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霄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的應對策略之研究
張靜霄
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氣候變化對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應該對氣候變化問題引起重視,在現有分析基礎上,正視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間的關系,確定有效的處理措施。在本次研究中將以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基礎,對環境規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策略進行分析。
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應對措施
近些年來全球氣候出現了大幅度的變化,根據各類因素的具體要求,在實踐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影響因素的具體要求,對各項指標進行有效的分析。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因此需要做好環境規劃工作,對各類因素進行有效的分析,按照現有規劃形式的指標要求,確定有效的發展對策。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程度上對環境造成了影響,因此在生態環境發展過程中需要對各類因素進行考量,結合具體影響情況,制定有效的發展對策。以下將對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
1.氣候變化對水環境的影響
氣候變化幅度比較大,在各項因素分析的過程中,要按照現有指標的具體要求,及時對各項內容進行審核,按照現有變化形式的要求,落實有效的審核形式。氣候出現變化之后對河流的徑流量影響比較大,甚至增加了洪澇和干旱的發生幾率。在未來的水環境發展過程中,氣候對水環境的影響比較大,北方地區水資源會出現短缺的現象,用水矛盾加劇[1]。
2.氣候變化對林業的影響
由于我國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森林覆蓋率比較低,如果出現氣候變暖的現象,會使得森林分布格局出現變化,考慮到林業發展形式的影響,在實踐過程中,導致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的發生幾率逐漸提升。氣候變暖后,草原區干旱出現的幾率變大,地土壤侵蝕危害嚴重,土地肥力降低,草地初級生產力下降,草地景觀呈現荒漠化趨勢。針對氣候變化的特殊性,在實踐過程中要對林業發展形式引起重視,考慮到環境變化的指標要求,及時對其進行處理[2]。
3.氣候變化對海岸環境的影響
未來氣候變化直接對海平面和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影響,由于沿海海平面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因此發生自然災害的幾率比較高,以臺風和風暴潮為主。近些年來我國海平面呈現出上升的趨勢,海平面的上升引起了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的情況,對現有生態系統造成影響。海岸生物種類趨于多樣性,但是如果缺少有效的控制體系,必然會對海岸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考慮到各項指標的要求,在后續應用階段,要從實際情況入手,對各項因素進行有效的分析,按照現有指標形式的要求,落實有效的發展對策。以下將對環境規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應對策略進行分析。
1.確定有效的減緩措施
根據氣候因素的變化形式要求,要對生態環境系統進行有效的分析。其中減緩和適應是重要的應用途徑,在干預階段,可以通過多種措施實現。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形式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人類需要根據已有的經濟活動對各項因素進行處理,考慮到實用性的要求,對氣候變化形式進行分析。人類根據現有的氣候系統可以對生態環境進行改造,在日常生活中,對自身行為進行規范,考慮到主體的差異性,確定有效的污染排放方式,最大限度的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減緩和適應行為本身是比較協調的,可以根據現有減緩方案的具體要求對環境規劃形式進行處理。在后續規劃設計的階段,可以提高植被覆蓋率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提高了生態承載力,單效行為可以減少能源的損耗,但是同時也增加了相關流域的生態脆弱性,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處理。
2.確定行為控制機制
根據國家環境規劃形式的具體條例要求,在實踐控制的過程中,要對氣候因素的規劃和設計工作引起重視,按照已有操作形式的要求,及時確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其中以排放需求的限制為例,由于相對比較脆弱因子的影響,多數國家需要考慮到工程適應性指標的要求,根據排放機制的后續要求,確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由于矛盾因素本身占據重要的地位,可以通過減排的措施對各項系數進行控制,對于我國來說,適當對行為機制進行控制,是環境規劃應對氣候變化可供選擇的措施[3]。
3.制定規劃層次體系
根據全球變化形式的具體要求,可以對環境因素進行有效的分析,考慮到自然承載力、生態系統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要適當對自然生態系統、水資源系統和災害風險機制進行有效的控制。生產系統層面問題比較嚴重,包括低碳經濟和敏感形式等,因此考慮到城市發展指標的要求,要適當對規劃層次和領域進行比較,最終確定合理的干預形式。在全球變化階段,對經濟效率和行業可持續發展指標有了更高的要求,考慮到農業、航空、建筑業和漁業的影響,工業部門需要能源的強力支撐和對水資源高度依賴,化工、冶煉等高耗能和高耗水行業的擴張受資源和容量約束凸顯。
針對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各項指標分析和控制的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從實際情況入手,考慮到環境指標和應對形式的具體要求,以現有的規劃形式為基礎,對各項變化因素進行有效的評估和分析。考慮到環境規劃系統的具體要求,可以對應用方案進行調整,根據遠期發展目標的要求,做好階段性處理工作,從長遠的角度對變化因子進行分析,最終保證相關應對措施落實到實處。
[1]伏洋,張國勝,李鳳霞,劉寶康.青藏高原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安全策略[J].安徽農業科學,2010,10(01):469-2472.
[2]劉彥隨,劉玉,郭麗英.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01(14):905-910.
[3]謝晨,趙萱,王賽,袁梅.氣候變化對森林和林業的影響及適應性政策選擇--基于全球和我國的相關研究進展[J].林業經濟, 2010,10(02):94-104.
張靜霄,(1995-),女,漢族,河南新鄉人,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3級生態學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