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麗
《戰國策·齊策四》君子曰:“觸知足矣,歸真返璞,則終身不辱。”返璞歸真,指去掉外在的裝飾,恢復原來的質樸狀態。
新課標強調新世紀的高中語文課程面臨著新的要求,要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要使全體高中學生都獲得必須具有的語文素養,給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
一、語文課存在的誤區
1.語文課程有育人的功能,但不等同于政治課、思想課,它是通過一篇篇生動優美的篇章給人以美的享受、思想的啟迪。
2.語文課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課標此點要求不等同于學生隨意地解讀文本。公開課、展示課似乎沒有小組合作就不完整,幾乎都有一個討論交流的過程,難道所有的篇章都非得共同合作才能體會文中的情感和作者“對話”嗎?恐怕未必吧,設置此環節更多的是想和新課標的理念貼合,這節課學生參與度高,都“動”起來了,但實際效果就比學生自己思考探究好嗎,我看得打個問號。
3.信息技術手段引入課堂帶來了便利,擴展了信息容量,但它只應作為輔助手段,而不應成為主角,教師不能淪為多媒體的演示員。
二、語文課堂要返璞歸真
10年的一線教學讓我感到語文課應“去盡繁華見真淳”,回歸文本,講出“語文味”。語文教師要去掉那些華麗的裝飾,引領學生感悟語言的美,讓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生碰撞,形成共鳴。
1.重視語文學科特點。語文是感性的,最終落實到情感。它通過感性、想象化的方式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能力。而品讀是還原作者情感的一種方式,學生“讀”的能力要充分挖掘。《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講授的要求是對鑒賞詩歌作品有濃厚的興趣,樂于拓寬文學欣賞的眼界,豐富自己的內心感情世界,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現代的觀念和歷史發展的觀點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2.與文本對話。任何理解都應是基于文本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仍是哈姆雷特。體悟應重視文本,依托文本。
3.學生是主體。一堂課不能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不能只要帶著耳朵來就行,他們應參與進來,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要知道我們所做的最終是為了讓學生有自己解讀的能力,什么都包辦了,學生的能力怎么能鍛煉出來?
語文課要上得像語文課,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要依托于我們的文本,重視并用好它們,需要我們踐行。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