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南
(重慶市地勘局205地質隊 重慶永川 402160)
對如何做好基礎地質工作的探索
陳思南
(重慶市地勘局205地質隊 重慶永川 402160)
如今,我國基礎地質工作薄弱的狀況依舊存在,這會給社會服務、地質找礦以及地質事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其原因既有投入不足、缺乏人員,也存在新理論、新技術以及歷史遺留的因素。將基礎地質工作做好,需要建立起建實建強富有公益性的地質隊伍,還要穩定投入機制。本文主要闡述了如何做好基礎地質工作,并通過對基礎地質工作現狀的分析,找出基礎地質工作薄弱的影響,并在加強基礎地質工作過程中,尋找加強基礎地質工作的有效方式。
探索;加強;基礎地質工作
基礎地質工作不僅服務于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也是地質工作的基礎。做好基礎地質工作,是開展國土整治、推進城鄉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保障資源安全、實現地質找礦突破的重要舉措,更是改善人居環境以及防治地質災害的關鍵手段。基礎地質工作的核心任務:①服務科學發展;②服務于地質找礦;③是服務于地質環境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④服務于國土資源規劃管理;⑤服務于社會公眾多目標需求。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數據生產是基礎地質工作的首要任務.基礎地質圖件是地質數據的載體,所以,增強基礎地質工作,應將基礎地質填圖計劃部署到位,完善基礎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系統,開展多目標的服務基礎地質工作,為科學發展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
具體地講,基礎地質工作就是為礦產勘查開發規劃、農業區劃、地質災害預警防治、環境保護、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以及社會發展服務和國民經濟建設發展,向社會和政府提供地學信息以及基礎資料。其主要任務是給予社會公眾和國家經濟建設基本地質信息;為人類認識自然、探索地球、提供基礎的數據。通過近十年年多的國土資源調查發現,我國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顯著提高,領域不斷加大。在2009年底,實現了1:100萬陸域航磁以及重力調查,并覆蓋了國內陸域中比例尺地質填圖,填補了大興安嶺、青藏高原地區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空白。國內地質調查局與二十七個省(區、市)共同展開了多目標的調查,進一步推進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
3.1 服務社會的影響
地質工作的社會服務其實是地學信息服務,如果將服務領域擴展,為農業發展、國土規劃、重大工程以及城市建設等提供更好的地質信息,務必增加信息數量,加強基礎地質工作,提高信息精度和質量。隨著社會需求的加大,以往工作模式下所形成的基礎地質資料從質量和數量上都難以符合新的需求,必須提高采集數據的精度,應用現代技術,提高集成處理水平,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3.2 礦產勘查的影響
由地質工作的整體規律,發現礦床需經過“帶上選區、區中求點、點上突破”的過程。區域地質勘察工作是“帶上選區”的關鍵,它可從礦帶中篩選出上千平方千米的勘查遠景區即預查區,“區中求點”可以從遠景勘查區中選定能供普查的靶區。進而才能符合“點上突破”的要求,即在靶區中將礦體圈定,發現礦床。通過國內外的地質找礦經驗標表明,這是目前礦床發現的正常途徑,要想實現我國地質找礦的新突破,只有建立在大量區域地質調查的基礎上。基礎地質工作薄弱,后備資源基地短缺,給予“帶上選區”的勘查基地就不斷減少,進而有礦產勘查“等米下鍋”的現象出現。
3.3 基礎地質工作穩定投入不足
基礎地質工作沒有穩定的投入機制,如果單純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就會導致事業經費嚴重缺乏,很難從根本上依靠專項運轉經費,并且,如此一來會缺少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以至于工作不上心、隊伍不穩定。新技術以及新理論會影響隨社會需求,以往工作模式下形成的基礎地質資料從質量和數量上都很難符合新需求,必須要應用現代技術,將數據采集的精度提高,拓展信息的種類,加強集成處理水平,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3.4 影響海洋權益維護
