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雷
補腎良藥話鹿茸
楊世雷
鹿茸系雄性鹿尚未骨化而密生茸毛的幼角,是臨床常用的補腎良藥。本文從鹿茸種類、收茸要求、收茸適期功效、主要作用、歷代典籍應用、現代研究、主要功效和使用方法等方面做系統總結。
鹿茸;功效;主要作用;藥理作用;食用方法
1.1 按鹿種分類可分為梅花鹿茸、馬鹿茸、白唇鹿茸、水鹿茸、駝鹿茸、馴鹿茸、雜種鹿茸等。
1.2 按收茸方法可分為鋸茸和砍茸。鋸茸分為:梅花鹿的二杠、三杈、椎角、再生鋸茸等。馬鹿的三杈、四杈、椎角和再生鋸茸等。砍茸分為:梅花鹿的二杠和三杈砍茸,馬鹿的三杈和四杈砍茸[1]。
2.1 收茸的一般要求 一般3歲(頭鋸)梅花公鹿雖絕大部分能生長出三杈型鹿茸,并比二杠型鹿茸增重40%~50%,但由于其年齡小、脫盤晚、生茸期相對短,所生產的三杈型鹿茸一般都干瘦細小,達不到高等級要求,價值也低,一般收取二杠型鹿茸。4歲(二鋸)公鹿大部分可收三杈型鹿茸,但對鹿茸干瘦細小者可收取二杠型鹿茸。5歲(三鋸)以上的公鹿基本達到體成熟,所生鹿茸粗大肥嫩,應收取三杈型鹿茸。
2.2 梅花鹿二杠砍茸要求 粗壯、肥嫩、虎口飽滿、長短適宜。
2.3 梅花鹿三杈砍茸要求 茸形規整對稱,嘴頭飽滿肥嫩,挺圓。
2.4 馬鹿(白唇鹿) 一般以收三杈型鹿茸為主,但對于長勢旺盛、 茸體粗大、茸形規整、肥嫩、嘴頭粗壯的鹿茸也可收四杈型茸。
2.5 水鹿 主要收取二杠和三杈型茸。
鹿茸是藥材,必須在骨化前的生長階段收獲。適期合理收茸是保證鹿茸質量,提高養鹿經濟效益的重要技術環節。鹿茸的生長速度和成熟時間因鹿種、年齡、氣候、營養狀況及個體不同而異,鹿場應根據歷年生產狀況和自身條件靈活確定收茸期。在收茸期間,技術人員須每天定時觀察鹿茸的生長狀況,根據市場行情,確定每頭公鹿的收茸日期。
鹿茸補腎之功效可見于歷代古籍。《神農本草經》云:“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生齒不老”,記載了鹿茸具有補腎作用。明確指出鹿茸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最早見于唐代的《藥性論》:“主補男子腰腎虛冷,腳膝無力,夢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溫酒服方寸匕”。此外,唐代的《備急千金要方》中的鹿茸散,用鹿茸0.5 g(沖服)、阿膠9 g(烊化服)、當歸9 g、烏賊骨15 g、蒲黃6 g,水煎服;《千金翼方》中的桑螵蛸散,以桑螵蛸9 g、鹿茸0.5 g(沖服)、黃芪12 g、黨參12 g、牡蠣18 g、炙甘草3 g、生姜3 g,水煎2次分服;《外臺秘要》中的必效寄生散,用桑寄生15 g、杜仲9 g、鹿茸1 g,共為細末,3 g/次,2次/d,同書中的治失精方,以鹿茸0.5 g、人參9 g、麥門冬9 g等均明確體現出鹿茸補腎壯陽作用在臨床的應用。宋元時期由于大量方書的出現,使鹿茸的補腎壯陽作用在臨床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鹿茸四斤丸,用炙鹿茸等治療腎陽虛損、筋骨萎弱等;《濟生方》中的十補丸,以鹿茸等治療腎陽虛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腫、陽萎等,首次提出鹿茸在治療陽萎中的應用;此外 《衛生寶鑒》中的內補鹿茸丸,更是以鹿茸為主,治療腎陽不足,腎虛陽萎的良方;到明清時期,鹿茸補腎壯陽的作用在臨床得到了進一步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鹿茸,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壯骨。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的敘述,更加全面的闡述了鹿茸的作用,使鹿茸補腎壯陽的作用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進展,如《醫宗金鑒》中的補腎地黃丸,即是以六味地黃丸加鹿茸、牛膝而成,主要治療因腎陽不足導致的小兒發育遲緩;《景岳全書》中的補髓丹是以青娥丸加鹿茸而成,補腎壯陽作用較強,多用于老人腎陽不足,腰痛不可屈伸、小便頻數等;《女科輯要》中的內補丸,是以內補鹿茸丸為基礎,去陽起石、蛇床子,加茯苓而成,主要用于腎陽衰微、白帶清稀、形寒怯冷、黎明泄瀉、脈象沉遲者[2]。
現代研究認為鹿茸含有比人參更豐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鹿茸性溫而不燥,具有振奮和提高機體功能、 對全身虛弱、久病之后患者具有較好的保健作用;鹿茸能提高機體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飲食,減少疲勞。動物試驗證實,用鹿茸酊作皮下注射后可見前列腺、精囊重量增加;還有興奮離體腸管及子宮、增強腎臟利尿的功能;同時鹿茸還具有增加機體對外界的防御能力,調節體內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疾病發生和促進創傷愈合、病體康復,從而起到強壯身體、抗衰老的作用。
現在研究認為鹿茸的藥性為甘、咸、溫,歸腎、肝經。功效為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主要治療腎陽虛衰、精血不足證,腎虛骨弱、腰膝無力或小兒五遲證,婦女沖任虛寒、崩漏帶下證,瘡瘍久潰不斂、陰疽瘡腫內陷不起等證。特別是廣泛應用于腎陽不足型陽萎證。本品常用量為1~2 g,一般研末沖服或入丸散;但因本品為血肉有情之品,且溫性較強,所以服用本品時宜從小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以免陽升風動、頭暈目赤或傷陰動血[3]。此外,本品補陽藥力較強,故陰虛有熱、或有痰熱、或胃火內勝者忌服;外感熱病禁用[4]。
鹿茸食用方法主要有:①研末沖服或入丸散:因鹿茸為血肉有情之品,且溫性較強,臨床用量較小,一般用0.5~1.0 g,研末沖服或入丸散即可;②鹿茸泡酒:酒有助于行氣作用,藥物作用便很快發揮,行至全身。鹿茸同樣可以入酒,將鹿茸片加入50°以上的白酒浸泡一段時間后飲用。還可以根據需要,加入其他藥材一起浸泡[5]。③鹿茸做菜:鹿茸也是一個很好的滋補品食材。在南方地區,鹿茸和其他藥材加入雞、鴨、鵝或者豬肉等,用慢火細燉,飲其湯水,同樣有很強的補腎作用。
[1]康廷國.中藥鑒定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512-515.
[2]周鳳捂.古今藥方縱橫.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294-299.
[3]高學敏.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 439-444.
[4]陶斯明,王春華.簡明陽萎治療學.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2-93.
[5]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1191-119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9.201
2016-01-15]
457000 河南省濮陽市中醫院藥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