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姍姍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淺談我國行政立法公開透明的必要性
寇姍姍
(100088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我國加入WTO后,透明度原則無疑對我國的行政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分析WTO透明度原則與中國行政立法之間的差距,找到改變我國行政立法中不足的途徑,以便更好地適應WTO透明度原則的要求,也是值得關注的話題。
WTO透明度原則;行政立法
通過公開一般準則,政府將自身的行為納入其中,以確保立法行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實現法治的各種價值目標,產生真正的法治效應,具體包括內容如下:
1.通知和告知義務
所有成員方必須就現有的有關關稅、貿易、服務、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法律、條例及該國司法機關審理與貿易有關的案件的終審裁決或行政裁決甚至包括各成員國本國或地方制定的或與其他成員方簽訂貿易有關法律、協議向世貿組織作報告,并需隨時提供有關法律規范文件的文本。
2.征求或聽取意見的義務
在實施法律法規前,提供一段合理時間讓有關權威機關聽取意見;在立法過程中,若成員之間有不同意見,那制定或修改貿易規范的成員應當以積極的態度同有關成員進行磋商或協調,對于其他成員提出的意見,應當給予適當的考慮,對合理的應當采納,對不合理的要說明正當理由。
3.公布法律規范的義務
我國應創辦或指定一家官方刊物專門公布有關貨物、服務、知識產權或外匯管制等方面法律法規及其他措施;所有與貿易有關的立法必須在特定的刊物上以公眾熟悉的方式公布,而且須將有關文本及時提交WTO組織。
1.公民知情權的實現
該項權利是憲法賦予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的權利。然而行政機關在公民知情權益上缺乏主動性,往往處于被動地位,最主要的表現是行政機關尚未建立一套知情權保障機制,導致公布內容不完整不真實、公開時間不及時等不良現象出現。此外,在公民的行政救濟權利方面,政府只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公民的事后救濟申請,而在維護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權益,使公民的知情權免遭行政違法或不當行為的侵害上缺乏積極主動性。
2.公眾對民主政治生活和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參與的需求
行政立法的公開透明化為公民參與行政管理活動提供了制度化的渠道,真正地實現民主在民。例如,制定法律法規時,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聽取廣大民眾意見和看法,讓行政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法規更加的合理公正。在后期的執行和實施過程中更加的順利。此外,其也可以對行政立法機關進行監督,控制行政權的過度膨脹和任意實行,推動政府廉政建設。
3.公民與行政立法主體之間關系的改善
21世紀的主旋律是服務行政的展開和不斷地發展。要確立服務行政的理念就要提高行政立法的透明度。行政立法公開透明化有利于信息的公開,也有利于行政立法機關改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從而加強與公民之間的交流和信任,提高公民接受行政管理,履行政府義務的自覺性,從而使公民與行政立法主體之間的關系得以改善。
1.在立法原則上,選擇適合我國的原則予以適用
(1)科學、有選擇地將WTO的基本原則加以轉化。我國的立法者在實施WTO規則時要顧及我國憲法體制、法律、法規與憲法之間、單行行政立法與現行法律制度之間的協調與統一問題。同時,我國在進行國內行政立法時,要充分考慮我國貿易實踐變化特點,不能不顧實際修改或者機械地對照WTO規則的條文進行行政立法,而是要有選擇性地“立,改,廢”。
(2)注意中央與地方立法權的統一行使。我國的地方保護主義在行政各個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對此,應做好以下幾點:①國家要嚴格控制地方立法,立法權應有中央集中統一行使。要明確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性規章和各種規范性文件必須與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各部委的規章保持一致。②盡快明確WTO立法權限在中央一級,地方部門只能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地方性法規,規章或規范性文件,以從法律淵源上保證國家法律法規的統一適用。
2.更多的法律、法規、規章等行政法律文件應予完善、制定、修改
完善我國行政組織的制度。入世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它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WTO規則和我國入世所做的承諾多處涉及行政組織法律制度。行政組織法的改革,主要從以下的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重新確定政府在市場中的角色。第二,重新界定政府的權力。WTO要求開放市場,減輕管制,哪些權力必須由政府行使,哪些自由賦予市場主體,應在行政組織法中明確的規定。第三,更明確地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一是明確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權限;二是實現地方平等發展。三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四是行政機關及其職權都需要通過制定行政組織法予以明確、穩定和公開。
3.建立和完善適應W TO規則要求的正當的立法程序
(1)完善行政立法的公開制度。WTO規則中的透明度原則要求WTO各成員方在進行有關貿易制度的行政立法活動時,須過程公開、結果公開。鑒于WTO透明度原則及通知要求,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應作出一項法律明確規定有權行使對外公布權和對外通知權的主體、方式和程序,以適應WTO對我國立法制度提出的延伸性要求。
(2)在行政立法過程中充分征求各方面,尤其是行政相對人的意見,實現民主立法。主要內容體現在:一是行政立法的草案要提前公布,并附之立法說明,公示于社會主體。二是將聽取法律關系各主體相關意見作為立法的必經環節,確立行政立法制度,就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立法項目中的重要事項召開公開聽證會。三是及時公布對立法意見的有形處理結果。
(3)提倡專家立法。多年來,我國行政法規、規章的制定是由與立法所規范的事務相關的政府部門起草,然后行政立法主體批準通過。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部門規章帶有部門和行業的利益,而聘請專家進行調研乃至起草法案是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4.建立有效的行政立法監督體系
(1)建立嚴格的行政立法審查制度。加強對法規、規章草案的審查是對行政立法活動進行事中控制的重要措施。審查分為兩個環節:一是立法機關的法制部門對法規或規章草案的初步審查,二是制定機關對法規或規章草案的審議。
(2)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對立法的監督機制。我國憲法對人大對行政的監督有所涉及,但規定過于原則性,缺乏操作性。對其改革,考慮應當根據行政法規或者規章的重要性或者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的程度分別規定提交人大常委會批準或者備案。
[1]全小蓮.WTO透明度原則:應對金融危機下的貿易扭曲[J].理論與現代化,2012(4):66-70.
[2]叢琳.論WTO透明度原則[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5(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