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云英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級中學
多元智能論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祝云英
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級中學
多元智能是一種較為先進的心理理論,我們每一個人在多元智能理論地八種智能上,所擁有的量參差不齊,組合和應用他們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人們面對相同的情境所產生的理解與處理方式也不相同,這就是“個性化“體現,面對人身上的優勢智力領域或者弱勢領域,我們要對不同的智能開發允許有不同成都的體現。
智能;運用;理解;體現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加德納博士,在他的著作中認為,人的智能可以分為八種: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觀察智能。這就是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個人身上先天所擁有的智能是不同的。所以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格,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能,每個人也就有了千差萬別的個性化差異。而我們教育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不同的人,身上所具有的不同智能,進行最大化的激發,使之向者最有力的方向發展,并為以后的生活發展提供盡可能的幫助,奠定良好的基礎。
生物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之一就是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此,“多元智能論”在生物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每一位生物教師進行研究,并且在教學中予以實踐,全面提升生物教學的教學效果。
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對語言文字的掌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每一位學生必須要學習的基本技能,通過長時間的學習生活,不但要學會生物知識,還要通過學習生物知識提升語言的表達水平。例如,生物學中的基本概念,各種生物以及他們的結構名稱,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插圖,圖表,實驗的結果等,都需要進行語言的交流和表達,而這些都是發展學生語言智能的基本素材。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的利用這些因素,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讓學生多說,多交流,把時間和就會盡最大程度教給學生,讓他們,利用自己的理解,表達自己的觀點,久而久之,很多原來不愿意主動說話的學生就會變得愿意和其他同學交流,語言表達能力不知不覺間,就會提升。
這是要是指學生的數學邏輯推理能力,科學的分析能力。生物課雖然表面上看與數學關系不大,但是實際上每一個學科之間都是互相聯系的,并且往往都是互相作為基礎的,哪個學科離開其他學科,都是不能完全成立的。所以生物課也是需要數學邏輯思維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分析的能力如心率、心動周期,心輸出量,生物生殖產生的后代數量的計算,呼吸過程中肺內氣壓的變化的分析和推理,探究實驗設計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分析心室及心房交替舒縮及其意義等,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實際上就是數學邏輯思維的發展與提高。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生物教學也確實離不開數學邏輯思維的推理與分析,只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夠使學生更好的學習生物知識。
在人腦中形成一個外部空間世界的模式,并能夠應用和操作該模式的能力。各種動植物體的宏觀與微觀結構,實驗過程及結果的觀察,生物的分類,血液循環,尿的形成,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等,教學中學生通過這些知識的觀察與想象,使學生在學習到生物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智能。
能夠敏銳的感受、欣賞、演唱和創作音樂的能力。我們相信智輝來源于自然,和我們平時對自然的留心觀察。所以大自然當中的很多東西可以成為我們教學的輔助手段,例如教學中可以利用電視、電腦等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以動物為題材的音樂素材,使學生在學習生物課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受到音樂的熏陶,提高音樂素養,提升學習效率。這樣既增加了教學的吸引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整個身體或者身體的某一部分解決問題和表現創造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了加強學生的身體運動智能,可以組織學生表演一些以動物為主題的小品,不同的同學模擬不同的動物,可以模擬動物間的各種運動,既有趣,又鍛煉學生的身體運動能力。另外還可以經常要求學生自己分組完成一些實驗項目,在學生精心完成實驗的過程中,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細心地能力,同時也可以鍛煉他們的身體協調能力。而且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把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簡單化,可以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
理解他人的能力,也即是我們經常說的善于理解他人的意圖,以便于和其他人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作為一個自然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要和其他很多人進行正常的交流,所以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一定要強,這是將來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作為教師有義務幫助學生形成較好的交流溝通能力,使他們將來能夠在社會生活中,更好的與他人相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高一些生物知識競賽,以便于激發學生與其他人進行合作的欲望;也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野外生物種類調查,因為只有他們互相合作,才會順利完成任務,所以就可以借此機會,鍛煉學生的人際關系相處能力,達到我們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
能夠認識自然和欣賞自然并善于把我自然中各種物體之間的關系的能力。一個人對研究對象的觀察是最直接、最可貴的感性認識,是形成生物學概念,掌握生物學技能,發展思維能力的源泉。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細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學習生物學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的觀察習慣與能力。只有那些善于觀察的人,才會學好生物學知識。所以教師應該適時的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實驗中細心觀察實驗的每一個環節。在采集標本的時候,要細心觀察標本的細節問題,應該怎樣捕捉標本,制作標本。在和其他同學討論交流的時候,注意其他人的語言、表情、敘述重點等細節問題。經過這些細節性的鍛煉,他們的自然觀察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環境下,我們教師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使他們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較好的適應性的有用之才,為我國的經濟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1]何惠忠.多元智能論簡析.2011年4月.山西新竹文化出版社
[2]彭秀梅.生物教學與素質教育.2003年2月.四川環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