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研
(太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先秦時期音高發展的實踐意義
王 研
(太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先秦時期形成了最初的音高標準,并逐漸由無序形態發展為有序形態。音高的發展為樂律學奠定了基礎,并實踐于樂器制作工藝當中,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人文意義。文章參考了古文獻與考古樂器的相關資料,將先秦時期音高的發展與古代律制、樂器制作、人文意義相結合,旨在分析先秦時期音高發展的實踐意義。
先秦時期;音高;律制
先秦時期音高的產生和發展代表著音樂逐步由無序形態發展為有序形態,音高已經有了相對固定的范圍。在音高發展的同時還涉及到音階、律制等一系列的樂律學問題,同時也應用于樂器制作工藝之中,并且各區域的地理、文化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著音高的標準。在下文中將從律制、樂器制作以及人文意義等三方面對先秦時期音高發展的實踐意義做以綜述。
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我國最早的律制——三分損益律,而三分損益律的定律方法正是將琴弦的長短與音的高低相結合。在定律的過程中,這種發出固定音高的方法正是在先秦音高發展過程中所使用的“以弦定音”。漢代的京房也采用了這種弦長與音高相結合的方法計算出了六十律,南朝的音樂家何承天發明的新律已經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使用的同樣是“以弦定音”。先秦音高發展中的另一種方法“以管定音”則體現在笛律中,西晉的荀勖利用不同長短的笛子所吹奏出不同的音高而定律,正是使用了先秦音高發展過程中的“以管定音”。先秦音高的發展與古代律制的進步為十二平均律的出現奠定基礎,十二平均律也成為了我國古代律制的里程碑式的成果。
中國古代常常將音高、律制與度量衡相結合,在古籍中記載了一些相關的傳說,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已經出現了度量衡的概念,《大戴禮記》中記載的詞匯“五量”,指的是度、量、衡、畝、數等五量。而《尚書·舜典》用情節性的描述說明了音高與度量衡之間的聯系,舜帝在治國期間,巡訪自己的國土,后將歷法、音高、度量衡進行統一。此外,在《史記·夏本紀》也講到了二者之間的統一關系??梢?,遠在先秦的早期就很可能出現了將音高、律與度量衡相結合的計算體系,又稱為“同律度量衡”。黃鐘律管正是“同律度量衡中”的“律”,此物也是確定音高的樂器之一在音高發展的過程中,黃鐘律管的作用很重要,同時在同律度量衡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出現了一件實物“周嘉量”,將律、度、量、權、衡進行統一,文中記載“其聲中黃鐘之宮”,進一步證明了音高與度量衡之間的聯系。先秦時期最早出現的固定音高標準“黃鐘”,也成為了同律度量衡的參考標準,而產生于先秦時期的音高標準器——黃鐘律管,也是廣泛應用于古代的計量標準之中。
先秦時期音高概念的出現和后期音組有序的發展,直接的應用于樂器的演奏,先秦時期樂器的音高逐漸標準和統一,有了旋律性的需要,樂器學的進步與先秦時期音高的發展緊密相連。音高在樂器制作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實踐,也促使了樂器制作工藝的發展。古代的樂工用精湛的制作技藝將固定的音高賦予樂器中,在樂器的制作過程中采用了很多技術性的方法,所以一件成品的樂器離不開標準的音高和精湛的樂器制作工藝,二者共同促進了古代樂器制作行業的發展。據考古資料的考證,先秦時期樂器笛、磬、鐘等均有了相對穩定的音高。
笛類樂器出現的較早,例如距今有八千年歷史的賈湖骨笛,經過復原已經可以吹奏出完整的音階。作為一種吹管樂器,在制作的過程中使用的定音方法正是上文提到的“以管定音”,依據材質的長短、粗細來確定音高。但是笛類樂器的音高標準會出現一定的誤差,原因在于兩點:第一,材質的區分,早期的笛類樂器有骨制、木制、竹制,同樣粗細長短的笛類樂器材質不相同,音高自然也不同。第二,笛類樂器在吹奏過程中產生了氣柱,影響到了音高的標準。上文提到音樂家荀勖結合計算,將氣柱所產生的誤差用數算的方式計算,并應用到樂器制作當中。所以,音高的標準性促進了笛類樂器的制作工藝的發展。
