于桌上,連角度都做了要求,發言要舉手,沒得到允許不準講話,正是這些刻板、拘謹的課堂行為規范,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壓抑和束縛感,也因此造就了不平等的師生關系,課堂交流互動無法進行;面對此情此景,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以平等的心態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索取知識、獲取能力。所以創設平等、和諧、愉悅的課堂環境是我們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前提,怎樣才能擁有這樣一個環境呢?首先我們應該走近學生,以平等的姿態做他們值得信任的朋友,消除學生的心理重壓,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敢問、敢辯、敢寫,使他們在無拘束、無壓力的課堂上自由地學習,使他們的五官、思想都得到真正的解放。如,在學習《景陽岡》一課時,作者對于武松打虎的動作描寫相當精彩,我們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或是在小組中去領悟,然后將武松的一系列動作讓學生真實再現,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最主要的是還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有了興趣才會閱讀,有了閱讀才有思想,有了思想才會交流,有了交流才會發生互動。其次,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激勵者、合作者和點撥者,即我們在課堂中既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又擔任著他們學習知識、確定目標、方法運用的指導者;既是課程教材的開發者,又是學生潛能的發掘者。我們通過平等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發表個人的見解,與他們分享自己的經歷,使師生關系更加和諧、融洽,使課堂環境更加寬松、民主,消除了他們對權威和失敗的畏懼心理,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做課堂的主人,大膽參與、積極思考、勇于交流,讓課堂精彩紛呈,迸發個性的火花。
二、發散思維,擴大互動交流空間
在傳統的課堂上,我們總是采取單調的問答式教學,整節課都被老師大量細碎的提問搞得暈頭轉向、筋疲力盡,忙著翻書、查閱教材,絞盡腦汁,唯恐不及,學生的個性思維得不到拓展,個性得不到張揚,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厭學情緒。如果教師在課前做預設時,能設計一些“大問題”(所謂“大問題”即粗線條式的問題),這種問題應該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發散性、可選擇性,語文教材有著豐富的內涵,答案并非只有一個,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進行思維,要鼓勵學生啟迪智慧,轉換角度、多方面地去探究,去追尋與眾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如,在教學《臨死前的嚴監生》這一片段時,只需板書交流一個問題:嚴監生之我見,我們就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角度入手,可以評價人物,可以談論作者的寫作特點,可以感情朗讀,可以談談自己對古典文學的見解等等,這樣的粗線條問題的設計給了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所取得的課堂效果不會輸于傳統課堂。所以課堂中對于問題的設計思路可以更寬一點,讓學生對解決問題做策略的選擇、材料的選擇、思路的選擇,而不僅僅是對某一具體操作方法的選擇;當教師把“大問題”和發散性問題拋擲給學生時,就如同給學生開辟了一個偌大的陌生領域,學生可以放開手腳,放飛思想,盡情將自己的所得與大家分享,交流互動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激發興趣,感受互動交流的愉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就是興趣對于求知的強大魅力。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課堂教學永恒的追求。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源于需要。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需要及需要的強烈程度,決定著興趣的有無及興趣的強弱程度。所以當學生在寬松愉悅的互動交流課堂中感受到了心情的愉悅、教師的鼓勵、同學的贊許,自信心得到極大提升之后就會主動對這樣的課堂產生興趣,對課堂的興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只要把握好激發興趣的時機,有機結合教學內容,做到適時、適地、適人、適度,讓學生在愉悅中啟智益性,就能讓課堂在愉悅中迸發知識和探索的火花,讓學生在情趣教學中變得樂學、愛學,最終讓他們在“有趣”中“有得”。
教學是一門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當我們靜下心來感受它的魅力時,更應該明白我們需要做點什么,思考—實踐—再思考,思考會讓我們睿智,實踐會讓我們困惑和喜悅,再思考也許就是貫通了。
參考文獻:
李仕沐.淺談新課程下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東方企業文化,2012(0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