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封包配合西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60例
李志田
(內蒙古中安醫院,呼和浩特 010010)
【關鍵詞】類風濕關節炎;中藥封包;西藥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非化膿性多發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本病早期有游走性關節腫痛和運動障礙,晚期則關節僵硬和畸形,功能喪失,并有骨質疏松和骨骼肌萎縮,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是患者喪失勞動力和致殘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國內仍屬難治之癥,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60例,療效滿意,介紹如下。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中男20例,女40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70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0年。
診斷標準:癥狀:小關節對稱性腫痛,晨僵感至少持續1 h(病程≥6周);體征:受累關節腫脹壓痛,活動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僵直,在骨突出部位或關節周圍有皮下結節。實驗室檢查: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沉增快;X線檢查:在手和腕的前后位相上有典型的類風濕關節炎放射學改變,包括骨質侵蝕或受累關節及其鄰近部位有明確的骨質脫鈣。
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甲氨蝶呤片,每次10 mg,每周1次;來氟米特片,每次10 mg,每日1次,連服1年,根據病情可重復服用。
中藥封包組成:木瓜30 g,油松節15 g,威靈仙30 g,伸筋草30 g,透骨草30 g,乳香30 g,沒藥30 g,川芎30 g,紅花15 g,三七15 g,艾葉30 g,制川烏15 g,制草烏15 g,片姜黃15 g,白芷10 g。封包方法:上藥物打碎加冷水500 mL浸泡30 min后,將藥物取出,篩網上將藥物中多余水分濾出,裝布包放入蒸鍋,用先前浸泡藥物的藥水蒸15~20 min,取出放入篩網濾去水分,溫度降至40~50℃時,藥包外套無菌治療巾或無菌布包進行外敷。每日1次,15 d為1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癥狀全部消失,功能活動恢復正常,主要化驗檢查指標(CCP、ESR、RF)正常。顯效:全部癥狀消失或主要癥狀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能參加正常工作,化驗檢查指標結果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主要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或明顯進步,生活不能自理轉為能夠自理,或者失去工作和勞動能力轉為勞動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復,化驗檢查指標無明顯變化。無效:和治療前相比,各方面均無進步。
結果:治愈35例,占58.33%;有效19例,占31.67%;無效6例,占10.00%。
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病機尚未完全闡明,但其發病機制與細胞及體液免疫有關,已得到大家的共識,其主要病理變化為關節的滑膜炎癥、細胞浸潤、血管翳形成等,治療目的在于減輕疼痛,緩解癥狀,控制病情發展,保護關節肌肉的功能,甲氨蝶呤片能抑制免疫反應、抗炎,來氟米特片能明顯改善類風濕關節炎的癥狀和體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阻止骨質破壞,減少致殘。
中醫認為類風濕關節炎是由于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之邪所致,內因是其發生的基礎,素體虛弱,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以至風寒濕乘虛而入,流注經絡、關節、肌肉,阻礙氣血運行而發病,因此,祛風、散寒、除濕以及活血通絡為治療該病的基本原則。封包藥中木瓜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油松節祛風燥濕、止痛;威靈仙能通經絡、祛風濕,止痛作用較強;伸筋草、透骨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乳香、沒藥、川芎、紅花、片姜黃、三七藥性溫,活血止痛;艾葉溫煦氣血,透達經絡;制川烏、制草烏味辛,性大熱,祛風濕、散寒止痛;白芷解表、祛風燥濕、止痛。封包治療時由于熱能的作用,促進皮膚黏膜充血,擴張毛孔,藥物通過擴張的毛孔滲透肌膚,起到止痛、消腫作用。
類風濕關節炎一般病程長,易復發,難治愈,需長時間服藥,且所服藥物大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縮短病程,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
(收稿日期201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