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靜茹 李廣微 鄭宵陽
腹部創傷的CT診斷及臨床應用分析
萬靜茹 李廣微 鄭宵陽
目的探討腹部創傷的CT診斷及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80例腹部創傷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予以B超檢查,觀察組予以CT檢查,對手術前B超、CT檢查結果與手術確診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對照組檢查結果與手術確診的結果符合率為80.0%(32/40),觀察組檢查結果與手術確診的結果符合率為92.5%(37/40),觀察組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對腹部創傷患者進行診斷時,CT診斷能準確清晰反映腹部創傷的類別、位置和面積,可盡量避免漏診和誤診,為后期的診治提供有效參考,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
腹部創傷;CT診斷;臨床應用分析
腹部創傷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創傷性疾病,在外科中發生率為0.2%~4.0%,往往伴有惡心、腹痛、血尿、嘔吐、便血、腹膜炎、多器官衰竭等癥狀,容易引起內臟器官損傷,嚴重情況下會誘發大量出血或休克,有較高的病死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1]。臨床醫師對腹部創傷患者做出準確診斷,可為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提供依據,從而避免耽誤治療時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CT掃描對腹部創傷的診斷準確率高,本研究對80例腹部創傷患者進行分組診斷,旨在探討CT掃描在腹部創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來本院就診的80例腹部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腹部創傷的診斷標準。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19~63歲,平均年齡(40.2±10.5)歲,病程0.2~2.0 d,車禍傷13例、銳器傷16例、墜落傷11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41.3±9.8)歲,病程0.3~1.8 d,車禍傷12例、銳器傷16例、墜落傷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對上腹部進行B超掃描(飛利浦IE33)以明確診斷,若發現腹腔內存在游離液體則判定為陽性;觀察組患者予以CT(日本東芝公司AQUILIONTM型64排全身螺旋CT機)掃描的方式對全腹進行掃描,CT掃描設定層厚、層間距均為5~10mm,對患者先進行平掃,再行CT增強掃描,掃描范圍由膈頂到腎下極,在掃描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觀察腹膜后腔及腸道變化,在腹腔內一旦發現存在血腫、游離液體或腹內臟器裂傷則判定為陽性。做CT檢查同時要進行補液、吸氧和抗感染等基礎治療,以此來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影像檢查醫師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疾病發展情況,出現危急狀況及時終止檢查,并通知急診科醫師及時搶救。檢查結束后臨床醫師對所有患者施以手術治療,手術效果理想,患者恢復良好。仔細觀察兩組患者腹腔內游離液的存在情況,觀察兩組患者檢查結果與手術確診的結果符合率,并作對比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經手術治療后確診腸系膜損傷11例(27.5%)、脾損傷15例(37.5%)、膀胱損傷5例(12.5%)、肝損傷6例(15.0%)、膽道損傷2例(5.0%)、胰腺損傷1例(2.5%),B超檢查與手術病理結果比較,8例誤診,32例結果一致,符合率為80.0%(32/40)。觀察組經手術治療后確診腸系膜損傷10例(25.0%)、脾損傷14例(35.0%)、膀胱損傷6例(15.0%)、肝損傷5例(12.5%)、膽道損傷1例(2.5%)、胰腺損傷4例(10.0%),CT診斷與手術病理結果比較,3例誤診,37例結果一致,符合率92.5%(37/40)。CT診斷腹部創傷的符合率明顯高于B超診斷(P<0.05)。
腹部創傷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可分為閉合傷和開放傷兩類,它的位置比較特殊,具有較強的敏感性,患者在痛苦的折磨下精神負擔較重,如果處理不當不僅給患者也給家屬帶來沉重的壓力,選擇有效、恰當的治療方式對腹部創傷患者至關重要,在改善患者病情的同時可提高生活質量。對癥治療需要及時、準確的診斷患者的創傷類別、受傷面積及受傷位置,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參考。相關研究證明,腹部創傷患者就診后傷情判定越及時,成功救治率越高。B超檢查成本較低,具有很好的診斷效果,在臨床診斷中比較常用,但通過臨床觀察,在診斷腹部創傷時,B超檢查存在一定弊端,特異性較差,對損傷部位只能進行局部斷面,操作起來難度大,不能成為單一確診證據。多數情況下,腹部創傷為急診檢查,CT是功能比較齊全的病情探測儀,常被采用,與 B超檢查相比,它具備人體內部三維模型構建功能,準確率更高。CT檢查可清晰反映腹內臟器,查清損傷的器官及其部位,并對損傷程度作出評估,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異性。CT檢查一般有以下5個方面的適應證:①腹腔穿刺、腹內臟器損傷、腹腔灌洗診斷;②檢測生命體征,如血液動力學;③沒有明確臨床病史的患者;④銳氣傷;⑤非手術治療需要分析腹部損傷的患者[2]。CT掃描范圍廣,上至兩側膈頂與肺底區域,下至雙腎下極下方部位,可達到恥骨部位。近年來,醫療水平不斷進步,CT掃描的速度隨著多層螺旋CT的發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可在20 s內對胸部、腹部進行聯合掃描。掃描方法采用平掃聯合增強掃描,可盡量避免漏診、誤診。本次研究中,B超檢查結果與手術確診的結果符合率為80.0%,而CT檢查結果與手術確診的結果符合率為92.5%,證明CT檢查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CT檢查對脾損傷的診斷符合率很高,脾損傷多體現為單發或多發不規則低密度和混雜密度,在包膜下可見脾邊緣低密度、高密度、混雜密度、不強化出血區,而增強掃描可清晰看見脾包膜裂隙與腹腔內積血。CT檢查還可直接顯示胰腺斷裂或裂口部位,可發現誘發的假性膿腫、胰腺膿腫。另外CT檢查敏感性高,若出現腸道破裂,可見高密度血凝塊與增多液體,并伴有腹腔內積血,若病情允許,可予以急診腸系膜上、下動脈造影,腹腔動脈造影以用來確診,準確定位腸系膜損傷。CT檢查準確性及特異性都很高,而這些是B超檢查遠不能及的。
總之,CT檢查對腹部創傷患者的早期診斷與后期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臨床診斷價值很高,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并應用。
[1]杜益文.腹部創傷的CT診斷及其臨床意義探討.中國醫藥指南,2015(10):121-122.
[2]羅維華.42例腹部創傷的CT診斷及其臨床價值.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7):152-15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9.028
2016-01-11]
161000 齊齊哈爾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