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娟 龐英 熊惠民 王江 豐俊 陳舒韻
嬰幼兒RetCamⅢ眼底檢查2697例結果分析
龍娟 龐英 熊惠民 王江 豐俊 陳舒韻
目的研究分析嬰幼兒眼底檢查的意義與方法。方法接受小兒視網膜成像系統(tǒng)Ⅲ(RetCamⅢ)眼底檢查的嬰幼兒2697例,對其檢查結果進行討論分析。結果2697例嬰幼兒中早產兒1821例,非早產兒876例,共發(fā)現(xiàn)有視網膜病變的患兒213 例,其中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患兒156例,ROP患病率為8.57%。非ROP病變57例,其中有眼底出血31例,視網膜母細胞瘤2例,永存原始玻璃體增生癥5例,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4例,先天性視網膜劈裂2例,白化病眼底改變8例,先天性視神經萎縮3例,牽牛花綜合征2例。結論嬰幼兒眼底檢查能有效防治早期眼底疾病,RetCamⅢ能有效全面地檢測出嬰幼兒視網膜的病變情況,如條件允許,可將RetCamⅢ檢查作為嬰幼兒眼底篩查的一種方式。
RetCamⅢ;眼底檢查;嬰幼兒視網膜病變
嬰幼兒因為自身并沒有足夠表達的能力,許多早期無明顯癥狀的疾病不容易發(fā)現(xiàn),尤其是視網膜疾病。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是嚴重危害早產兒視功能并影響其后續(xù)生存質量的一種眼底疾病,與出生體重不足嬰兒的生存率成正比,在發(fā)展中國家越來越普遍[1]。許多眼底疾病早期并沒有明顯癥狀或臨床體征,因此容易造成嬰幼兒眼病的漏診或誤診。RetCamⅢ眼底檢查是當前一種較為先進的眼底檢查方法,其操作簡單,適用范圍廣,檢查時間短,檢查結果準確并能打印出眼底圖片,就檢查結果通過互聯(lián)網進行遠程會診,在嬰幼兒眼底疾病的篩查方面有著重要作用。為更好的探討嬰幼兒眼底檢查的意義與方法,現(xiàn)將本院在RetCamⅢ輔助下完成的2697例嬰幼兒眼底檢查結果總結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9月在本院接受RetCamⅢ眼底檢查的嬰幼兒2697例,其中男1595例,女1102例;早產兒1821例,出生胎齡29~36周,體重為1250~2019 g;非早產兒876例,出生胎齡36~41周,體重為2317~8095 g。
1.2 方法 明確患兒無RetCamⅢ檢查的全身禁忌證,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檢查前1 h禁食、禁水;散瞳前、后均檢查眼前節(jié),避免眼前節(jié)病變的遺漏;復方托品卡胺滴眼液散瞳,10min/次,共4次;瞳孔直徑達6mm后,護士協(xié)助固定患兒,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嬰幼兒專用開瞼器開瞼,角膜表面涂透明氧氟沙星眼膏作耦合劑,醫(yī)生手持RetCamⅢ手柄,先右眼后左眼,依次對患兒的角膜、晶狀體、玻璃體、眼底進行全面檢查,眼底檢查順序為:后極部視盤、黃斑、顳側、上方、鼻側、下方,拍攝照片,做好篩查表記錄。
整個檢查過程在新生兒科進行,有利于篩查過程中突發(fā)意外后的緊急搶救。
1.3 ROP診斷標準 1 期:在眼底視網膜顳側周邊有血管區(qū)與無血管區(qū)之間出現(xiàn)分界線;2 期:眼底分界線隆起呈嵴樣改變;3 期:眼底分界線的嵴樣病變上出現(xiàn)視網膜血管擴張增殖,伴隨纖維組織增殖;4 期: 根據(jù)黃斑有無脫離又分為 A 和 B,4A 期無黃斑脫離,4B 期黃斑脫離;5期:視網膜發(fā)生全脫離[2]。
2697例嬰幼兒中早產兒1821例,非早產兒876例,發(fā)現(xiàn)視網膜病變的患兒213 例,其中ROP患兒156例,ROP患病率為8.57%,其中ROP1期患兒83例,ROP2期61例,ROP3期11例,ROP4A期1例。ROP1期83例患兒與ROP2期61例患兒在隨訪中病變自行退化,其中病變時間持續(xù)最長的一例為在其矯正胎齡56周時,病變才完全消退; 11例ROP3期5例患兒病變自行消退,6例達閾值接受視網膜激光光凝治療后,病情得到控制及改善;1例ROP4A期患兒接受視網膜復位術后,病情控制仍欠佳。
非早產兒876例中,57例患兒眼底有異常,其中有31例眼底出血,視網膜母細胞瘤2例,永存原始玻璃體增生癥5例,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4例,先天性視網膜劈裂2例,白化病眼底改變8例,先天性視神經萎縮3例,牽牛花綜合征2例。31例眼底出血的嬰幼兒隨訪至其出血完全吸收,眼底未留下瘢痕;2例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患兒經B超及CT確診后,轉上級醫(yī)院采用全身及局部化療,目前病情穩(wěn)定并好轉;5例永存原始玻璃體增生癥患兒轉上級醫(yī)院行內眼手術。對于患有先天性、遺傳性視網膜病變患兒的家長進行詳細解釋當前無法治療的原因,告知患兒家長注意事項與預防知識,并囑咐定期復診。
