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威河南師范大學
從詞義演變看動詞“掛”新義的產生
卞威
河南師范大學
近些年,由動詞“掛”組成的“掛了”、“掛科”等流行語在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群體中被廣泛使用。文章從詞義演變的角度分析“掛”原有義項的發展及其新義的產生:由“懸掛義”、“放置義”到“終止義”再到“失敗義”。并結合一定的語言認知分析,深入認識該詞新義產生與流行的原因。
詞義演變;基本義;新義;掛了;掛科
“掛”原本是一個意義并不復雜的動詞,它和“貼”、“釘”等詞一樣,具有[+使附著]的語義特征。而如今,由“掛”組成的“掛了”、“掛科”等詞卻成為流行語。那么它是怎樣在原有意義的基礎上進行引申,產生新義的呢?目前,關于這類流行語的文章大多談的是構詞理據及折射的文化心理,如孫琴(2008)認為“掛科”是“掛了某科號”的縮略形式,姚小鵬(2010)指出“掛科”是通過“截搭”的方式產生的,原本是用“掛了紅燈的科目”來表達。郭小瑩(2014)雖然分析了“掛”的詞義發展,但對“掛”的新義分析得不夠深入。所以,我們需要從詞義演變的歷時角度對新義進行較為完整的分析。
《說文》中將“掛”的本義解釋為:“掛,畫也。”其表示區別、區分的意義最早見于《周易》,例如:
(1)分而為二以像兩,掛一以象三。(《易.系辭傳》)
(2)變更易常以掛功名。(《莊子.漁夫》)
對于例(1)中的“掛”,段玉裁注:“古本多作畫者,此等皆有分別畫出之意。”陸德明曰:“掛,別也。后人乃云懸掛,俗制掛字耳。”而例(2)中“掛”(“掛”的異體字)釋文為“別也?!庇纱丝梢?,“掛”的本義“分別”和基本義“懸掛”并不相同,但也有一定關聯,我們為了區分某個事物,往往將其放在與眾不同的位置,例如高高懸起,于是,引申出“懸掛,下垂”之義。先秦時期,“掛”就有了“懸掛”義,如:
(3)掛曲瓊些。(屈原《楚辭.招魂》)
兩漢以后,“懸掛”義更為常用,例如:
(4)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漢樂府《孔雀東南飛》)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除此之外,“掛”還產生了許多其他引申義。不僅表示“懸掛”這個動作,還表示附著、固定的狀態。例句如下:
(6)動百行,作萬事,嫉妒之人,隨而云起,枳棘鉤掛容體。(王充《論衡》)
(7)掛靡靡之游絲,雜霏霏之晨霧。(蕭綱《梅花賦》)
(8)于是令軍士掛孝發喪,詐言操死。(羅貫中《三國演義》)
(9)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
例(6)中,“掛”與“鉤”義相近,表示附著。進一步有了“蒙上,糊著”之義,如例(7)指空中蒙著“游絲”,表示一種狀態。而當衣物等附著在人的身上時,“掛”就有了“穿、戴”的意義,如例(8)中的“掛孝”。隨著詞義的虛化,“掛”又有了“擱置、懸而未決”的意義,如例(9),指把事情放在一邊不管?,F實客觀世界中的動作往往會映射到主觀內心世界中,而當“掛”這一動作反映人的心理活動時,就表示人內心的牽掛,如:
(10)他們身體平安,二妹不必掛念。(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張永言(2015)指出:“人的思維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發展都反映在語言里,反映在詞義的變化里。”隨著詞義的發展演變,“掛”的對象逐漸變得抽象,動作義逐步虛化。如“掛號”一詞,表示為了確定次序并便于查核而編號登記,或是表示為重要信件留作收據。這里的“掛”有了登記的意義。如:
(11)一個看門的小和尚把武杰擋住說:“如進里面看病必須掛號?!保ㄘ潐舻廊恕杜砉浮罚?/p>
(12)1993年,兩岸開始執行掛號函件查詢及補償協議。(《1994年報刊精選》)
語言反映新事物的手段是多樣的,除了創造新詞,還可以賦予舊詞以新的意義。近現代以來,隨著電話的發明和使用,動詞“掛”有了新的含義,由“使附著”的意義逐漸轉移到動作造成的結果上,如:
(13)曲絡繹爽快地說:“好,那你別掛電話?!保ɡ羁伞抖爬氂洝罚?/p>
(14)鄧大姐很擔心他的身體,多次掛電話詢問是否吃飯,是否睡覺。(《作家文摘》)
