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勇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第三初級中學
新課改下教學初中英語語法之策略
郝勇
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第三初級中學
雖然新課改下初中英語教材和教學目標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但是語法作為基礎,教學仍然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教師需要積極采取創設語境、趣味教學、引導學生探究的措施進行有效語法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新課改;初中英語語法;意義;措施
新課改之下,初中英語的教材與教學目標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在教材方面,改變了以語法組織單元的思想,以話題組織單元,語法的系統性遭到破壞,散落在各個單元中,集中注意于學生的語言體驗和交際能力的培養,突出對學生語言素質的培養;在教學目標方面,改變了對語言知識教學的強調,側重于語言的使用以及通過語言的習得所能培養的學生的能力與價值觀,《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英語課程教學,旨在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在這個大環境下,初中英語是否需要教學語法,如何實施語法教學,就成了研究熱點所在。
個人認為,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不可或缺,英語語法教學在英語技能教學以及英語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1.英語語法是基礎
詞匯與語法是語言的基礎,沒有基礎,搭不起高樓大廈。雖然說學生不能一時內掌握所有的詞匯與語法,也可能因為語言的創造性永遠都不能掌握所有的詞匯與語法,但是學生必須掌握基礎詞匯與基礎語法,才能構建自己的語言技能、發展自身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否則,一切皆是空談。也就是說,雖然英語基礎不能代表英語的實際運用水平以及通過英語習得培養起來的各種能力與情感,但是基礎的決定作用毋庸置疑。
2.英語語法有效教學是學生快速習得英語的有效途徑
初中英語新課改強調英語的實用性,但這并不是完全漠視英語語法,是在學生掌握豐富語料并形成語感的基礎上進行科學解釋,讓學生把語言事實與語言規律結合起來了解語言特點,形成語言能力,就像我們三歲伊始就學會說話卻直到初中及以后的學段才會學習語法相關知識一樣;而且,英語習得與漢語習得不同的是,它是第二語言,是在學生已有一定認知思維基礎上的快速習得,學生在語法教學中掌握一定的語言組織規則,有助于習得第二語言的便捷性。
3.英語語法教學有助于學生提高運動語言的能力
語法是對語言構句規律的總結,但這個總結只是普遍認知,普遍之外總有例外,有個性的使用,這種例外與個性便是語言的創造,是趣味性的被別人所驚嘆的成就。教學語法,有利于學生對語言事實中的普遍與例外進行認知,并且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當前中英翻譯中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是不能因著本族語的語言使用習慣對其他語言進行流暢優美地翻譯,這影響了文化的交流,削弱了語言的藝術性。
傳統的英語語法講授,采用的是教師主講學生練習的模式,這種枯燥的教學方式導致了低效教學,學生對語法的基本知識都掌握不了,遑論其他目標。在新教材的基礎上,如何完成英語語法教學,并實現新課改的教學目標,這是教育相關部門與教師必須關注的課題。一般來說,是根據教材的特點采用新的教學方式進行語法教學。新的教學方式以自主和情境作為基本原則,讓學生在實際的場景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完成對英語語法的初步認知。
1.實現語法情境的批量創設
教師在教授某一語法時,需要根據具體的語法內容設置語法情境,于此,教材已經做出了很好地示范,教師需要做的,是盡可能多地收集語料,擴展語境數量。比如,在教授“名詞的數”時,七年級上冊“Do you like bananas?”設定了聽力語境、對話語境、篇章語境,讓學生反復地訓練名詞的可數與不可數,只是,教材為了引發學生的興趣,多是舉了一些生活中的水果和蔬菜,諸如tomatoes, ice cream,hamburgers…,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名詞編造場景語境,比如點菜、買菜等。此外,教師也可以把生活中其他的具有區別性數的特征的詞引入,諸如sheep,fish等,設定聽力語境、對話語境與篇章語境,讓學生具有這樣一個潛意識,除了一般的可數名詞表示形象意義有規律性詞形變化、不可數名詞表示抽象沒有詞形變化之外,有的可數名詞沒有詞形變化,有的名詞依據意義的不同形成數的不同……。
2.趣味教學語法內容
傳統的語法教學是理論加題海方式,枯燥無味,學生聞之而頭痛。所以,實施語法的趣味教學勢在必然,這里提三點可操作性的建議:其一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材料進行教學,這是添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以八年級上冊“When was he born”為例,教材舉了Michael Jordan、Deng Yaping、David Beckham等例子,教師可以舉一些其他的名人,比如Sun Yang、Ning Zetao等;其二是通過組織學生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語法知識,比如教材所用的猜謎、競賽等形式,這是活躍學習過程,仍然以“When was he born”為例,教師可以組織一個“看誰了解的名人多”競賽,讓學生在競爭的氛圍中熟練過去時的意義;其三是提高記憶方式的趣味性,在“When was he born”的語法教學中,動詞過去時態有規則變化,也有不規則變化,一方面,可以訓練學生在情境中反復運用,另一方面,可以教學一些記憶方法,比如編造順口溜或者是記憶宮殿等。
3.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教師引導學生對語法進行探究性學習,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是運用對比的方法,教師呈現出大量的語法信息材料,讓學生比較其相同點和不同點,比如七年級下冊“How was your week?end?”的重點是一般過去時,在陳述句中主要是運用動詞的屈折形態表示,可是在變成疑問句時,涉及到助動詞的插入、屈折變化以及不變的語序,以及某些動詞直接進行屈折變化并改變語序,這時,教師可以舉出對例“Was he a teacher last year?He was a teach?er.Did he play basketball last week?He played basketball last week.…”引導學生得出自己對一般過去時的詞形變化、句法結構、語法意義等的理解;其二,教師設置層層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深入,仍以一般過去時為例,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一般過去時表示的是什么語法意義,在語言形式上是如何表現的,疑問句同陳述句一樣嗎,疑問句呈現出哪些特殊之處?
[1]郭洪潔.淺析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英語語法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