吸氧濃度與ROP的發(fā)生呈正相關,吸氧濃度每增加20%,ROP的發(fā)生率增加7.8%,吸氧濃度>60%比<40%發(fā)生ROP危險高2.29倍[3]。因此嚴格控制早產兒的用氧,對ROP的防治有重要意義。
ROP病變程度在3期以前,可對患兒進行激光治療或冷凝治療可中止病變的進展,使患兒的視功能得到挽救。但患兒的病情進入到4期,即便能成功使視網膜復位,之后的視功能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5期后患兒手術治療的成功率極低。而ROP3期發(fā)展至4期的時間只需要幾周,惡化速度非常迅猛,而所有患兒的ROP在5期出現(xiàn)白瞳癥前都沒有明顯的癥狀,一旦未及時發(fā)現(xiàn),患兒就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因此對早產兒進行ROP篩查是非常必要,并且意義重大。它能夠幫助及早發(fā)現(xiàn)患兒的視網膜病變程度,從而得到及時治療。而建立ROP篩查制度是一項系統(tǒng)復雜、牽涉范圍較廣工程,需要多方面合作,需要醫(yī)護人員及家長擁有高度的責任心,2004年4月衛(wèi)計委(原衛(wèi)生部)和中華醫(yī)學會頒發(fā)了《早產兒醫(yī)療用氧和早產兒視網膜病防治指南》,制定了建立早產兒視網膜病篩查制度及內容,但成效及結果都不盡如人意,其主要原因還是家長甚至是新生兒科、保健科醫(yī)生對ROP的嚴重危害性認識不足。
眼底出血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眼病,而是許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所共有的特征。造成嬰幼兒眼底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妊娠高血壓疾病或新生兒窒息及缺氧缺血性腦病等,所以對嬰幼兒進行眼底檢查有助于幫助發(fā)現(xiàn)嬰幼兒其他方面是否存在病癥[4]。視網膜母細胞瘤是性質最嚴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種嬰幼兒眼底疾病,對嬰幼兒的視力和生命有嚴重的威脅。視網膜母細胞瘤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多發(fā)生于5歲以下,易向顱內及遠處轉移,造成對患兒生命安全的嚴重隱患,因此越早確認篩查視網膜母細胞瘤,對其治療越有幫助,患兒的存活率也會得到提升。永存原始玻璃體增生癥是一種在出生時即出現(xiàn)的先天眼部異常,即原始玻璃體未退化,并在晶狀體后方增殖的結果,常為單眼,足月產發(fā)病率高一些。永存原始玻璃體增生癥患兒若沒有接受及時的治療,患眼會逐漸發(fā)展為眼內出血、角膜混濁、青光眼、視網膜脫離或眼球萎縮等。
由此可見,對嬰幼兒進行視網膜病變的篩查,對治療及預防嬰幼兒眼底疾病,減少嬰幼兒低視力或者眼盲,提升嬰幼兒存活率與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傳統(tǒng)的眼底檢查主要是依賴雙目間接眼底鏡,雖然便于攜帶但需要配合鞏膜壓迫器共同進行,對醫(yī)生的檢查經驗依賴度較高;RetCamⅢ最大觀察視野可以達到130°,直接客觀詳細的檢查嬰幼兒的眼底情況,所檢測出的結果準確率高,但其檢查費用高,不易于攜帶,無法做到大范圍的普及[5]。
綜上所述,嬰幼兒眼底檢查能有效防止早期眼底疾病,RetCamⅢ能有效全面的檢測出嬰幼兒視網膜的病變情況,如條件允許,可將RetCamⅢ檢查作為嬰幼兒眼底篩查的一種方式。
[1]郭燕.嬰幼兒4860例眼底檢查結果與分析.國際眼科雜志,2013,3(13):607-610.
[2]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中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指南中華眼科雜志,2014,50(12): 933-935.
[3]周宇芳,高翔.早產兒視網膜病相關危險因素的探討.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03,6(6):338-341.
[4]吳凱林,馬麗華,韋美榮.RetCam Ⅲ眼底照相聯(lián)合超聲檢查在嬰幼兒眼病診斷中的應用.臨床眼科雜志,2015,5(27):401-403.
[5]孟玉梅.嬰幼兒眼病篩查方法探討.內蒙古中醫(yī)藥,2011,20(11): 74-7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9.064
2016-02-15]
523000 廣東省東莞市婦幼保健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