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內蒙古牙克石市烏爾其漢鎮中心衛生院
談急診急救優質護理實踐
王麗
內蒙古牙克石市烏爾其漢鎮中心衛生院
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與深化,如何在急診急救這一特殊部門開展優質護理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急診;急救;優質護理;實踐
急救中心是醫院搶救危重癥患者最集中、最重要的場所,作為醫院的窗口部門,肩負著搶救患者生命的使命,承擔著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重任。因此,急診醫療服務的質量與水平直接影響著醫院的搶救成功率和社會公益影響力。
1.急
急診患者發病急驟,來勢兇險,需要護理人員立即采取有效的急救護理措施,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急診急救的一切護理工作應突出一個“急”字,體現時間的緊迫性。
2.隨機性大
急診患者的來診時間、病種、危重程度及病情變化都很難預料,遇到突發事件時往往需要在短時間內同時搶救多名危重患者,急診工作具有隨機性大、可控性小、無法預測的特點。
3.多學科性
急診患者病種復雜,幾乎涉及到臨床各類疾病,需要護理人員掌握全面的急救理論知識和嫻熟的急救操作技能。
4.工作風險大
急診患者病種多樣,各類傳染病也十分常見,尤其是新發傳染病在未明確其傳播途徑之前,非常容易造成醫護人員的交叉感染。此外,急診科涉及暴力事件的就診患者也較多,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有受到人身傷害的可能。
5.工作強度大
急診患者搶救治療節奏快,護理人員在實施各種搶救措施的過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并耗費大量體力,需要護理人員具有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
1.開展”四級三區”急診就診模式,提高分診準確率,保障患者醫療安全
(1)病情分類”四個等級”。根據衛生部對急診患者病情分級試點指導原則要求,按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將急診患者分為四級:一級是瀕危患者,如心臟驟停、呼吸停止、嚴重呼吸窘迫、急性意識障礙、嚴重休克、嚴重創傷等。二級是危重患者,如意識模糊或定向力障礙、復合傷、心絞痛、嚴重疼痛等。三級是急癥患者,如發熱、閉合性骨折、腹痛等。四級是非急癥患者,如普通感冒、輕微擦傷等。
(2)搶救診療“三大區域”。根據急診患者分級,將急診就診劃分為紅區、黃區和綠區。紅區為搶救醫療區,適用于一級和二級患者的緊急搶救;黃區為診斷醫療區,適用于三級患者的診療處置,原則上按照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先后順序在一定時間內安排患者診療,如有病情變化時可調整就診順序;綠區適用于四級患者就診處置。
開展“四級三區”急診就診模式,分診護士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進行準確分級,及時將患者分流導入三大診療區域,使患者能在合適的時間到合適的區域,獲得恰當的搶救和診療服務,確保急診患者醫療安全,同時也使急診護理人力資源得到科學、合理、高效的使用。
2.體現“時間就是生命”的急救理念,提高搶救成功率
建立急診信息化系統,實行急診患者“一卡通服務”,患者基本信息只需詢問一次后錄人電腦,此后醫務人員只需刷患者“就診卡”即可得知患者基本信息,實行檢查結果的網絡直報及醫囑的實時傳輸。強化落實分診工作的及時性、預見性、專業性,對患者進行快速生命體征監測,根據病情需要作相應輔助檢查,及時為醫生診療提供第一手資料,避免患者的來回往返,減少等待時間。改造分診區域的功能布局,改變護士進出分診臺的方向,使之更有利于護士快速接診。
3.推行24小時護士長負責制,確保急救護理管理連續性
急診科患者流量大且病情危重,突發事件多,涉及科室部門多,需要24小時有管理人員在位,以組織協調相關工作。根據這一特點,設立副護士長24小時負責制,保證每班均有副護士長在崗,全面負責當班急診護理工作,根據實時工作量動態調配護理崗位,及時組織指揮院前出診、院內搶救工作及各種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等,及時督促檢查各崗位工作落實情況,及時發現安全隱患,解決矛盾糾紛,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
4.改善基礎服務設施,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
在急診大廳和各區域應用1^0顯示屏滾動播出溫馨提示、健康教育內容、常見急救小知識、急診就診流程、服務范圍及等候時間等。擴建候診區,擺放綠色植物,播放舒緩的背景音樂,使患者能夠在寬敞明亮舒適的環境中候診,緩解急診患者及家屬緊張焦慮的情緒。擴建搶救醫療區,建立搶救后患者的等待區,使分區更加明確、流程更加暢通。實行開放式分診,配備高度適宜的分診臺及安全的分診候診椅,形成與患者間良好的溝通距離。在搶救區、診斷區、注射室、檢查區增加隔簾,有效保護患者隱私。搶救室安裝電動感應門,制定搶救室進出管理制度,維持搶救區良好的搶救秩序,安排家屬進人候診區等候,適時告之搶救進展,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5.提供便民措施,體現細節服務
從患者及家屬實際需求出發,增加飲水機、水杯、電視、公用電話、自動取款機、收費價格查詢、自動售貨機等設備。為無家屬患者主動聯系家屬,取藥交費,保管財物。三大區域的標牌采用紅、黃、綠三種顏色,所有標示牌均使用燈箱,使之更加醒目、更具有指引性。
6.強化主動服務,實施全程健康教育
急診患者發病急驟,來勢兇險,且患者及家屬面對突發的疾病感到無助和恐懼,因此我們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反應,加強溝通交流,實施心理疏導。
7.實施彈性排班,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1)定崗定員。急診護理人員配置充分體現急診急救工作的突發性、應急性、時效性、特殊性、整體性的要求,以此確定分診、紅區、黃區、綠區、院前急救、領班各崗位職責及人數,并配置一定的機動崗位以應對突發事件。
(2)護理人員動態調配。急救中心設立2~3名機動護士,用于應對突發事件發生時護理人員不足的情況。輪轉護士需掌握院前急救、院內急救、急危重急救及各急診專科理論、搶救技能、工作流程及工作制度等。同時根據急診就診的高峰時段,錯峰管理,動態調整班次,加強夜班、節假日、高峰期等薄弱時段的護理人員配備,增加護士數量,由領班護士長合理調配人員,實行彈性排班。
急診急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深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其工作的實質就是進一步深化“急救綠色生命通道”內涵建設,確保綠色生命通道暢通無阻。實行特色護理服務模式,改善急救護理服務,規范急救護理管理,持續改進急救護理質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搶救成功率,減少傷殘率,促進患者生命質量的提高,達到患者滿意、家屬認可、醫護人員滿意、社會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