各國對海洋資源以及海洋主權的爭奪越來越激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根據大陸架自然狀況劃分海洋權利。只有熟悉大陸架的地質、地貌以及地殼結構數據,才可向聯合國申請外大陸架提供有利的依據;熟知大陸架的整體地貌,并掌握好大陸架海洋空間的特點,才能為港口、航道等民用以及軍用設施規劃以及建設提供依據。
4.1 建立基礎地質調查方法技術的管理機制
如今,國內缺失整體性的基礎地質調查方法技術管理體系,基礎地質工作體系也不夠牢固,方法技術體系管理處于空白狀態。因此,建議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建立相關的部門,單獨為全國性基礎地質調查方法技術的研究、總結以及推廣應用負責。此外,該還要指導并協調好相關地學基礎研究機構開展方法技術探究工作,為建設基礎地學實驗室做指導,整合基礎地學研究機制,構建人才培養和高水平基礎科學研究基地。指導我園地質工作者們普及地質基礎知識,并且提高基礎地質工作方法技術水平以及基礎地質理論素質。
4.2 建立基礎地質工作,穩定投入機制
建立起基礎性地質穩定增長以及調查經費保障機制,保障隊伍的穩定性,實行基礎性地質勘察工作常態化,不斷更新基礎性地質圖文動態。中央和省級政府要把公益性、基礎性的地質調查經費作為財政支出,確立基礎性地質工作的財政投入穩定保障體系。調節政府收支分類科目,在政府的經費支出分類科目中加上“基礎性地質:r作”支出型的科目,作為常用科目,將設立在基礎性地質工作的支出預算中,并歸入該科目,保證公益性地質工作有穩定長期的財政經費,并按照實際需要的基數逐年遞增。
4.3 建實建強公益性、基礎性的地質隊伍
現在明顯緊缺基礎地質工作者,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雖然人才流動依賴于市場調節,但由于市場機制對基礎性地質工作人才的整體流向趨于調節失靈的現象,因此,政府務必要經過行政手段來強化公益性、基礎性地質隊伍的建設。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已有的基礎上,逐漸組成一支裝備精良、人員精干、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專業齊全、科研與地調密切結合能擔起重要任務的高水平專業化隊伍,具有海域、陸域地質調查,重要固體礦產調查水文地質、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環境地質調查與監測、工程地質以及地質科技等功能。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工作重點是要不斷以礦產為基礎轉向基礎礦產與環境并重,給予社會公共地質產品的服務及生產,給政府做好地質技術服務與支撐。
5.1 突出重點
為了將基礎地質工作與應用性進行改善,特別是礦產勘查工作聯系不整體的狀況,現在就要以階段為主加強基礎地質勘察工作,要把握好重點原則。要將“四重”地區突出——重點成重要經濟區、礦區帶、重大工程建設區以及重大地質問題地區的基礎地質調查,根據多學科、多目標、多技術的根本要求,系統開展地球物理、區域地質、遙感地質以及地球化學的調查。
5.2 重視實踐型人才培養鍛煉
基礎地質工作重點在野外一線開展,需要較高的野外勘察實踐能力。為了開展有效的基礎地質勘察工作,一方面要培養在校學生野外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已有公益性地質隊伍的野外調查能力,增加野外地質調查的環節和時間。建設國家級教學實習基地,國家安排運行的經費,安排專項的基金建設基礎設施,實施資源共享,專管共用。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地質勘測水平也會不斷提升,如今,地質調查一線人員的待遇水平也在進一步改善,提高地質行業的整體形象,增強地質工作的社會服務事實上是服務于地學信息,若想拓展服務領域,為農業發展、國土規劃、重大工程以及城市建設等提供更多的地質勘察信息,必須進一步強化基礎地質工作,提高信息質量和精度增加信息數量,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大,以往的工作模式下形成的基礎地質資料從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已經很難滿足新的需求,必須應用好現代的技術,擴展信息的種類,提高采集數據的整體精度,將集成處理水平提高,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地質勘測一線吸納人才的能力。
[1]李 龍,等.國家基礎地質數據更新與發布機制研究[R].2010,2.
[2]中國地質調查局.2008 年局屬單位綜合統計年報[G].2009,6.
[3]中國地質調查局專題調研組.省級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調研報告報[R].2009,6.
TU195
A
1004-7344(2016)10-0170-02
2016-3-15
陳思南(1963-),男,地質工程師,大專,主要從事地質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