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香蘭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窯街幼兒園
教育無邪,秀外慧中
——由一節幼兒園公開課引發的思考
齊香蘭
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窯街幼兒園
在教育新技術迅速崛起的當下,開放式課堂的出現與發展在不斷更新傳統課堂結構的同時,也在顛覆著教師對教學技巧與學科智慧間的權衡與決策。是搭乘信息化的“高速公路”,還是選擇生態化的人本模式?在外秀的華麗中,瞬息萬變的學科智慧又該因何而包藏?筆者循著活動“秀”的足跡,從課堂機理、人化活動、把握時機、合作探究等方面重點闡述了秀的內涵。在一節幼兒園公開課的觀課中筆者找到了答案。
教學技巧;智慧;秀
課堂開篇的秀恰如影視類節目的首秀,大成者尚有一秀定乾坤之勢。因故,在各類公開課賽事中,以優雅之秀漸次展開教學的教師已發展為業內的主流。問題在于教師對秀的分寸拿捏與掌握方面,屬爐火純青者悉數寥寥,秀而未秀與過猶不及者為數甚多。深究原因,無疑是幼兒類教師在過度追求和設計視覺效果與感官享受時卻怠慢了幼兒的思維認知水平和發展特征。見如下教學片段:
教師準備了蠟燭、盛有適量水的水槽、玻璃罩等器材,用來做一個證實空氣存在的實驗。
師:孩子們,請睜大你們的眼睛,認真觀察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教師非常規范的操作著實驗,從小心翼翼的點燃蠟燭到蓋上玻璃罩)。
筆者觀察到當時學生的表現:剛開始學生認真注視著教師的舉動,但持續了一小會兒后注意力開始分散,有小動作出現。
在課后同行的研討中,有多位教師認同和贊賞這般“高顏值”的引課。然筆者以為,諸如上述幼兒教師將小學某些學科知識前置化的處理方式在涉奇與求新的過程中卻忽視了幼兒的思維發展規律,同時也扼殺了對幼兒最為樸素的天性的再延續和再塑造。離開了對幼兒具象思維和形象思維主意識的妄斷,課堂知識的設計愈是充盈、豐富,則對孩子天性發展產生的不可逆影響越大。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世界里,物體或是現象都是一種真實的投射,而他們的反應都是對這種投射最為直觀的回應,即便是有問題產生,也是基于客觀具象的一種視覺反應。
因而在幼兒類活動設計方面,教師對幼兒思維發展的規律要有非常清晰的判斷。借助于其思維發展的特征,在具象思維認知的關鍵節點處,設計和開發符合他們特質的活動,秀才能秀出活動的機理。
在幼兒類活動的諸多設計理念中,人化的理念是基礎,是前提。人化即對兒童個體給予一個完整的人應有的一切考慮,包括情感的尊重、體驗的合理化等等。在活動設計伊始,教師就應該對參與活動的兒童展開較為全面的分析與評估。了解他們共性的生活環境基礎,個性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對復雜多變的個人喜好等都應有所掌握。只有建立在這樣系統、完善的健康成長檔案的基礎上,活動的設計才能彰顯人化的意義。
此外,活動中對每一個個體的關注亦是人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一味追求活動的順暢,精心的設局是必要的,但虛假的局是萬不可要的。活動中,教師為了博得高位的彩頭,待搜尋到一兩個符合自我預期和判斷的答案時便果斷忽視甚至無視大多數人疑惑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便是對人化活動最為極致的欺騙,當謹慎杜絕。
再者,因兒童思維中客體永久性的存在,即兒童對特定事物在離開知覺范圍(視覺、觸覺或聽覺)的期間依然持續存在的認識。教師理應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和檢驗活動的效能,并具有針對性的評估相同活動器材在不同活動中應盡可能凸顯更多的價值。
真實的活動是兼具開放與包容的一個具有完整生活意義故事的縮影。活動時間雖然有限,但從活動中所折射出的教師對臨機而生的教育問題頗具智慧性的解決能力,對學生的發展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對活動出現超乎設計預期的問題處理方式的不同,便是教師教育智慧最為客觀、真實的反應。幼兒類活動中對教師教育智慧的考驗大多散見于下列幾種情況:
1、幼兒對事實的滿足感降低時產生的發問。受家庭良好教育環境的影響,學習意識超前的幼兒在活動中遇到自己已經熟悉的知識性問題或事實性問題時,他的思維認知起點明顯要高于同齡的其他孩子,因此在問題的提出方式、思考角度等方面都會與活動設計者的初衷產生一定偏差。如若教師對這類幼兒領跑式的問題置若罔聞,便會逐漸降低他們的滿足感,也進一步會影響課堂民主化的研討氛圍,容易導致活動偏向專制、權威的方向。
如《認識我們身體上的電》這節活動課,其中的一個環節是教師讓學生利用工具將碎紙片吸引起來。未等活動開場,已有學生開始坐臥不安了。
生:老師,我知道,就是摩擦起電,爸爸給我講過,晚上睡覺脫衣服的時候還能看見電了。
顯然,這樣的問題已經超越了教師本來的設計起點,它的出現是對教師教學機智的一次考驗。
2、教師問題的植入時機不當引發的認知不連續發問。考慮到幼兒持續注意力時間限度的問題,教師在活動設計時既要有統籌全局的整體設計意識,同時又要有精雕細琢,不遺分毫細節的微觀考量能力。在關鍵性問題的陳述方式,出現時機,問題輔助等方面均要有清晰的判斷。否則,稍有偏頗,便會造成幼兒聯想不暢,思維畫面受阻等活動干擾的出現。
讓幼兒在簡單、快樂的體驗中養成一種好習慣,收獲一份真性情,這才是屬于兒童真正意義上的活動。淡化外加任務的干擾和驅動,尋找一種更為淳樸和簡單的適于幼兒性格特征和思維發展能力的新的活動方式,是提升活動設計品質的重要手段。無疑,新媒體的出現為這一訴求的實現提供了無限的可能。讓新媒體成為一種聯結家庭和學校的活動紐帶,教師在微信等多媒體平臺上以活動眾籌的方式,集家長的智慧、社會群體的智慧等組織一些頗具影響和帶動效果的主題性教育活動。在“互聯網+”的基礎上,突破傳統活動的發展瓶頸,不斷創新活動設計理念。
幼兒類活動最終的歸宿點是成就學生。讓學生在各級、各類活動中發現自己的優點,并在持續的活動強化中讓這些優點發展成為優勢,進而在不斷的合作、探究、創新中逐漸上升成一種能力。因故,在活動的環節設計中,要格外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設計適于學生表達和交流的部分。
和孩子們相識、相知的每一個細微處,無不散發著教育最為淳樸、無邪的氣息。每一種表現,無論溫順還是倔強,無論好動還是喜靜,這都是孩子們最為自然的特質。讓“秀”包容與這種特質之上,進而在優化課堂機理、人化活動、融合媒體、合作探究之后,秀出孩子們最為自然、最為美麗的笑容。
總之教育無邪,秀外慧中,這當是教師對幼兒最為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