在例(13)中,“掛”表示將話筒放回電話機上,使電路斷開。我們關注的不是“使附著”,而是“使斷開”。在例(14)中,“掛”又能表示打電話。為什么“掛”既可表示打通,又可表示掛斷電話呢?這是由于對“掛”詞義的著眼點不同。一個關注的是“掛”的擱置義,整體上把“掛電話”當做一個終止的事件,另一個是“掛”的附著義,指通過電話連接通話的雙方,使彼此得以交流。
以上這些“掛”的動詞意義都被《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收錄。通過整理分析,我們發現在詞義演變中,“掛”原有詞義重心發生如下變化:動作→狀態;動作→產生的結果及影響。
據榮偉(2012)對“掛了”新義的調查,可知“掛”有以下幾種新義:1.考試不及格;2.死了;3.停止某項活動;4.游戲輸局;5.網絡中的掛線及掉線;6.失敗。這些新義是怎么產生的?它們之間是否具有關聯?我們將逐層分析。關于“掛了”的新義,我們從北語語料庫找到了一些例子:
(15)刀子透胸而出,頭一歪,就掛了。(歷史穿越小說《鐵翼鷹揚》)
(16)解釋一下,昨天電腦下午掛了,我郁悶得要死。(武俠小說《命運天盤》)
(17)怎么辦,連英語也掛了!傷心到沒心情了。(微博)
(18)漢室已經不止名義上亡國了,而是徹底的掛了。(歷史穿越《呂布新傳》)
(19)流量啊,QQ都不敢掛了。(微博)
(20)我的第二個網游在誕生之初就掛了!以后我不玩了?。ㄎ⒉?/p>
通過語料檢索,我們發現“掛了”很多時候表示的是“死了”。在探究該新義的產生之前,需要先對例(16)中體現的“停止某項活動”這一意義進行分析。在上文我們了解到“掛”有“擱置”義,如例(9)“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冬F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也有表示相關意義的詞,如“掛冠”:指掛起官帽,辭去官職?!皰熹z”:指一年的鋤地工作結束?!皰炫摹保褐钙古仪颉⒂鹈颉⒕W球等運動員結束運動生涯,不再參加正規訓練和比賽。這些詞均表示“停止某項活動,結束某項事情”。當這種“停止、結束”義反映到人本身,其意義就為“人的活動停止,生命結束”,進而引申出“死了”這一新義,如例(15)所示。
至此,我們分析了“停止某項活動”、“死了”這兩個新義。其詞義演變主要沿著以下路徑:“懸掛”義→“放置”義→“停止”義→“結束”義。前兩個基本義強調的是動作和狀態,而后兩種新義反映的是動作產生的結果和影響。
對于“游戲輸局”,“網絡中掛線及掉線”,“失敗”這三個新義,我們不妨將它們放在一起分析。“掛了”一詞在網絡空間和大學生群體中十分流行。而網絡游戲中很多是虛擬人物的對抗,當一方被干掉,即虛擬人物“死了”,往往意味著這一局輸了。如例(20)。而“失敗”便是從“游戲輸局”中引申推廣的。如例(18),是說漢室衰敗了。例(19)中的“網絡中掉線與掛線”這層意思,則表示一種“在線”的狀態,玩家可能離開了,但游戲并沒有退出或結束。
最后,我們聯系“掛科”這個新詞來分析例(17)中“考試不及格”這一新義。“掛科”一詞的結合并不緊密,我們可以說“掛了一科”或者“科目掛了”。其中“科”對應的是“考試科目”,“掛”就是“不及格,沒通過”。上文我們分析了“掛”有“停止某項活動”這一新義,而“掛科”就是指沒有達到考試通過的標準,不得已停了下來。不僅如此,結合“失敗”這一新義,我們發現“不及格”也正意味著考試失敗。由此可見,“掛科”中的“掛”更多地指向“未通過”、“失敗”這些引申義。但值得注意的是,導致“掛科”一詞成詞并流行的因素不只是這些引申義。
“掛”的本義是“區分、區別”,科目是可區分的,不及格的科目也與其他通過的科目相區別,所以“掛科”的組合符合“掛”的本義。從“懸掛”意義上講,現實中有些學校會把考試不及格的人員名單和科目張貼出來。而“放置”義也是符合的,上文中表“放置”義的詞多與人們的職業或主要從事活動有關,如“掛鋤”、“掛拍”,考試是學生經常參加的活動,所以“掛科”一詞的組合也符合人們的組詞心理與習慣??梢?,“掛科”一詞之所以能流行,是因為“掛”與“科”的組合無論從以上哪種詞義講,都具有一定的道理。盡管這些認識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卻在客觀上推動了人們對“掛科”一詞的認可和接受。