磬作為金石樂器,在古代樂器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先秦時期的出土的磬有好幾種材質,其音高標準和制作工藝也有很大的區分。早期的磬材質為粗糙的石頭,依靠打磨而成為有單音音高的樂器。后來材質進化發展,玉石成為了磬的主材料,磨制的技術也隨之精藝,音高也逐漸的固定下來。商代出現了成組的編磬,材質為銅,有了固定的旋律,可以滿足演奏的需要。在制作工藝過程中,早期的樂工又是如何將音高應用于磬的制作:首先在選材時材料的外形要基本符合樂器的要求;其次經過打磨對音高進行調試。在調試的過程中,運用的正是物理學振動發音的原理,磬體的薄厚程度影響到了振動的振幅和振頻,也決定了音的高低。為了使磬的音高標準化,樂器材質的選擇和手工制作等多方面均需要妥善的結合。
青銅時代的鐘類樂器無疑是當時樂器制造業的杰出之作,特別是曾侯乙編鐘,大小不一的鐘體、完整的音律體系,每個鐘可發出的大小三度的兩音都標志著古代音高體系發展至成熟階段。編鐘的材質為青銅,材質含量的比例也會影響到音高和音色,所以在制作編鐘樂器的過程中,材質的加工合成是首先必備的條件。后期經過鑄造、打磨、銼研,使鐘體的長短、薄厚程度達到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正是要符合其所需要的音高。曾侯乙編鐘的一鐘兩音更是制作技術精藝的表現,樂工通過研磨使得鐘體的薄厚不一,分別發出雙音。鐘類樂器的制作過程對于材質鑄造和手工技藝均有很高的要求,目的就是為了音高標準化,鐘類樂器的發展促進了音高的旋律化和制作技術的進步。
除了上文中所提及的三種樂器,“八音”中的任何一類樂器都有其特殊的制作工藝和方法,均是音高在樂器學中的應用。
在研究先秦時期音高發展的同時,我們不難發現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域,黃鐘音高存在著差異,各區域的地理、文化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著音高的標準。在曾侯乙編鐘的銘文中,記載了當時各國的樂律銘文,包括了曾、楚、齊、晉、周、申等國,記載著各國的音名、律制以及音階的名稱均有不同之處??脊艑W家們對于銘文進行了研究和校對,發現了音高存在著地域的差異,例如標準音“黃鐘”,“濁新鐘”有可能為齊國的黃鐘F,而中聲區的“獸鐘”律,很可能是曾國的黃鐘降A。作為音高標準的黃鐘不同,其余的各音高自然也不相同。為什么各個地域的音高不相同呢?此現象的原因又是什么?
中國的歷史曾經記載,在遙遠的原始社會已經存在許多的奴隸制國家,每個區域的文化理念各不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區域之間合并、融合,逐漸衍化成為大區域,每個區域的統治者同樣用自己的政治觀念影響著整體的區域文化,文化理念也隨之產生變化,同時也影響著音高標準的制定。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論述了黃鐘律管與度量衡之間的聯系,度量衡是統治階級重要的權利工具,所以確定黃鐘音高的標準也是區域政治的需要,與區域統治者的政治意識和思想觀念相統一。如西周時期的音律中缺少“商”這個音高,原因是因為政治和人文的因素,統治者對于商王朝存在的敵視態度。
每個區域的自然環境、地理條件不同,也會使得經濟、文化、科技各方面的發展存在差異。比如青銅文化發展較快的地域分布在長江上游,隨之冶金冶鐵技術得到長足的發展,直接影響到了樂器的制作行業,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青銅文化相對就發展較慢了。樂器制造工藝的逐漸成熟直接影響到音高的應用、旋律的進步,所以早期音高標準出現的原因也是多元化的,與地域性、統治階級、文化底蘊都是相關的。每個時期、各個區域的音高標準不完全相同,都體現除了不同的人文意義。
綜上,先秦時期出現了最初的音高標準,并經歷了逐漸規范標準的發展階段。音高的標準化、確定音高的方法,均為后期各種音樂形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具有很重要的應用價值。首先,音高的發展過程與古代各種律制的定律方法相結合,同時也作為了同律度量衡的參考物。其次,音高應用于樂器制作工藝的發展過程,影響著古代樂器學的進步,同時樂器制作工藝也促進了音高的衍化發展。最后,音高還具有人文的意義,與地域、意識和文化相聯系??傊?,先秦時期的音高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
[1]唐繼凱.簡論“同律度量衡”[J].交響,2001,(9).
[2]華覺明,賈云福.先秦編鐘設計制作的探討[J].自然科學史研究,1983,(1).
[3]楊蔭瀏.溯流探源[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4]王子初.中國音樂考古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王研(1983—),女,山西運城人,畢業于山西大學音樂學院,文學碩士,太原學院音樂系講師。