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林
(400715 西南大學法學院 重慶)
淺談指定居所監視居住
劉瑞林
(400715西南大學法學院重慶)
監視居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刑事強制措施,對保障刑事訴訟順利進行,減少羈押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該制度自創設以來就飽受詬病,其中指責最多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在2012年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時候,對監視居住特別是指定監視居住作了大篇幅的修改,但此次改革并沒有根除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全部弊端,該種強制措施仍然存在可以完善的空間。
監視居住;刑事強制措施;指定居所監視居住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是監視居住的一種特殊情況,是指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固定住處或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并且在住所執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準,在指定的居所執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者比普通的監視居住者活動的空間范圍更小,行為受到更多限制。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是在1996年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時候才首次出現。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57條規定的“未經執行機關批準不得離開住處,無固定住處的,未經批準不得離開指定的居所。”把監視居住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普通的監視居住,另一種是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自此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正式出現。
對監視居住制度廢除與否的爭論從它創設之日起就沒有停歇過,2012年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時候爭論更是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實踐中以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之名行變相羈押之實的事例屢見不鮮,對監視居住制度的詬病其矛頭所指主要是其中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新刑訴法為解決以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之名行變相羈押之實的問題,采用了原則加例外的立法規定,第73條規定“監視居住應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行;無固定住處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對于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準,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可見監視居住一般要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行,只有沒有固定住處,和三類特殊的犯罪才會指定居所監視居住,而且三類特殊犯罪也不是一律就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必須要符合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并且獲得上一級機關的批準才能適用。第73條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場所也有規定,只不過采用的是否定式的規定方式。
2012年修改后的新刑事訴訟法,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制度的改革幅度之大,完善了以往在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但是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依然有問題存在,有進一步完善的可能。
(一)執行場所的問題
指定監視居住的執行場所是適用該制度的關鍵環節,然而立法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執行場所并未做出明確界定,只說在指定的居所執行,并采用了否定式的說法“不得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指定監視居住的執行場所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法之不明,固然會導致適用的無所適從。
(二)通知家屬的問題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通知對象是家屬,事實上“家屬”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法律的概念,在現行的法律體系是使用“近親屬”、“親屬”等概念,因為這些概念在法律上有明確的規定,他們的外延是明確的,而家屬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上的意思是家庭內戶主本人以外的成員。這就可能面臨的問題是戶主以外沒有成員,但是還有近親屬或親屬在,那這能否算為通知的對象?指定監視居住以后,適用機關要及時通知被監視居住人的家屬,以防止上文所說的“合法失蹤”問題的出現,立法的初衷本來是極好的,但是如果不解決上述問題,通知家屬會被規避。
(三)必要性審查問題
最高檢《規則》112條“對于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件決定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人民檢察院偵查部門應當自決定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之日起每二個月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必要性進行審查” 。
首先是審查主體問題。根據最高檢規則的規定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必要性審查主體是人民檢察院的偵查部門,這其實就是自己審查自己,自我監督的有效性自不必說。
其次是審查時間問題。最高檢《規則》規定的是自決定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之日起每二個月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其實每2個月的必要性審查并不科學。監視居住的適用時間都很短,超過兩個月的情況極少出現。
由于指定監視居住的規定并不完善,因此濫用指定監視居住侵犯犯罪嫌疑人人權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必須完善指定監視居住,讓適用指定監視居住同樣無機可乘。
(一)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地點固定化
有的學者認為指定監視居住的場所不能固定化,因為場所一固定化變為專門的辦案場所,這和法律規定是相矛盾的。實踐中只要這種指定監視居住固定的場所能保障犯罪嫌疑人正常的生活、休息,方便執行機關監督和管理,保證辦案安全,不是羈押場所和專門的辦案場所,這種固定化的場所就是不違法的。
(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通知家屬規范化
家屬一詞應該擴大化解釋。通知家屬這一規定是為了防止以往司法實踐中發生的“合法失蹤”情形的出現,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權。本著這一立法精神,家屬的范圍應該作擴大化解釋,把只要是近親屬但不在一個戶本上成員的也算在家屬范圍。
(三)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必要性審查主體級別提升和時間縮短化
指定監視居住的必要性審查關系到對人權的保障,可以由上級偵查監督部門進行指定監視居住的必要性審查。由于指定監視居住的期間一般不長,一般都在15天以下,超過兩個月的很少出現,因此必要性審查的時間以每15天審查一次為宜。這樣的指定監視居住的必要性審查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保障被監視居住者的人權。
[1]陳衛東主編:《刑事訴訟法資料匯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56頁
[2]莊乾龍,李衛紅. 監視居住制度改革得與失——兼評新《刑事訴訟法》第73條及相關規定. 法學雜志.2014 年第1期
[3]尹吉:《“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法律適用研究》,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年第6期
劉瑞林(1989~)女,漢,河南信陽人,西南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