符淮青(2013)在分析詞匯發展的原因時提到:“社會生活的發展,包括新事物的出現,舊事物的消滅;人的思想意識的發展;語言內部各個因素的相互作用;這三方面是詞義發展的主要根源?!蔽覀冊谏衔姆治隽饲皟煞矫妫珉娫挼陌l明使用,使舊詞“掛”有了新義。人們的思維從具體向抽象發展,從掛“物”到“掛念”,進一步發展為表示人“死了”這一抽象意義的“掛了”。下面,我們從動賓式雙音詞的語義特點出發,分析“掛科”一詞內部成分的相互作用。
關于動賓短語的詞匯化,董秀芳(2013)指出:“動賓式雙音詞的語義特點是其中動詞成分的動作性弱,賓語成分的具體性低,動詞成分對賓語成分的影響度小。”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掛科”一詞符合以上語義特點。首先,雖然動詞成分“掛”具有較強的動作性,但雙音詞“掛科”是在轉喻的意義上使用的,即用典型動作代表“考試不過關”這一事件,兩者有明顯的相關性。所以整個詞有了超出字面的含義,詞義和語素義的聯系不很直接,動詞成分的動作性就變弱了。同樣的例子還有“掛拍”、“掛牌”。其次,賓語成分“科”是不占據特定空間的非具體性的事物,且符合非個體性和無指性語義特征要求?!皰炜啤币辉~中動詞成分的非動作性和賓語成分的非具體性正好相應,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用。
通過對“掛了”不同詞義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掛了”的新義演變如下:懸掛義→放置義→終止義(死了)→失敗義(未通過、游戲輸局、考試不及格)。
新詞義的產生不是任意的,它總是建立在一定的認知基礎上。動詞“掛”新義的產生體現了語言認知分析中的隱喻和轉喻。“隱喻”是指把一個領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個領域,或者說是從一個認知域(來源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目標域)“投射”的認知方式。如用“掛了”來隱喻人“死了”。而“轉喻”是兩個相關認知范疇(屬于同一認知模型)之間的“過渡”,是一種漸變(陸儉明2014)。如“掛”從“懸掛”義到“結束”義的轉變就體現了詞的轉喻,“掛科”一詞用典型動作代表“考試不過關”這一事件,反映的是事物的相關性,所以也是轉喻。另一方面,在運用語義特征分析法對“動詞+了+時量+了”這一句式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動詞“掛”有[+完成,+持續,+狀態]這樣的語義特征,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掛”既可以表示“持續性動作”,也可以表示“死了”這一“瞬間完成或實現”的動作。
綜上,我們對動詞“掛”進行了歷時和共時的分析。從詞義演變的角度分析這類新詞,對研究新詞的產生及流行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1]郭小瑩.淺議“掛”的詞義發展[J]語文知識.2014.2
[2]孫琴.新詞“掛科”成因淺析 [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11.
[3]姚小鵬.校園流行語“掛科”及其文化心理探析[J]焦作大學學報.2010.10.
[4]榮偉.談校園語言“掛了”折射出的文化心理[J]劍南文學. 2012.9.
[5]陸儉明.漢語與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4.
[6]張永言.詞匯學簡論訓詁學簡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5.1.
[7]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1.
[8]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修訂本).[M]商務印書館.2013.5.
卞威(1993-),男,漢族,河南平頂山人,河南師范大學201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