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慶達
摘 要:分析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和機遇,針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所顯現出來的發展困境提出具體建議。從轉變教育理念、堅持人本思想、有效融合新舊媒體的功用、強化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研究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方向。
關鍵詞:新媒體;創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教育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G4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1-0013-02
一、引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社會不斷發展與前進的不竭動力,而教育則是其核心關鍵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當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我國處在一個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的信息化時代,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極大地催動了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在這種復雜多變的新媒體環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會受到影響與制約,但是也存在著發展機遇。因此,要研究怎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趨利避害,進而創新出一套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以便更好地讓其去適應時代變遷下的社會發展、教育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的優秀大學生。
二、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和機遇
(1)潛在挑戰。1)新媒體多元化價值觀對傳統一元價值觀教育體系的沖擊。新媒體是一種動態的趨勢,信息海量、信息碎片化和虛擬化,必然伴隨著、催生著更多的多元價值觀,新的思想價值觀的出現必然會與“舊”的思想價值觀念發生沖突,這就是我們當前所遇到的德育困境。這是因為,新媒體這種信息傳播媒介的大量出現,其虛擬化、個性化、開放性等特征,會逐步改變高校大學生群體對“價值”的外部認識。在這種情況下,所要打破的不僅僅只是傳統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還會讓大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理解與認識。在片面打破傳統一元價值觀的壟斷效應時,必須要求高校重新定位新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形式。2)新媒體信息流動加快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信息的多元化與流動性是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顯著特征之一。如果說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流動是一種先進的技術手段,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就是一種固性思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與理念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包括高校的一切工作機制,使得理論與實踐兩者之間遲遲不能有效地融為一體。
(2)發展機遇。首先,新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平臺。新媒體自身特有的一種開放性,極大地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它不僅是教育工作者一個充分展現教育新理念的平臺,更是高校大學生快速、主動、便捷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平臺,包括傳播正確的思想、理論、政策等一系列豐富的教育資源。其次,新媒體的出現以及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靈活性是新媒體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智能手機終端、博客、網絡論壇等,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獨特的優勢。這種靈活性體現在空間上、時間上,高校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方向
(1)轉變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樹立一種主動介入的教育理念,進而科學地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工作平臺。在這個平臺當中,高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與發揮出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受眾優勢,通過主動研究以及介入新媒體的方式,去宣傳和傳播新觀念、新價值、新思路。
(2)堅持人本思想。新媒體時代帶來的信息網絡、數字網絡,無論從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等視角來看,都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在便利性的情景之下,必然會形成學生群體的個性化思想,并逐步形成學生內心的固性思維。因此,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基礎之上,必須要切實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構建一套以“學生主體”為核心理念的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在這個體系之中,教育的主體是學生。
(3)有效融合新舊媒體的功用。新媒體有利,也有弊。同樣道理,對于那些相對的“舊”媒體而言,并不是一無是處,它們身上所存在的一些優點、優勢,或許正是新媒體不具備的。因此,要科學研究新舊媒體的特點,在運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靈活滲透新媒體、新技術,從而做到新舊媒體之間的優勢互補。例如,學校“網絡訪談”“手機論壇”等欄目,可以多加入一些當代大學生關心的熱點事件、重點問題來展開討論。在這種環境背景下,我們最常接觸到的手機媒體、網絡媒體就充分起到關鍵性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教師要加強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在新媒體全面運用及其發揮作用的前提下,通過雜志、報紙等一些公信力較強的傳統媒介來宣傳、教育,最終引導著高校校園思想價值觀的正確輿論導向,向高校大學生傳達正確的人生觀,讓大學生自主地樹立起一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榮辱觀。
(4)強化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在現階段,我們最常使用的新媒體包括博客、微信、飛信、短信、QQ群等。這些新興媒體興起、傳播、推廣、運用的過程中,也會逐漸地非常自然地形成一種新的校園網絡文化。新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存在著利弊兩種情況,而高校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動權,通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不斷引領著校園網絡文化先進性建設。同時,必須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在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雖然大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但是教師在其中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他們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進行基本教學技能、職業素質培訓基礎上,教師自己還要通過不斷認識與學習新媒體、新技術,改變陳舊觀念,提升自身素質。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應當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網絡評論,明辨是非,并根據教學需要,即時地運用新媒體去有效地開展主題思想宣傳活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對傳播媒介技術的理解與創新也在不斷演變著,比如目前與我們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手機短信、數字電視、微信、博客等“新媒體”。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在新媒體時代,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多元價值觀,這種全新的多元價值觀是相對于傳統的一元價值觀教育而言的。這種多元價值觀并不是一味地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否定,而是一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延伸與創新。新媒體時代的教育多元理念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所體現的也是一種新環境下的核心價值觀,其中所圍繞的正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思想教育內容。在發揚傳統優秀文化思想的基礎之上,充分提煉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人為本,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導向,以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托起中國夢,這才是今后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創新方向。
參考文獻:
[1]朱劍松.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
[2]萬堃.校園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創新[J].教育界,2015(18).
[3]何靄.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創新[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
[4]張文博.如何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管理[J].遼寧高職學報,2015(06).
[5]周佳磊.法治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思考[J].北京教育,2015(08).
[6]王燦發,郭英.“微輿論”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